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与滁州

2016-11-25 23:59叶洪珍
长江丛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木兰花抗金滁州

叶洪珍



刊首语

辛弃疾与滁州

叶洪珍

【摘 要】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和抗金将领。乾道八年春,辛弃疾任职滁州;淳熙元年春,辛弃疾离开滁州。辛弃疾在其滁州词中贯穿了力图恢复中原的爱国思想。辛弃疾的滁州词尚有风格沉郁豪放、化用前人诗词、使用典故、运用想象等特色。

【关键词】辛弃疾 滁州 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和抗金将领,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

一、辛弃疾知滁州

滁州不仅是一方胜地,而且是当时抗金的军事前沿。辛弃疾在未任职滁州之前,就以长期抗金的敏锐性洞察出滁州在两淮防务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乾道六年(1170年),辛弃疾向宋孝宗上《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提出“自古南北分离之际,盖未有无淮而能保江者,然则两淮形势在今日岂不重哉,”“虏骑之来也,常先以精骑由濠梁破滁州,然后淮东之兵方敢入寇;其去也,唯滁之兵为最后。”

乾道八年(1172年)春,辛弃疾由临安的司农寺主簿调任滁州知州。《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辛弃疾传》有记载:“……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

二、辛弃疾的滁州词

乾道八年(1172年),辛弃疾在滁州建成奠枕楼时,写下《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涌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归游。

乾道九年(1173年)中秋前夕,辛弃疾为送副手范昂从滁州回临安,写下《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一)辛弃疾滁州词的思想内容

范开在《稼轩词序》中称辛弃疾是“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辛弃疾平生力主抗金,他在滁州词作中,总是自然彰显出恢复中原的爱国旋律。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是写奠枕楼之作。辛弃疾抒写登上奠枕楼的见闻和感慨,上片写见闻,下片抒感慨,整首词流露出他虽身处小郡,却胸怀天下的爱国志向。“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辛弃疾期盼偏安东南的南宋朝廷能出兵北伐,收复被占领的北方失地;“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辛弃疾由唐朝李德裕在滁州修建怀嵩楼表达嵩洛之思,联想到自身无法回到被金人占领的远在济南的故乡;“看取弓刀,··人似旧游,”辛弃疾仍然对实现国家统一充满憧憬。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是送别同僚范昂之作。词的上片重在写送别,“老来情味减······只管送归船。”下片重在写爱国抱负,辛弃疾劝说范昂不要沉溺于天伦之乐,应借着此次返城的机会去谋划军事以施展抱负,“征衫······却遣筹边”;在鼓舞范昂的同时,辛弃疾又宣泄了宦海沉浮,抗金壮志难以施展的苦闷,“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二)辛弃疾滁州词的艺术特色

1、沉郁雄放的风格

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领军人物,清代王士祯撰的《花草蒙拾》道:“豪放唯幼安称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评曰:“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辛弃疾的《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起伏跌宕,层层深入,豪放雄壮之气喷薄欲出;他的《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通篇抑扬开阖,沉郁豪放之风贯穿全词。

2、化用前人诗词文句

辛弃疾在词中能熟练化用前人文句,浑然天成。《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中的“楚尾吴头”出自南宋祝穆撰的地理类书籍《方舆胜览》的“豫章之地为楚尾吴头,”滁州在古代属于吴楚交界之地,故可称“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化用北宋诗人黄庭坚《寄叔父夷仲诗三首》的“弓刀陌上望行色”;“从今赏心乐事”化用南朝诗人谢灵运《诗序》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词中的“对别酒,怯流年”化用北宋词人苏轼《江神子·冬景》的“对尊前,惜流年”;“夜深儿女灯前”化用北宋诗人黄庭坚《寄上叔父夷仲三首》的“儿女灯前语夜深”;“想夜半承明”化用唐朝诗人李商隐《贾生》的“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道愁肠殢酒只依然”化用北宋词人秦观《梦扬州》的“殢酒困花,十载因谁淹留”。

3、典故的使用

辛弃疾在词中喜用典、善用典,且形式多样。在《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中,“千古怀嵩人去”即用了李德裕的典故。李德裕是唐代著名宰相,他于开成元年任滁州刺史,建怀嵩楼并作《怀嵩楼记》,以寄托他的嵩洛之思。辛弃疾用这个典故宣泄无法回到被金兵占领的家乡的苦闷。

在《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中,“秋晚莼鲈江上”即用了张翰的典故。张翰字季鹰,是西晋时期文学家,他在洛阳为官时见秋风起,思念家乡吴中的菰菜羹、鲈鱼脍,辞官而归。《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见机。”辛弃疾用这个典故设想范昂回乡后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在《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中,“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即用了惊弓之鸟的典故。《战国策·楚策四》记载“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吓之,魏王曰:‘然射色可至北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声,引而高飞,故疮损也。’”辛弃疾用这个典故表明自己仍能驰骋战场,还能堪当大任。

4、想象的运用

辛弃疾词的高明之处还在于生动而夸张的想象。在《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中,辛弃疾用“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这样奇特的想象来描述奠枕楼姿态高耸,气势雄伟,仿佛波涛起伏、云彩飘浮;在“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中,辛弃疾用“万”、“千”等字极尽夸张,想象着今年有万里的地方未受到金兵的侵犯,还要建立一支千骑的军队抵御金兵的侵犯;在“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中,辛弃疾以比喻的手法把田中的小道想象成刀弓,把往来的车马想象成流水,显示出他既是文学家又是军事家的独到眼光。在《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的“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一句中,辛弃疾写江水不通人情,全然不顾他与友人离别之伤感,只管和西风一起把载着友人的船送走,通过写江水的无情而衬托人之有情,想象奇特。

参考文献:

[1]马群.辛弃疾词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赵晓岚.金戈铁马辛弃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4]李杰.辛弃疾爱国词的风格[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1).

作者单位:(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滁州市第三届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课题“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宋代文人与滁州研究”(B201502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叶洪珍(1980-),女,安徽凤阳人,滁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木兰花抗金滁州
《滁州西涧》(草书)
减字木兰花·乙亥清秋
木兰花开 香飘四海
岳飞大破金兀术
陆黛灵书法作品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减字木兰花·咏犬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岳母刺字
木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