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发展生态产业的思考

2016-11-25 23:35周克慧重庆市彭水县委党校409600
决策与信息 2016年17期
关键词:生态保护对策

周克慧重庆市彭水县委党校 409600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发展生态产业的思考

周克慧
重庆市彭水县委党校 409600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选择一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和谐发展、快速发展之路,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要求。文章对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发展生态产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发展生态产业的四点对策。

【关键词】生态保护;生态产业;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选择一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和谐发展、快速发展之路,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要求。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位于渝、鄂、湘、黔隆起的褶皱带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任务重。本文就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生态产业的发展问题做初步探讨。

一、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发展生态产业的有利因素分析

(一)区位优势

交通便利束缚瓶颈基本打破、区位优势比较明显。渝怀铁路纵贯渝东南直达东南沿海,成为西南出海大通道,渝湘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渝东南将成为重庆、长沙两个都市圈的“郊区”。

石柱至湖北利川的高速已建成通车,黔恩(黔江—湖北恩施)高速即将通车,多条出境干道与湖南、湖北、贵州等省和市内的周边区县相连。渝东南民族地区是重庆与周边地区的重要连接地带,承担重庆市对武陵山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资源优势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而且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民族文化遗产。民族风情、人文历史、古镇民俗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世界自然遗产的武隆仙女山、天生三桥;赵世炎烈士故居、全国历史文化名镇龙潭古镇、西沱古镇、龚滩古镇和濯水古镇;地球上同纬度地区森林面积最大、生态植被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有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地震遗址湖泊小南海;重庆“四大精品”之一的“乌江画廊”,有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原型桃花源,乡村旅游发展较快。渝东南民族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个性特色,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创造了先决条件。

(三)政策优势

渝东南地区集中拥有西部开发政策、民族政策、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政策以及市里给予的专项政策,“政策洼地”效应明显。《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关于加快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发展渝东南地区的生态产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四)发展机遇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为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多政策优惠。重庆市四中三次全委会把渝东南地区定位为生态保护发展区,即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重要生态屏障、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和扶贫开发示范区,全市少数民族集聚区。这促使渝东南地区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未来在基础设施条件、产业竞争力、城市功能形象、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将会有极大发展。渝东南地区要抓住机遇,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引进新的节能环保技术和企业进入渝东南地区,带动该地区的生态产业发展。

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发展生态产业的困境分析

(一)对发展生态产业缺乏科学认识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属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都是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比较重视和强调经济增长,忽视人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协调,对生态环境重要性与加快生态产业建设紧迫性的认识不足,重经济轻环保 、重城市轻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矿产资源开发与加工对矿区生态环境破坏大,对如何推进生态产业建设缺乏科学认识。

(二)生态产业缺乏规模支撑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一区五县目前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发展生态产业缺乏规模支撑。渝东南地区小企业在污染密集型和资源型行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不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典型特征。企业规模约束不仅直接体现在影响资源利用率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程度上,而且污染监控成本和生态产业的技术推广成本也较高。实践表明,只有实现规模经济,生态产业的产业链构建和循环经济才能得以发展。

(三)生态产业缺乏技术支撑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发展生态产业需要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适用技术尚未得到普遍的推广。尤其是各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的关系比较松散,在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和“循环”的作用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物质流动网络极其复杂,这需要政府建立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以便能够对物质流进行监控和管理,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调控政策。

(四)生态产业环境政策体系有待健全

目前,渝东南各区县由于政策法律方面的原因,使得人们对土地、水、矿产资源等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在生态产业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财政的投入不足,导致生态产业的高新技术推广受助以及有些示范工程中断。同时,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虽然国家已明确规定了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政策,但这一制度却很难落到实处。加之没有通过严格的生态补偿及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弥补生态价值,生态使用和补偿的不对等性难以实现生态经济市场效益最大化,一些地区的生态产业无法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三、渝东南地区生态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代表了社会经济发展方向,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性。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农村生产现状要求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该从四方面着力。一是山地立体开发保护带。重点发展高效生态林和山地名优特产,改变传统的用材林、经济林等单一的开发模式,建立“林-药-果”立体开发模式、林灌草结合模式及经济林主体模式。二是低山丘陵林果粮食复合带。重点调整种植结构、合理利用林下资源、发展林下经济,以优质粮食作物基地为主体的林果粮畜复合生态农业带。建立在经济林和果树林中放养牛、羊、鸡、鸭等的林果-畜禽模式。三是平坝综合生态农业带。应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效益、减少和治理污染为重点。实行猪-沼-果庭院模式、家庭规模化草食牲畜养殖、观光农业等建立高效的平坝综合生态农业带。四是增值型绿色产品加工。在选择生态农业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具有地域资源优势、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加工业,实现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渝东南地区特色农业产品资源的现状优势,可选择中药材加工、农畜产品加工两个方面作为农林牧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突破口。

(二)积极发展生态工业

一是对已有的工业企业进行改造升级,花大力气增加环保投入,提高内涵扩大再生产能力。环保行政执法部门要坚决按国家新《环保法》严格执法,决不迁就。二是对工矿企业实行限制准入政策,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快建设生态产业园。对渝东南的工业园进行改造升级,引进低碳、环保、无污染的项目,促进园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四是根据各地实际,合理布局区内农产品加工业,渝东南地区农副产品丰富且各具特色,可以根据区县特点,合理有效布局生态加工业,克服重复建设的现象。

(三)协同发展生态旅游业

渝东南地区地处三省交界处,应加强区域联合,共同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强化特色风情旅游、民俗旅游,推动渝鄂湘黔旅游环线的尽快形成,促进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一是强化现有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加大旅游环保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渝东南地区山高、林密、水能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好、民族文化底蕴丰厚,对于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合理、有效布局乡村旅游,避免重复建设。三是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渝东南地区是重庆市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城市化水平低,具有淳朴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除开发观赏性价值资源外,还应大力开发民族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提高旅游购物比重,形成以绿色食品、旅游纪念品为主体,独具渝东南地区特色的旅游系列商品开发格局和销售网络。四是加大旅游营销力度。建立旅游宣传队伍,通过媒体,加强旅游宣传,增强吸引力,提高本地区旅游的知名度,从而提高旅游经济效益。

(四)构建渝东南地区生态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一是以法律保障促生态产业发展。在已经制定颁布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的基础上,各生产领域的专项立法、环境污染的征税问题、各项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方面应进一步加强。二是以政策保障促生态产业发展。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文件、信贷等政策激励来保障生态产业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三是以建立生态补偿制度促生态产业发展。为了保障生态补偿的顺利进行,可以实行生态问责制度,增收生态补偿税。

参考文献

[1]《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关于加快渝东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

作者简介

周克慧(1966.05)女,现职称:重庆市彭水县委党校高级讲师,学业:本科,研究方向:公共行政管理。

猜你喜欢
生态保护对策
地基基础检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浮法玻璃气泡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走,找对策去!
提高森林文化生态保护意识 维护生态环境平衡
国内外生态补偿制度对比研究
贵阳生态保护法庭的成立与发展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