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是生命教育的沃土

2016-11-24 13:16蒋白园
考试周刊 2016年88期
关键词:意识生命情感

蒋白园

生命像幽谷烂漫的桃花、海上无垠的雪浪,曼妙美丽,雄壮激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不了解生命,不珍爱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什么年轻的生命如此脆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包含对人的生存状态(形式)、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的思索与理解),“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特点,对于教师正确实施语文教学,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魅力,高扬人文旗帜,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挖掘渗透,在审美中感悟生命意识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通过语言表达情感,可以说语言就是生命意识的符号,是流淌着生命意识的汩汩清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文章向学生展示美的生命和生命的伟大,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载体,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让学生感悟生命意识,“体会对生命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感悟严肃认真的人生思考,形成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有的课文揭示了生命的珍贵、生命的美丽,可以用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有的课文揭示了对于生与死的认识,可以进行生死观的教育。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通篇倾诉人生处境屈辱孤寂的悲情,而又处处闪烁着作者人格力量的光辉。中学语文新课程所选录的许多文本(材料)都不同程度地含有(蕴藏)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庄子》中的《秋水》、《逍遥游》和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让我们了解到道家“生死齐一”的自然生命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为“自然与生命的和谐”添上了色彩浓重的一笔;沈从文在《边城》中构建了一个未被现代文明浸染的封闭的湘西乡村社会,勤劳、善良、朴实、勇敢的乡村人安分守己的生活……

语文新课程教学就应根植于这一片生命的沃土,在审美中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最后学会包容、接纳尊重他人的生命。

二、平等对话,在互动中唤醒生命意识

中国古代把儿童的教育称为“发蒙”或者“启蒙”,其意思是说,教育是使生命敞亮,是生命从晦暗走向光明亦即觉醒的过程。马棚起火,孔夫子问人不问马;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大学》开头便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德”,只是对自身“德”的唤醒。这些都闪耀着人本主义思想,表现出深厚的生命意识。西方教育的本义,也有引出和唤醒的意思,即“认识你自己”。柏拉图的心灵转向或心灵唤醒,其本质是对受教育者自身的生命意识的唤醒。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互动,是师生间平等的对话,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教学中的对话更是一种师生情感的交流。教师要主动创造对话的机会,尽其所能地让课堂成为师生互相交流、平等对话、思想碰撞的场所。教师要以民主的态度组织教学活动,以平等的心态寻求师生间的对话,通过举证、剖析,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及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深沉思考,使之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珍贵与价值所在,使教学成为知识传授与拓展、情感交流与互补的享受,让学生感受到生命是平等的,生命是重要和珍贵的,从而唤醒生命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人文关怀,在情感交融中激活生命意识

语文教学“通过适当的活动体验,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青春的思考与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语文是人文学科,语文教师就有更多机会努力创设与学生进行灵魂平等交流的时空,比如开讲座、办报纸、搞社会实践……在这样的情感交流中,可让学生对生命的感悟、认识不断提升,从而激活其生命意识。

对学生的关怀不仅表现在与学生形式多样的交往中,更表现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比如尊重学生的学习特长;认同、激励每一个学生;包容、关心在学科学习上暂时有一定困难的学生,都会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他(她)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只要他为实现自身的价值努力了,就激活了生命意识。

“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是教育之本”,生命不仅需要知识,需要健全,需要快乐,更需要灿烂,要让生命的灵光熠熠生辉,教育就应当致力于搭建灿烂生命的舞台,老师是搭建这舞台的建筑师。在情感交融中加强生命教育,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应该成为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正是语文新课标、新课程对客观世界、生命世界起到的独特的教育作用。

四、激发活力,在阅读赏析中获取生命意识

阅读赏析是凭借阅读材料中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通过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它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把获取生命意识与阅读赏析结合起来,就是充分利用阅读教学这一有效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熏陶,培养学生优良的品格、聪慧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

“道非文不着,文非道不生”,“文道统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义之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了解先哲们经世济民的思想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的精神”,是充实生命质量的一种享受。“如果没有艺术的慰藉,人就会厌世而自杀。”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这句话充分强调了审美享受在生命中的价值。文学阅读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学习活动,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种生命状态,一种特殊的生命状态。它是一种心智的交流,就像朋友间的倾心畅谈,与我们畅谈的是古代圣贤或是当今才俊。

渗透在语文新课标中的人文思想的教育,正是语文课在新课标理念的感召下的“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基点与归宿。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之“育”应该用生命影响生命。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教学必须深刻领悟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把生命意识的教学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的心灵烙上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可贵的、生命值得珍惜、要使生命更灿烂辉煌的印记。

猜你喜欢
意识生命情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情感移植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