梅询年谱

2016-11-24 08:52朱新亮
关键词:长编真宗翰林

朱新亮

(四川大学 俗文化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65)



·文艺论丛·

梅询年谱

朱新亮

(四川大学 俗文化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65)

梅询,字昌言,安徽宣城人,北宋官员、诗人。生于太祖乾德二年(964),卒于仁宗康定二年(1041),太宗端拱二年进士,历仕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梅询是梅尧臣叔父,曾长期带梅尧臣宦游,若要了解梅尧臣早期生活,亦需了解梅询之官宦履历。现存有关梅询的资料较少,主要有《宛陵宦林梅氏宗谱》、陈天麟所编《许昌梅公年谱》、欧阳修《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墓志铭》,惜其所载并未完备,且相互之间有所抵牾,兹再钩稽搜弋资料,制成梅询年谱。

梅询;年谱;诗文

梅询,字昌言,安徽宣城人,北宋官员、诗人。生于太祖乾德二年(964),卒于仁宗康定二年(1041),太宗端拱二年进士,历仕太宗、真宗、仁宗三朝,一生数起数落,长期抑居外地,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梅询“好学有文,尤喜为诗。为人严毅修洁,而材辩敏明”。其时西夏、辽与北宋朝廷多有争端,梅询慷慨言事,力主用兵,曾自请西行联系潘罗支助攻李继迁。梅询曾有诗集《许昌集》,又文集二十卷,凡二百九十篇,散佚莫考。现整理所得,仅数十篇而已。梅询是宋诗开山之祖梅尧臣的叔父,曾长期带梅尧臣宦游,故整理梅询的基本资料,对理解梅尧臣亦有帮助。关于梅询的资料不多,重要的有《宛陵宦林梅氏宗谱》、陈天麟所编《许昌梅公年谱》、欧阳修《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墓志铭》等。惜其所载并未完备,且相互之间有所抵牾,兹再钩稽搜弋资料,制成梅询年谱如下:

梅询的曾祖父梅远,字维明,唐天佑间为宣州掾。祖父梅超,字廷跃,号耕隐,宋干德间征贤良方正,诏赐冠带缣帛。父梅邈,字希逸,号松庵,以梅询故赠刑部侍郎。母李氏,赠陇西郡夫人。梅询夫人刘氏,赠彭城郡夫人,梅询故后加赠益国夫人。刘氏生子五人:鼎臣、得臣、宝臣、辅臣、清臣。女一人,适毕从古,封永嘉县君。

太祖乾德二年(964)乙丑 一岁

二月壬寅朔,出生于州城之东门,泮宫之西街第。

按:关于梅询生年,存在疑义。陈天麟《许昌梅公年谱》作乾德三年乙丑(南唐后主四年)。宣城原是南唐领土,李煜于961年即位,南唐后主四年应为964年,南唐用北宋年号,964年是乾德二年。以欧阳修《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墓志铭》所云“享年七十有八以终”上推,梅询亦应生于乾德二年。然而考乾德二年二月初一并非壬寅,而乾德三年二月初一则正是壬寅。如据此推断梅询为乾德三年生,则梅询享年为七十七岁。而《宛陵宦林梅氏宗谱》则载其生于乾德四年丙寅朔,则享年为七十六岁,应误。故暂定其生年为乾德二年。

太祖开宝四年(971)辛未 八岁

早慧秀发,以父命就傅,启蒙于里塾,辄能日记数百言,渐知对偶,乡人以为神俊。(据《许昌梅公年谱》)

太祖开宝八年(975)乙亥 十二岁

十一月乙未,曹彬率军攻陷金陵,李煜奉表纳降。

太祖开宝九年(976)丙子 十三岁

春正月,南唐土宇人民悉归于宋。梅询和伙伴游城中阳坡,见朝廷遣使诏谕,口占小诗曰:“宋禅周天下,神兵慑四夷。况兹蕞尔国,敢不率先归?”(据《许昌梅公年谱》,然《许昌梅公年谱》误以南唐李煜降于开宝九年,实为开宝八年,至于诏谕地方,或有迟至开宝九年者,亦为可信。然梅询此诗称南唐为“四夷”“蕞尔国”,未免不得体,未知果有此诗欤?姑存此。)

诗文:《小诗一首》

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丁丑 十四岁

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壬午 十九岁

领秋闱乡荐。(据《许昌梅公年谱》)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癸未 二十岁

春试下第,归,读书于会胜院沃洲亭,梅尧臣《会胜院沃洲亭》云:“前溪夹洲后溪阔,风吹细浪龙鳞活。孤亭一入野气深,松上藤萝篱上葛。葛花葛蔓无断时,女萝莫翦连古枝。当年吾叔读书处,夜夜湿萤来复去。”

(清)《江南通志》卷三十四:“沃洲亭在府城东十里玉山寺后。宋时建,取唐李白‘五松何清幽,胜景美沃洲’之句。”

太宗雍熙元年(984)甲申 二十一岁

太宗雍熙二年(985)乙酉 二十二岁

太宗雍熙三年(986)丙戌 二十三岁

太宗雍熙四年(987)丁亥 二十四岁

长子鼎臣生。

太宗端拱元年(988)戊子 二十五岁

出仕前诗文:《迭嶂楼》

太宗端拱二年(989)己丑 二十六岁

春,登陈尧叟榜进士第,试校书郎、利丰监判官。

《宋史》:“进士及第,为利丰监判官。”

五月,次子得臣生。

太宗淳化元年(990)庚寅 二十七岁

太宗淳化二年(991)辛卯 二十八岁

擢将作监丞。

三月,子宝臣生。幼颖拔,好读书,善属文,领乡荐,早卒。

太宗淳化三年(992)壬辰 二十九岁

出宰临安仁和县,治邑政尚简静,多休暇游乐徜徉吟咏。

太宗淳化四年(993)癸巳 三十岁

太宗淳化五年(994)甲午 三十一岁

太宗至道元年(995)乙未 三十二岁

太宗至道二年(996)丙申 三十三岁

为承奉郎守、将作监丞。正月为云林寺作《梁简文帝石像记》,寺僧刻石。(据厉鹗《增修云林寺志》卷八,然而查厉鹗所据《成化杭州府志》“寺观”“碑碣目”,并无记载,姑载于此。)

诗文:《梁简文帝石像记》(佚)

太宗至道三年(997)丁酉 三十四岁

正月,为承奉郎守、将作监丞。作《灵隐寺十咏诗》,寺僧刻石于冷泉亭上。(据《成化杭州府志》卷五十八、《灵隐寺志》卷八)

二月,有治迹,召入为监察御史。该月上《乞与大臣商榷治化去寻常细务奏》,上嘉纳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一:“(至道三年二月)是月,供奉官、两浙转运使承受公事刘文质入奏,察举部内官高辅之、李易直、艾仲孺、梅询、高贻庆、姜屿、戚纶等八人有治迹,并降玺书褒谕,上曰:‘文质善于采听。’特迁文质西京作坊副使。文质,保州人,简穆皇后从孙。父审琦,为武牢关使,尝从太祖讨李重进,战死。辅之,保寅子。仲孺,颖之孙。询,宣城人。”

诗文:《灵隐寺十咏诗》《西湖》《乞与大臣商榷治化去寻常细务奏》

真宗咸平元年(998)戊戌 三十五岁

真宗咸平二年(999)己亥 三十六岁

八月,子辅臣生,后官将作监丞。

真宗咸平三年(1000)庚子 三十七岁

正月,扈从驾幸澶州,还京。

三月,时为秘书省著作左郎、御史台推勘官,预考进士于崇政殿,负责封印卷首。真宗过殿庐中,一见以为奇材,召试中书,直集贤院,赐绯衣银鱼。

《续资治通鉴长编》:(咸平三年三月)甲午,上御崇政殿亲试,命翰林学士承旨宋白等与馆阁、王府、三司官二十一人于殿后西阁考覆,国子博士雷说、著作佐郎梅询封印卷首。

《宋史》:“后以秘书省著作佐郎、御史台推勘官,预考进士于崇政殿,真宗过殿庐,奇其占对详敏,召试中书,除集贤院。”

真宗咸平四年(1001)辛丑 三十八岁

三月,为著作佐郎、直集贤院。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八:“(咸平四年三月)礼部郎中薛映、兵部员外郎梁鼎、左司谏杨亿并知制诰。上初欲用著作佐郎、直集贤院梅询,命中书召试映、鼎及询等。宰相李沆素不喜询,言于上曰:‘梅询险薄,用之恐不协群议。’上曰:‘如此,则何人可?’沆曰:‘杨亿有盛名。’上乃惊喜曰:‘几忘此人。’仍以亿望实素着,但召映、鼎就试,翌日,与亿并命。”

六月,为太常丞、直集贤院。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九:“(咸平四年六月)癸卯,太常丞、直集贤院梅询上言:‘迩者朝廷遣使,减省天下冗吏。今三司总括诸路,计省十九万五千八百二人。惜费养民,足资治本,请付史馆。’从之。”

十二月,屡次上书论西北边事,自请使潘罗支,上命其副宋沆出使。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咸平四年十二月)上用吴淑议,遣使谕秦陇以西诸戎使攻李继迁。如京副使宋沆刚率,喜谈兵事,先自太子中允换秩,癸丑,以沆为西凉安抚使。太常丞、直集贤院梅询,亦屡上书论西边利害,且自请使潘罗支,乃命洵副沆焉。”

欧阳修《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墓志铭》:“是时,契丹数寇河北,李继迁急攻灵州,天子新即位,锐于为治。公乃上书请以朔方授潘罗支,使自攻取,是谓以蛮夷攻蛮夷。真宗然其言,问谁可使罗支者,公自请行。天子惜之,不欲使蹈兵间,公曰:‘苟活灵州而罢西兵,何惜一梅询!天子壮其言,因遣使罗支。”

诗文:《请将减省天下冗吏事付史馆奏》《论河北河西边事奏》

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 三十九岁

三月,李继迁攻陷灵州。召还,为太常丞、三司户部判官。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二:“(咸平五年七月)乙卯,上曰:‘今岁北面戍兵,已议用去年规画,徙前阵居后,以遏游骑。朕思壮阵形而扼空缺,莫若募强壮,所在团结,附大军为寨栅。’户部判官梅询亦尝言之,因出其章示辅臣,即遣使往河北招募,仍给铠甲,其虏获悉付之,有功者别加酬赏。”

欧阳修《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墓志铭》:“未至而灵州没于贼。召还,迁太常丞、三司户部判官。”

多次上书言兵事。

欧阳修《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墓志铭》:“数访时事,于是屡言西北事。时边将皆守境,不能出师,公请大臣临边督战,募游兵击贼,论傅潜、杨琼败绩当诛,而田绍斌、王荣等可责其交力以赎过,凡数十事,其言甚壮。”

四月十七日,梅尧臣生于宣城。

真宗咸平六年(1003)癸卯 四十岁

真宗景德元年(1004)甲辰 四十一岁

时为三司户部判官。

二月,潘罗支袭杀李继迁。真宗以梅询曾力主其谋,卒有成功。手诏出飞龙厩马一疋,镀金鞍辔一副,人皆荣之。

四月,上《论北敌机宜奏》,书奏,不省。

冬十二月,扈从大驾幸澶州。

诗文:《论北敌机宜奏》

真宗景德二年(1005)乙巳 四十二岁

王钦若等以公与杨大年辅赞寇公,心甚恶之,每于上前交挤,因遂见疏不用。(据《许昌梅公年谱》)

迁两浙转运副使。(据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

诗文:《吴兴道中》《香山寺避暑》

真宗景德三年(1006)丙午 四十三岁

坐断田讼失实,谪杭州通判。未几,徙知苏州。

《姑苏志》卷三十九:“梅询,字昌言,宣城人。自通判杭州知苏州。”

诗文:《吴江太湖笠泽虹桥》《吴王墓》《宿顶山白龙祠》《赠东禅寺林遇贤诗》

真宗景德四年(1007)丁未 四十四岁

授两浙转运使,陈文惠公以诗送之。(据《许昌梅公年谱》)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戊申 四十五岁

判三司开拆司,迁太常博士。

冬十月,扈从真宗东封泰山。是月大赦,用封禅恩进迁为祠部员外郎。

十一月,扈驾如曲阜祭孔子,命分奠七十二弟子,还京师。

诗文:《扈从东(圣)驾东封》《斋宫集》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己酉 四十六岁

坐事出知濠州。

《宋史》:“坐议天书,出知濠州。”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二:“(大中祥符二年)八月癸未朔,以祠部员外郎、直集贤院、主判三司开拆司梅询知濠州,度支判官、太常博士黄宗旦知衢州。询、宗旦,在计省不能静畏自守,故出之。(黄宗旦,未见州邑。按询本传,出守坐议天书。不知宗旦所坐,姑用《实录》所载,当考详改定。《实录》盖讳其事也。)”

诗文:《公祖句兹字子之鲁人赠期思伯今进封即墨侯赞》《荣旗字子祺鲁人赠雩娄伯今进封厌次侯赞》《濠州四望亭闲眺》《寄吕许公》《濠邸与吕亻卒》《阴陵》《过阴陵怀古》佚句“丹田常固气,华发不惊秋”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庚戌 四十七岁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辛亥 四十八岁

夏四月,以帝祭后土于汾阴,大赦,迁刑部员外郎。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壬子 四十九岁

冬,闰十月,以刑部员外郎为荆湖北路转运使。

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癸丑 五十岁

二月,请赈给百姓,上《乞将义仓米速行赈济荆湖北路灾民奏》。

六月,坐擅给驿马与人奔丧而马死,夺级,通判襄州。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十一:“(大中祥符六年九月)癸卯,知荆南府朱巽罚铜二十斤,荆湖北路转运使梅询,削一任,通判襄州。坐擅发驿马与知广州邵华子,令省亲疾而马死故也。”

《宋史》:“擅假驿马与邵晔子省亲疾而马死,夺官一级,降通判襄州。”

诗文:《乞将义仓米速行赈济荆湖北路灾民奏》

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甲寅 五十一岁

是岁前后,梅尧臣始离宣城,随其叔梅询宦游。(据吴孟复《梅尧臣年谱》)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乙卯 五十二岁

徙知鄂州。尧臣随任。

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丙辰 五十三岁

徙知苏州。尧臣随任。

(清)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卷五十二:“梅询大中祥符九年自鄂州再任。”

诗文:《虎丘》

真宗天禧元年(1017)丁巳 五十四岁

三月复为刑部员外郎,陕西转运使。尧臣随任。

六月,上书言苏州飞蝗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天禧元年六月)壬辰,知苏州梅询言飞蝗入境,悉于丛薄间抱枝干僵死,又群飞投太湖。

秋八月,在陕西,上《乞裁损宫中费用奏》。

诗文:《哭王文正公》《乞裁损宫中费用奏》

按:《登王母宫》作于陕西任上,姑系于此。

真宗天禧二年(1018)戊午 五十五岁

真宗天禧三年(1019)己未 五十六岁

上《请移曹玮居环庆措置出师奏》。

诗文:《请移曹玮居环庆措置出师奏》

真宗天禧四年(1020)庚申 五十七岁

春正月,迁工部郎中。

是年,坐朱能事,贬为怀州团练副使。

《许昌梅公年谱》:“是年,巡检朱能反于咸阳,兵势甚张,朝廷以公知兵,诏往捕之,为元戎不戒,坐兵败,贬为怀州团练副使。”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十六:(天禧四年)壬戌,知永兴军府、给事中、集贤院学士朱巽,陕西转运使、工部郎中、直集贤院梅询,并削一任。巽为护国节度副使,询为怀州团练副使,并不署州事。

《宋史》:“坐荐举朱能,贬怀州团练副使。”

真宗天禧五年(1021)辛酉 五十八岁

为怀州团练副使,尧臣随任。

真宗乾兴元年(1022)壬戌 五十九岁

真宗崩,作《真庙挽辞》:“愁烟暗鼎湖,龙驭入清都。陟降红云陛,陪歆赤帝雩。亮阴真圣嗣,遗诏尽嘉谟。尚见孤臣泣,蒙知直殿庐。”

再贬池州团练副使。尧臣随任。

《宋史》:“又以善寇准,徙池州。”

《宋朝大诏令集》卷二百四:“朱巽宁国军节度副使,梅询池州团练副使,并不签书本州公事制。”

诗文:《真庙挽辞》《翠微亭》(《游崇教院》)《游齐山寺》

仁宗天圣元年(1023)癸亥 六十岁

拜度支员外郎,知广德军。尧臣随任。

《明一统志》卷十七:“梅询天圣初知广德军,兴学校,敦教化,政绩甚多,民皆颂之。”

《许昌梅公年谱》:“本州岛横山在州西五里许,有广德王张公祠,唐天宝中封祠山。山之上有台曰集仙亭,曰攀萝,皆公所建。”

《宋史》:“起知广德军,历楚、寿、陕州。”

《江南通志》卷十八:“(广德州)横山在州西五里,州志云高出群山,四面望之皆横州之镇山也。巅有龙潭,宋天圣中,郡守梅询建龙王庙于潭畔。”

欧阳修《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墓志铭》:“天圣元年,拜度支员外郎、知广德军,徙知楚州。”

诗文:《哭寇莱公》《题竹山寺》

仁宗天圣二年(1024)甲子 六十一岁

长子鼎臣是年登宋郊榜进士,官至殿中丞,迁翰林侍读学士,飞白书“墨庄”二字以赐之曰:“美卿世居文翰之地也”,故其族世称为“墨庄梅氏”。尧臣未第,冬以梅询荫补太庙斋郎。

仁宗天圣三年(1025)乙丑 六十二岁

仁宗天圣四年(1026)丙寅 六十三岁

迁兵部员外郎,知寿州。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天圣四年冬十月丙申)寿州属县多盗,至白昼掠民市中,上闻之,谓辅臣曰:“不即掩捕,此长吏之责也。”诏劾知州、司封员外郎孟穆,罢之。议所以代穆者。或言知楚州度支员外郎梅询有吏干,尝坐事废绌,今可用也。乃徙询知寿州,加兵部员外郎,仍赐御札,训以趋事涤过之意。

仁宗天圣五年(1027)丁卯 六十四岁

知陕府。

仁宗天圣六年(1028)戊辰 六十五岁

复直集贤院,迁工部郎中。

夏五月,上《乞罢雇珠玉匠奏》,帝纳之。

改直昭文馆、知江陵府。(据《北宋经抚年表》、欧阳修《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墓志铭》)

诗文:《挽张丞相》《乞罢雇珠玉匠奏》

按:《送王屯田出守广德》应作于天圣六年以后,是年梅询已从地方回到朝廷,故有可能送王涣出守其广德,并云“我有集仙经始在,劳君一到为重修。”

仁宗天圣七年(1029)己巳 六十六岁

知江陵府。

仁宗天圣八年(1030)庚午 六十七岁

正月己卯,询迁。(据《北宋经抚年表》)

擢龙图阁待制。

欧阳修《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墓志铭》:“召为龙图阁待制,纠察在京刑狱,判流内铨。”

六月丁亥,梅询于秘阁主试书判拔萃科。

《玉海》卷一百十六:“(天圣八年)六月丁亥,命龙图待制唐肃、梅询,直集贤胥偃考试于秘阁。”

八月,为契丹生辰使。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天圣八年八月)戊申,工部郎中、龙图阁待制梅询为契丹生辰使,供备库副使王令杰副之;度支员外郎、秘阁校理、户部勾院王夷简为契丹正旦使,西染院使窦处约副之;开封府判官、侍御史张亿为契丹后正旦使,礼宾副使张士宣副之。”

《辽史》卷十七:“(辽太平十年)十二月乙巳,宋遣梅询、王令杰来贺千龄节。”

《辽史》卷八十九《杨佶列传》:“八年,燕地饥疫,民多流殍,以佶同知南京留守事,发仓廪,振乏绝,贫民鬻子者计佣而出之。宋遣梅询贺千龄节,诏佶迎送,多唱酬,询每见称赏。”

诗文:《奉使入契丹界道中偶成》

仁宗天圣九年(1031)辛未 六十八岁

夏六月,契丹主隆绪殂,梅询为国母吊慰使,往契丹致祭。

仁宗明道元年(1032)壬申 六十九岁

迁兵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知并州。(据《北宋经抚年表》、欧阳修《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墓志铭》)

欧阳修《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墓志铭》:“改龙图阁直学士、知并州,未行,迁兵部郎中、枢密直学士以往。”

仁宗明道二年(1033)癸酉 七十岁

知并州。

有束攵追赠父邈为刑部侍郎,母钱氏为临安郡夫人。

仁宗景佑元年(1034)甲戌 七十一岁

知并州。

仁宗景佑二年(1035)乙亥 七十二岁

仁宗景佑三年(1036)丙子 七十三岁

杨太妃卒,有挽诗。

(宋)刘分攵《中山诗话》:“景佑中,宋宣献上杨太妃挽诗云‘神归梁小庙,礼礻付汉余陵’,文士称其用事精当。梅昌言诗曰‘先帝遗弓剑,排云上紫清。同时受顾托,今日见升平’,虽不用事,意思宏深,足为警语。”

诗文:《杨太妃挽诗》

仁宗景佑四年(1037)丁丑 七十四岁

迁右谏议大夫,知通进银台司,判流内铨。

二月,进《论帝王为学之本札子》,帝嘉纳焉。

诗文:《论帝王为学之本札子》

仁宗宝元元年(1038)戊寅 七十五岁

改翰林侍读学士,兼群牧使,知审官院。六月代去。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二:(宝元元年)六月戊辰,资政殿大学士宋绶知审官院。初,翰林侍读学士梅询知审官院,虞部员外郎潘若冲求为白波发运判官,询怒其求不已,因忿詈之,若冲亦出不逊语,询即以其事闻。乃降若冲小处差遣,而询亦代去。

是年,元昊称帝。梅询不复言兵。

仁宗宝元二年(1039)己卯 七十六岁

为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

十一月,以老疾求外任,上《乞出知许昌奏》,书奏,得请,出知许昌。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三:(宝元二年二月)先是,上御迩英阁,读真宗皇帝所撰《正说·养民篇》,见历代户口登耗之数,顾谓侍臣曰:“今天下民籍几何?”翰林侍读学士梅询对曰:“先帝所作,盖述前代帝王恭俭有节,则户口充羡;赋敛无艺,则版图衰减。炳然在目,作监后王。自五代之季,生齿雕耗,太祖受命,而太宗、真宗继圣承祧,休养百姓。今天下户口之数,盖倍于前矣。”因诏三司及编修院检阅以闻,至是上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四:(宝元二年)八月癸亥,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询知许州。询以足疾请外补也。故事,侍读学士无出外者。天禧中,张知白罢参知政事,领此职,出知大名府。非历二府而出者,自询始。询性卞急,好进取,而侈于奉养,至老不衰。然数为朝廷言兵。初贬濠州,梦人告曰:“吕丞相至矣。”既而,吕夷简通判州事,故询待遇特厚。其后,援询于废斥中,以至贵显,夷简之力也。

《古今事文类聚·古今事文类聚遗集》卷三:“带职补外”条:“故事,侍讲学士无带出外者,张知白罢参知政事,授此职,知大名府。然非历二府而出者,不得与。宝元中,梅询始知郑州,改许州。自后两制遂为例也。”

诗文:《送夏子乔招讨西夏》《乞出知许昌奏》

仁宗康定元年(1040)庚辰 七十七岁

知许州。王德用过许州。欧阳修来见。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九:(康定元年十二月)乙未,徙知随州、右千牛卫上将军王德用知曹州。德用道过许州,梅询谓德用曰:“道辅害公者,今死矣。”德用曰:“孔中丞以其职言,岂害德用者?朝廷亡一忠臣,可惜也!”

欧阳修《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墓志铭》:“前卒一岁,予始拜公于许,公虽衰且病,其言谈词气尚足动人。”

仁宗康定二年(1041)辛巳 七十八岁

六月初十日,以疾卒于许之官廨,年七十有八。仁宗悼惜久之,遣使赠赙封谥,诏进封光禄大夫、上柱国、南昌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三百户,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谥文肃,仍给钱币备葬祭。夫人刘氏加赠益国夫人。加得臣殿中丞、清臣卫尉寺臣。

仁宗庆历二年(1042)壬午

秋八月二十九日葬宣州宣城县长安乡西山里峄山之原,欧阳修撰墓志铭,王安石述神道碑。(据《许昌梅公年谱》、欧阳修《翰林侍读学士给事中梅公墓志铭》)

未系年诗文:《江楼晚眺》《送杨可及第还乡》《中秋月》《春夜赠别》《圣旦早朝应制》《明妃曲》《舟回江上夜兴》《萧湘楼》

(实习编辑:徐雯婷)

2016-06-02

朱新亮(1990-),女,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

I206.2

A

1004-342(2016)05-49-08

猜你喜欢
长编真宗翰林
一席话救百人
赵振铎先生学术年表长编
读《郭沫若年谱长编》的几点思考
略谈《郭沫若年谱长编》的价值及有待完善的地方
宋祁生平考
王旦的胸怀
陳繹爲翰林侍讀學士
A novel 4π Gd-loaded liquid scintillator detection system∗
巧 对
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