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郭沫若先生

2016-11-25 15:46野原四郎陈婷婷潘世圣校译
郭沫若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东洋郭先生郭沫若

野原四郎 著 陈婷婷 译 潘世圣 校译



遇见郭沫若先生

野原四郎著陈婷婷译潘世圣校译

我们翻译郭先生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原书名)、《十批判书》之后,《图书》杂志邀请我们撰写译后感想。我觉得这个工作交给其他同译者会更为妥当,我倒希望写一写和郭先生的会面。

昭和五年(1930年——译者),我从学校毕业之后,就开始从事史学杂志的编辑工作。我在书评栏目里介绍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记得我好像在栏目里写了这样的文字:“法国的东洋学者葛兰言(Paul-MarcelGranet)通过对《诗经》等典籍的研究,描绘出了中国古代农村共同体的景象,这与郭先生所说的原始共产社会大概一脉相通吧。”那个时候,正在日本流亡的郭先生常来东洋文库,开始投入对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关于此事,我应该是从已故的文求堂主人田中先生他们那里得知的。那时我也因为有些事需要常去文库那边,在那里每见到一个中国人都会问他:“您是郭先生吗?”有一天,文库里来了位戴着助听器的中国人,他否认了我唐突的询问,却反过来问我怎么看《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这本书。我说,我感觉这本书就是在炒恩格斯的冷饭。那人便追问我哪一点是在炒冷饭。记得我并没能够正确回答上来。之后我明白了,这个人就是郭沫若先生。这里我插个无关紧要的话头,就是我经常把某位中国人跟郭先生弄混,那是一位蒋姓的联合国代表。我依稀记得,有一次这个人问过我,想要在日本读博的话该怎么办。

打那之后,郭先生陆续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我虽然不十分懂,但也算是勉强在史学杂志上介绍了他的成果。当时有些人议论说,这样下去,郭先生迟早也会变得跟那些老学究一样。也有人说他计划去京都大学应聘讲师。而东京方面的东洋学,直到最近还在质疑甲骨文作为史料的价值,所以也没什么人关注郭先生的研究。后来某一天,我看到《朝日新闻》上说,西园寺公望对郭先生的著作深为感佩。另外还附有一则记者前往千叶县市川的郭先生家里采访的报道。据报道所载,郭先生说,我只是个百无一用的书生。

我本人听说了这许多有关郭先生的传闻,我想郭先生应当有他自己所期望的事情,特别是对于那句“变得跟那些老学究一样”,我不能苟同。看了流亡中的郭先生写的那篇最近被译成日语的《海涛》一文,我很能理解郭先生是怀着怎样一种心情而活着。文中流露出他作为中国人的崇高气节。下面这些事情也是我近来才知道,之前有人在其他地方也写过的,那就是(中国文坛)1935年关于“国防文学”的论战,当时郭先生从日本发去一篇文章,他说:“‘国防文艺’是广义的爱国主义文学,它应该是作家间关系的标志,而不是作品原则上的标志。”这给当时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明了正确方向,得到鲁迅先生的支持。他还在1936年上旬发表的《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的宣言》一文中,与鲁迅、巴金、茅盾共同署名。关于郭先生自称自己是百用一用的书生,以及郭先生当时参加了上述活动这些事情,我们也是最近才刚刚知道。

《十批判书》收录了郭先生十年流亡生活中的研究成果,他在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进行自我批判的同时,当然也继承并发展了旧作的精神。这本新作“后记”部分的最后写着,作者打算中止古代研究,但看来作者已经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他在战后又写了《奴隶制时代》一书。

《十批判书》中特别引起人们争议的,是他对孔子的解释。按照郭先生的说法,孔子倡导的“仁”的立场,是一种否定周朝奴隶制的人性解放论。然而,当今的中国通常是承认孔子的教育态度,而否定孔子的伦理思想。郭先生在撰文纪念战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时,将陶行知与孔子进行比较,又再次播下了争议的种子。在反对者看来,孔子是个反动人物,他提倡的教育只不过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教育。因此郭先生的说法有损于陶行知的功绩,会引发思想上的混乱。

在力推孔子的同时,郭先生却极力贬低墨子。这一观点不仅遭到很多中国学者的反对,就连在日本,校阅本次译著的仓石老师也对此持截然相反的观点。这是个无法简单判断谁对谁错的问题,但郭先生偏袒孔子却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如此,我终究还是无法赞成平冈武夫先生的观点。平冈先生认为,郭先生基于一个读书人而非阶级立场来看待人民,这一点同他的抵抗较之于组织立场更偏向于侠之立场是大抵相通的;那么,郭先生的儒教人生观同他身为无党派知识分子代表的政治立场也是相通的。直到现在,平冈先生似乎仍是坚信这一点。不要脱离历史来孤立地理解新中国固然非常重要,但如此一来,便只会将现在的革命同平冈先生常说的那种改朝换代式的革命相混淆了。

——译自《图书》第49号,1953年,岩波书店

(责任编辑:王锦厚)

野原四郎(1903-1981),中国史学家。其人出生于北海道札幌市。1930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同年加入庚午会(历史学研究会前身)。1946年担任中国研究所常务研究员。之后,1957-1967年任《历史评论》杂志主编。1966-1974年间任专修大学文学部教授。代表作有《亚洲的历史与思想》、《中国革命与大日本帝国》。译有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加罗蒂的《现代中国与马克思主义》等。

猜你喜欢
东洋郭先生郭沫若
该干什么干什么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疫情使我们更加亲近”
父亲9年20万字记录孩子成长
“生态史观森林思想”与当代日本的东西方观
郭沫若致郁文的信
郭沫若佚诗一首
东洋武士
金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