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辽沈战役的历史经验与特点

2016-11-25 10:28杨移风
黑龙江史志 2016年8期
关键词:野战军锦州东北

杨移风

“因为珍惜和平,我们回首战争。”辽沈战役是东北人民解放军于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在辽宁省西部和沈阳、长春地区与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决战。此役历时52天,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它的胜利,为整个解放战争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战争赢得了胜利,胜利带来了和平。但今天的和平仍面临着新的战争威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因此,今日研究辽沈战役的特性,总结其经验,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辽沈战役的历史经验与特点进行简略的分析与阐述。

一、审时度势,把握战机

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创造性地作出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战略决策,制定了符合客观实际的作战方针和作战部署。“决战阶段的斗争,是全战争或全战役中最激烈、最复杂、最变化多端的,也是最困难的、最艰苦的,在指挥上说来是最不容易的时节。”(1)辽沈决战,极其明显地体现了毛泽东提出的战略决战的这些特征。

1.辽沈战役前的全国形势

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全国的政治、军事形势发生了更加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而不利于国民党军的重大变化。国民党军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430万人下降到365万人,其主力被我军分别牵制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5个战场,陷入全面被动地位。国民党在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危机也进一步加深,国民党区域的人民爱国民主运动日益高涨。面对每况愈下的时局,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不得不承认:“局势的恶化已经进展到接近崩溃的地步。”(2)蒋介石在1948年8月南京军事检讨会上哀叹:“国军处处受制,着着失败。”(3)相反,人民解放军总兵力由战争初期的120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双方兵力对比已由战争初期的3.4:l缩小为1.3:1,虽然在数量上、装备上、兵种上还居劣势,但机动兵力却占优势。特别是经过新式整军运动和城市攻坚战的锻炼,全军装备得到改善,军政素质大大提高,作战士气空前高涨。同时,解放区日益巩固和发展,军民团结奋战,斗志昂扬。这些情况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决战时机已经到来。

2.战略决战首选在东北

正确选择战略决战的方向,不仅关系战役全局,而且影响战略全局。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全面分析全国五大战场,审时度势,认为东北战场决战条件成熟。东北解放了,不仅使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解放战争中可以获得一个巩固的总后方,而且使东北野战军会成为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兵团,有利于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到1948年8月止,东北人民解放军经过此前5个月政治、军事大整训和扩充,已成为多兵种的大兵团,野战军发展到12个步兵纵队36个师,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及一个炮兵纵队,一个铁道纵队,1个坦克团,再加上地方武装及二线补充兵团,总兵力达103万人。且部队经较长时间“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为指导思想的军政训练,广大指战员的政治觉悟战术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另外,解放区面积已占全东北的97%,并拥有86%以上的人口,铁路占95%,解放区的工农业生产得到大力发展,因而东北解放区的军力和经济力占全国第一位。

反观,东北国民党军总兵力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另有一些地方保安团队,共55万人,不仅数量上已处于劣势,且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3个孤立地区,处境困难,军需物资补给全靠空运,杯水车薪。且“军心战力均未恢复常态,将士亦多无斗志”。(4)是固守东北还是组织战略撤退,蒋介石对此顾虑重重,迟迟未能作出抉择。最后采取了“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确保沈阳、锦州、长春”,相机打通北宁线的作战方针。

正确选择战略决战的时机,是事关战略决战能否顺利发展以至成败的关键问题。辽沈战役的发起,正是选择在国民党军或守或撤、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有利时机。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兵力和装备总体还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依据东北战场的有利形势,毅然创造性地作出“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5)的战略决策,实现封闭国民党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略构想。

3.战役初战选择锦州

“初战的计划必须是全战役计划的有机的序幕”。(6)慎重初战,正确选择主要作战方向和歼击目标,关系战役全局。锦州直接控制着辽西走廊,战略地位重要,夺取锦州就可控制东北国民党军战略撤退的陆上通道,割裂了东北与华北国民党军重兵集团收缩集结,从而在东北战场造成“关门打狗”的军事态势,实现就地歼灭卫立煌集团的战略目的。

9月7日,毛泽东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你们应当注意:(一)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候敢于同他作战。(三)为适应上述两项决心,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办全军军需(粮食、弹药、新兵等)和处理俘虏事宜。”(7)至此,确立了秋季作战攻势即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

战役的结果告诉我们,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将辽沈决战的主要方向和歼击目标定为锦州是非常正确的。它既保证了战役的初胜,同时也为尔后辽沈决战全面胜利的展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被俘后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深有感触地说:“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作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8)

二、东北野战军正确执行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作战方针

辽沈战役共分三个阶段。出击北宁线,攻克锦州,和平解放长春;举行辽西会战,围歼国民党西进兵团;攻占沈阳、营口,解放东北全境。东北野战军实施大规模连续作战,使战役的3个阶段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由一个胜利推向另一个胜利。

1.西柏坡与牛屯

西柏坡与牛屯是两个小村庄,西柏坡在河北省平山县内,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牛屯在辽宁锦州西北约18公里处的翠岩山西南脚下。1948年9月30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领率领东北野战军指挥机关由双城乘火车北上哈尔滨,绕道齐齐哈尔,经昂昂溪、彰武南下,开赴锦州前线,10月5日进驻牛屯至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离开这里。一个是指导中国革命走向全国胜利的神经中枢,一个是辽沈战役的指挥中心,二者沟通的电波声声,往来不绝,辽沈战役用枪炮打了52天,用电报打了近半年。

辽沈战役前前后后,毛泽东从西柏坡连发80余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东北野战军前线指挥官在|牛屯贯彻执行中央军委指示。辽沈战役大决战的方针、作战方案的形成与实施,都是东北野战军指挥员高度主动性与毛泽东善于集中集体智慧英明领导结合的成果;都是经过频繁的空中对话、反复磋商形成的。反观国民党,那是飞机天上地下频繁起降,蒋介石数次亲飞东北商讨、指挥战事。但也回天无力,因为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与他貌合神离。

2.每战都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

东北野战军坚决贯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国民党军的原则。每战都集中兵力,形成拳头,各个歼灭国民党军。战役第一阶段,集中5个纵队16个师和炮纵主力25万人对国民党军7个师10万人,为国民党军2.5倍,在正面主要突击方向,更是集中7个师约10万人为国民党军的3.5倍的优势兵力一举攻克锦州。第二阶段,集中10个纵队29个师约30万人对国民党军12个师10万人,以3倍于国民党军的优势兵力迅速围歼廖耀湘兵团。第三阶段,又调集重兵攻克沈阳,解放营口。这样,东北野战军每个阶段都集中优势兵力,以多打少,速战速决,使我军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有利地保障了辽沈战役的全胜,并最终实现了中共中央军委提出的“封闭国民党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这一战略意图。

3.灵活机动,各种战术相结合

辽沈战役中,大规模阵地战和大规模运动战结合,在举行大规模攻坚战的同时,部署适当兵力进行阻援和打援。既有奔袭战、攻坚战、围困战,又有阻击战、运动战。经典战斗有锦州攻坚战、塔山阻击战、黑山阻击战、长春围困战、辽西围歼战等。针对国民党军防御特点和战略企图,采取不同的作战方法。

对长春国民党军采取围困的战法,以一部分兵力拖住消耗敌人,使其无法作战略上的机动。然后集中主力南下北宁线,实行远距离奔袭战,以凌厉攻势,攻克北宁线战略要点昌黎、绥中、兴城、义县,孤立锦州。对拥有重兵设防的锦州,采取城市攻坚的方法,展开大规模攻坚战。攻锦作战,东北野战军根据锦州地形特点及国民党军兵力部署,组成南北两个突击集团,实施重点攻击,在城东实施辅助突击,并调集炮纵主力,实施猛烈炮火支援,只用31个小时就攻克锦州,开创了我军攻坚战迅速解决国民党军的光辉战例。锦州的被攻克,引起了整个东北国民党军强烈的震动和慌乱,本来已走投无路的长春守敌,相继有两个军起义和投降,致使我军兵不血刃地和平解放了长春。

在举行锦州攻坚战的同时,国民党军组成“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从锦葫和沈阳两个方向东西对进,妄图支援锦州。塔山阻击战,人民解放军采取阵地阻击,广大指战员“以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坚强决心,浴血奋战,使东进兵团未能越雷池一步,为攻克锦州赢得了时间。对“西进兵团”,东北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防御,将国民党军诱阻于彰武、新立屯地区,使其不但没有起到援锦的作用,反而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全歼该部创造了有利的态势。

针对国民党军“西进兵团”企图经黑山、大虎山西进,在锦、葫之部策应下“规复锦州”,实行总退却。东北野战军实施阻击战与运动战结合,以一部兵力顽强抗击,迟滞了“西进兵团”的进攻,取得黑山、大虎山阻击战的胜利。同时,集中攻锦主力迅速回师辽西,在纵横约120平方公里的地域展开规模巨大的围歼战。各部队发扬机动

灵活、主动杀敌的作战精神,大胆穿插,勇猛冲击,分割包围,速战速决,经2天3夜的激战,全歼国民党军10余万人,创造了大规模运动战的光辉范例。

三、辽沈战役的胜利得益于良好的军民关系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辽沈战役的胜利,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辽沈战役中,东北解放区在东北局的号召和各级政府组织下,各级党政机关建立了支前组织机构,地处战区的辽北、吉林、辽宁、热河等省均成立了支前委员会。东北解放区广大群众,积极行动起来,随军参战,执行各种战勤任务,解放军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使战争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援。

如:锦州攻坚战中,锦州地区就支援粮食1433万斤,出动民工40万人,担架1.67万副,担架队员18万人,大车1.96万,修桥92座,作向导带路送信1.9万封,军鞋12.95万双。

据不完全统计,辽沈战役中,东北人民共出动民工183万人,担架13.7万副,大车12.9万辆,抢修公路2185公里,筹集运送粮食5500万公斤,提供棉衣100万套,寄送慰问信32万封等。

特别是在战时抢救伤员方面,当地政府和人民提出“村村设医院,家家设病房,人人当看护”,使大批伤员得到妥善安置和及时治疗。人民群众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支援,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辽沈战役期间,东北野战军各部队不仅保持了良好的战斗作风而且保持了良好的组织纪律性,爱护人民,与老百姓打成一片。1948年9月29日兴城解放,4纵12师官兵入城后严守城市政策纪律,坚决遵守入城“八大守则”,切实保障工商业、学校及公共设施,做到空手进城,空手出城,受到老百姓的高度赞誉,群众赠送该师一面“仁义之师”锦旗。

在北宁线作战期间,部队住在城郊果园里不吃群众一个苹果的感人事迹,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赞扬。“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辽西战役的时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里很多苹果,我们战士一个都不去拿。我看了这个消息很感动。在这个问题上,战士们自觉地认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我们的纪律就建筑在这个自觉性上边,这是我们党的领导和教育的结果。”(9)

辽沈战役的胜利,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战略决战思想,蕴含着宝贵的历史经验。东北野战军在毛泽东主席的战略决战思想和为辽沈战役制定的正确作战方针指引下,所进行的卓越组织和战略战术运用,以及战争中形成的良好军民关系,是我党我军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军事宝库。

注释:

(1)《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99页。

(2)《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900页。

(3)南京国民政府《国防部三十七年秋季东北作战经过概要》

(4)南京国民政府《国防部三十七年秋季东北作战经过概要》

(5)《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473页。

(6)《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版,第205页。

(7)《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473页。

(8)《辽沈决战》上册,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27页。

(9)《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329页。

猜你喜欢
野战军锦州东北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锦州银行断臂后能否重生?
大东北的春节
韩国防改革取消野战军编制
ResearchontheNegativeMotivationofHighSchoolStudents
“野战军”父亲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中央如何统一各根据地军事力量
锦州市手机市场调查
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锦州旅游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