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峡两岸语言的融合

2016-11-24 14:20郑笑怡
科学与财富 2016年15期
关键词:普通话大陆口语

郑笑怡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文化的趋同必然会直接反映在语言的融合趋势上;与此同时语言的融合变化也必然反映和记录着文化趋同演变过程。本文探寻两岸语言从差异到同化融合的发展过程,力求对两岸语言融合的事实尽可能全面地呈现。在此基础上剖析两岸语言融合的社会原因及语言自身的原因,展望了两岸在语言,文字,词汇及其他方面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两岸语言,语言融合

一、两岸语言融合现状

两岸原来有差异的词语已经出现共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融合的趋势。两岸频繁交流互动是语言融合的最主要推动力,加强两岸语言文化交流,不仅可以促进两岸语言的融合,也必将促进两岸的早日统一。

(一)语音方面的融合

两岸语言在语音方面的融合主要表现在部分大陆人放弃了一些字的原有读音,而改用其在海外汉语中的音。许多人把“什(shén)么”说成“shěn么”,把“和”(hé)说成“hàn”,则又是受了台湾音的影响。

(二)口头表达及词语的融合

“好好玩” 、“好好看”这样的口语已在大陆由陌生变得亲切。同样,“挺好的”这句带有大陆北方风味的口语近年来已渐渐流行于台湾的街头巷尾。台湾年轻人新近流行的口语中有“白搭”、“瞎掰”等大陆流行的口语。

(三)台湾词语言“登陆”

研究发现,随着两岸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两岸语言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也在悄悄地进行着,不少台湾的特殊词语已经进入大陆普通话。在语言接触中,彼有我无的词语,如果所表示的事物在双方都存在,或者所表示的概念可以接受,补充性就强些,比较容易被对方所吸纳。而存在对应词语的词,补充性就弱些,不容易被对方所吸纳。特别是具有绝对同义关系的对应词语,存在互相排斥作用,比如“抵制”对“杯葛”有排斥性。不过,具有相对同意关系的对应词语,还是有一定补充性的,排斥性小些。像“负面,反弹,互动,理念,吸纳”等词语已经进入大陆,未进入的这类词语也都存在进入的可能性。

(四)大陆合理吸收台湾词汇

中华文化是维系海峡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两岸实际存在的语言、民俗等共同性,是比社会政治制度更为深层的东西。随着两岸的接触日益频繁,反映台湾文化词汇大量涌入大陆,与普通话互相渗透,共存并用,极大地丰富了普通话的词汇,增强了普通话的表现力。

对于在大陆普通话中有对应词语的台湾特有词语,由于其具有新奇、生动、文雅、简约的特点,而被大陆吸收。比如“品质”和“质量”、“水准”和“水平”,台湾词语显得更为文雅和正式,“速食面、计程车”则比“方便面、出租汽车”多了一些新潮、现代的气息。

(五)两岸网络用语的融合

由于网络具全球性传播的特点,两岸使用的网络语言虽有差异,在互相影响下也渐渐趋同。两岸网络用词虽然不同,但许多实为同义字的替换,因此可以马上理解并入境随俗。

网民人数最多,舆论活跃度最高,网络的发达让使用相同语言的两岸网民交流日益频繁,许多网络热门词句随着媒体的放送而相互影响。不过时至今日,微博风行,两岸同一,连“围脖”的调侃也通用。许多台湾艺人纷纷经营微博,让不少台湾民众也加入了微博的行列。

大陆现在最火的一些字词,也因为网络的交流和台湾媒体的频繁使用,逐渐成为台湾网民使用的话语,如大陆使用相当普遍的“牛”字,近来也屡屡成为台湾网民或媒体用来形容奇人异士的最佳代表词。“山寨”、“雷人”、“打酱油”、“躲猫猫”、“俯卧撑”、“土法炼钢”、“人肉搜索”等都很快成了台湾的流行语。“衰”(倒霉)、“赞”(好极了)等源自闽南话的台湾口语,开始出现在许多大陆网民笔下。作秀、封杀、福祉、愿景等台湾常用词成为大陆媒体常用词。而大陆民众原创的“大腕”、“海龟”、“山寨”、“不差钱”等词也在台湾流行开来。

(六)“繁消简长”、“繁简融合”的融合趋势

“繁消简长”、“繁简融合”局面首先是简体汉字成主流。台湾官方通过公文程序条例,公文改由左向右横行格式后,简体汉字也开始在宝岛流行,首先风行于大学校园。台北大学学生已经在使用内地出版的简体字书籍,学校虽然没有教,但大家都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自学。台湾当局的一些官员,也开始了简体字和普通话的学习课程。

二、两岸语言融合的动态过程

从两岸词语的交流融合,可以发现两岸文化呈现互相欣赏、互相接纳和互相融汇的态势。两岸彼此之间在语言词汇方面也加深了相互影响和作用,许多词语不可避免地互相吸收和交融,或互相补充,或增加新意。到目前为止,两岸语言某种程度的融合,主要是通过大陆语言的变化而实现的。词语在普通话中的使用经历分为三个阶段:

(一)群众广泛使用阶段

某些词语因能及时反映社会的各种变化和发展而进入某区域或某社区的语言生活中,它们逐步地在部分人的口语中流传、使用,数量比较大,呈不稳定状态,具有明显的口语性。

(二)报刊书籍使用阶段

这些词语中的某一部分,因其生动性、新颖性而被文化界、新闻界等的作家、记者、学者所选用,出现在各类报刊杂志上,这些词语具有了书面语的特性,数量比前一阶段少的多,但是还是不稳定。

(三)权威辞书选用阶段

在前阶段使用的词语又有一小部分因其新颖性、稳定性和不可替代性而被辞书专家所肯定,被逐步收入到权威的辞书中。

三、两岸语言融合的特点

目前所达创的融合,几乎并不是通过双向交流、互相影响,从而使二者都发生某些变化而最终靠拢到一起的,它主要是通过大陆汉语对海外汉语多方面的引进和吸收而实现的。

(1)大陆语言向台湾语言靠近的融合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趋同必然首先反映在语言的融合趋势上,语言的融合又必然首先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层次上。通过这些新词语的长期而广泛的流行和使用,逐渐融入本族语言的词汇中,从而成为本族主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本族文化。

语言融合的另一个现象表现在语言的使用和表达上,现代人比较成熟的求新求异的心理,通过电视等各个渠道,感受和了解其他族群的文化,同时以更为开放的心态,不断调整,充实和更新自己的文化构成心理,这不仅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也必然会影响到语言的使用和表达上。

(2)语言融合择优选择

客观地说,虽然语言是有约定俗成以及习惯性的,没有优劣之分。但其实大陆的确有不少属于不妥当的词汇,在两岸融合过程中当然要择优选择。以下几个例子表明几个大陆用语存在的欠妥之处,但并不意味着台湾语言要优于大陆语言。

(3)语言融合速度快

语言融合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这一过程开始于新时期以后,从1978年算起,到现在只不过二十多年的时间,而实际上,真正的融合只不过是近十几年,特别是近八七年来的事。

(4)融合的不平衡性

语言融合的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某些融合形式尚未取得完全“合法”的地位,因而没能最终成为“规范形式”;而在具体的运用中,则有载体不同等许多因素引起的差异,所有这些,正好反映了融合的现象目前仍处于动态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许长安;海峡两岸用字比较[J];语文建设;1992(1)

[2]李青梅;海峡两岸字音比较[J];语言文字应用;1992(2)

[3]韩玉华;;从节目主持人会话看海峡两岸语音差异[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猜你喜欢
普通话大陆口语
酒中的口语诗
IQ大陆
北方大陆向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口语对对碰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冰之大陆
17
BUM-A-RIDE GUIDE 自助游必备搭车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