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家认同的建构

2016-11-24 15:29陈中帅
科学与财富 2016年15期
关键词:建构历史语言

摘要:新加坡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在其产生到完成民族国家的基本建构,仅仅用了30年两代人的时间。新加坡主要通过社会历史、语言的重构,完成新加坡不同族裔的新加坡国民认同建构。

关键词:历史;语言;建构

一个国家赖以存在基石是它的文化,而文化植根于语言为基础的历史上。新加坡通过大力提倡官方语言英语,同时塑造新加坡的自身历史,进行新加坡公民的认同建构。

一、建构历史的新加坡

当代人以集体记忆、或以社会记忆概念来谈论“历史”的时候。对这类“历史”的研究, 事实上所讨论的都是人类记忆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关系。1

新加坡在历史上从未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单元出现过,因而在对独立的新加坡进行历史描述时,人为建构的作用显得突出而明显。这种建构在形式上表现为西方化的华人文明历史,在内容上则着力筛选新加坡的西方文明进程,当地华人的奋斗史,刻意淡化了马来统治史与华人关于中国的记忆、

(一)建构非马来的新加坡

新加坡开港至独立时不过100余年,但作为马来亚的一部分,却足足有数百年的历史。尽管这数百年在马来亚苏丹世袭重臣天猛公的治下不过是个拥有300人口的渔村,甚至成了“没有人敢从新加坡海峡经过”的海盗分赃地。2在之前长达400年的时间内,新加坡无论是作为马来亚的一部分,还是作为新加坡本身,无论政治经济上,还是军事上的的乏善可陈,而传统历史书写方式加使得马来统治史如同鸡肋。新加坡历史的天然混沌,使得政治实力左右历史话语权的影响愈发明显。尽管以马来亚苏丹抑或是天猛公的管理不善为由剥夺马来亚对新加坡的历史合法管辖显然有失公允,但现代普遍以人而非土地为核心的国家观念却使得这种描述显得理直气壮。英殖民当局出于对统治合法性的追求,弱化马来统治历史符合其利益。在弗莱士抵新后的100年间,这位爵士成功成为了新加坡文明的先驱,马来统治在新加坡的痕迹消失殆尽。而新加坡独立后,马来人已成为新加坡的少数族群,追溯马来人的统治历史已变得毫无意义,且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独立后,马来文化占主体强敌环邻的现状迫使新加坡急于塑造忠诚于新加坡的国民,马来治下的新加坡史同样不符合独立后的新加坡利益遭到冷封。

(二)建构非中国的新加坡

华人早在西方殖民者到达新加坡前便和当地马来人生活在新加坡岛上。新加坡开埠后,殖民当局大量招募华人来新,华人人口迅速增加,在新加坡的建设过程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如果说英殖民当局时当地的政治军事支柱的话,华人无疑是新加坡的经济支柱。新加坡从一个小渔村,到开创锡矿和金矿开采业以及胡椒、棕儿茶、蔗糖和其他一些经济作物的种植,3直到崛起为世界级的贸易中转站,除了殖民当局的正确发展策略外,更是一代代华人奋斗的结果。但传统历史书写方式重政治军事,轻经济,特别是轻视底层经济建设者的传统使得华人的历史功绩被抹杀。

尽管华人群体在历史表达中缺乏话语权,但关于自身的记忆依然完全依靠一代代口耳相传的旧华人和不断移入的新华人维护着。对于当地华人来说,新加坡在历史上是一个陌生而模糊的概念,这里没有华人先烈,没有华人英雄,没有华语经典,某种意义上,新加坡华人的历史记忆并非是新家坡的而是华人的,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的。

对于建国前出生华人群体的中国记忆,实际上任何政策都难以从心里上予以磨灭,如同安东尼所说,民族主义一旦形成,便难以根除。新加坡政府采取的措施并非就现有的华人进行历史心理的再塑造而是在将华人群体中国认同问题尘封后通过强大的国家教育系统向下一代进行统一的新加坡历史宣传。

虽然早期华人建设新加坡的奋斗史被作为新加坡早期移民的奋斗写入历史,但其在表述上是作为新加坡移民而非华人移民,历史上重构华人的新加坡身份意图明显。

(三)建构以新加坡为主体的新加坡历史

新加坡曾隶属于马来亚贵族天猛公世袭管辖,后经荷兰、英国、日本相继殖民,事实上新加坡本身并未作为一个政治单元在历史上占有过地位,而是作为天猛公的世袭领地,荷兰、英国、日本的殖民地出现。历史事实的匮乏一方面使得新加坡的历史追溯变得困难但同时却又使得新加坡政治家建构新加坡历史时变得简便易行。

新加坡的主体居民华人属于外来移民,因而尽管新加坡有长达千年的人类居住史,由于缺乏对现有主体居民合法性的支持,这一笔被简略带过。于是新加坡的历史变得简略而短促。1819年到来的弗莱士爵士被作为新加坡的开创者以国家的名义予以纪念,这份100余年的历史在内容上立足新加坡本身,包括英国的殖民史与早期移民的奋斗史。

二、建构语言的新加坡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对于新加坡这样一个贸易中转城市的意义可想而知。而华语的最大市场中国逐步对外界封闭,华语在与英语的公平竞争中已处劣势。尽管如此,为实现国家的迅速现代化,民族国家化,新加坡迫切需要塑造出说英语,忠于新加坡的新公民。新加坡政府一方面通过基础双语教育,培养着力培养英语人才,另一方面规定行政用语为英语,促使英语人才获得社会上层的话语权。在正式场合中,英语逐渐成为唯一的通行用语。而英语凭借其在收入,社会认可上较其它语言的巨大优势,自然而然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的普及。

与之相对,华语作为社会主体华人用语,在宪法中既未获得官方语言的地位,亦被马来语夺取通行语地位,沦为与印度泰米尔语等同地位,且排序位于泰米尔语之下。由于废除了单语教学,华语教育的习惯传统优势被进一步削弱,从家庭小环境到社会大环境,普通学生只把华文当作是课堂上的一个科目而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被逐步剥离 ,华语逐步空心化,工具化。而华语在世界市场的劣势地位也使得工具化的华语遇到极大危机。登记华语源流学校的小学新生,自一九五九年的46%降至一九八四年的0.7%。41983年12月新加坡教育部提出,自1987年开始,基础教育将全部以将以英语作为第一语言,作为新加坡的主体华语彻底丧失其在新加坡成为主导语言的可能。至此,新加坡政府基本完成了新加坡英语化与华语去文化化、工具化的过程。

三、压制华语高等教育

现代社会精英的成长与塑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等教育的培养。新加坡政府在大力推行英语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致力于英语高等教育的推进,创建了一系列英文授课的高校,为西式文明的新加坡培养后备精英。与之同时,华语高等教育与李光耀的立国政策完全背离,长期受到李的漠视,其执掌政坛30年间,没有一所华语授课的高等学府建立。而唯一一所民间自筹的华语高校南洋大学,政府也设置手段阻碍其发展。而通过英语第一语言持续不懈的努力,终于使南洋大学再无可能招收足够质量的华语学生而被迫停办。

参考文献:

[1]卢绍昌.新加坡的推广华语运动[J].语言文字应用,1998(3).

[2]徐峰.新加坡华语地位的变迁与华文教育所面临的挑战[J].中文自学指导,2008(6).

[3][新加坡]南洋商报[N].1965-12-14.

作者简介:

陈中帅 (1991—) 男,湖南省郴州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国际关系专业

1菅志翔.民族历史建构与现实社会因素[J].青海民族研究,2007(2).

2[英]哈·弗·皮尔逊.新加坡通俗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4:P4.

3[新西兰]尼古拉斯?塔林编.剑桥东南亚史第二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第1版,2003:P92.

4徐峰.新加坡华语地位的变迁与华文教育所面临的挑战[J].中文自学指导,2008(6).

猜你喜欢
建构历史语言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新历史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