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2016-11-25 09:08郭群娜任绍涛
科技视界 2016年25期
关键词:师德机制监督

郭群娜 任绍涛

【摘 要】高校教师师德是近年来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师德建设是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决定了高校的教育水平。目前,地方院校教师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教学敷衍、教风浮躁;论文弄虚作假、学术道德失范等方面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尝试从教育、宣传、考评、监督、激励、惩处这六个方面进行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关键词】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地方院校;教师

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广大地方院校教师潜心治学、教书育人,赢得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教师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教师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与竞争意识明显增强。敬业爱生、为人师表、勇于奉献已成为这支队伍的主流。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出现道德滑坡、学术作假、教学敷衍等师德失范现象。近期极少数地方院校教师失德行为的出现,损害了地方院校教师的社会形象和职业声誉。为进一步推进师德建设工作,教育部研究制定了相关文件。随着该文件的出台,高校师德建设一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将结合教育部出台的最新文件《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在分析目前地方院校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探索出一个有理论可依、有实践可循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1 国内外师德机制研究现状

在我国,“地方院校师德建设”这一问题已经是历久弥新的话题之一,但在最近几年随着社会中某些教师失节现象的出现,这一话题引起国内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为全面了解本文在国内的研究现状,以“地方院校师德建设”“师德建设机制”为关键词,本文从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进行查阅、整理和分析,文献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纵观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几下几方面的研究上:高校师德建设研究(如何祥林等,2014)[1]、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如廖启云&穆文茹,2014;薛昉,2015)[2-3]、师德建设创新举措(如吉贻祥,2006)[4]、新形势下的师德建设(如赵浚,2015;颜事龙&荣军士,2014)[5-6]。其中,对师德建设机制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文献数量众多,这些研究提出从培训、宣传、考评、监督、自律等不同方面实现师德建设的完善,但不同的研究者观点各异,目前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系统性的观点。这些研究结论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益借鉴和基础,同时,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将结合教育部出台的最新文献,进行地方院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国外对师德的研究相对比较细化,比如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师生关系、评价及贯彻落实等方面(Thompson,2014;Rood,2015;Qimin,2013)[7-9]。在实践中,国外高校师德建设更多的是靠各方面规定加以完善,长此以往,师德机制逐步完善,以新西兰某高校为例,在教师教学方面,每个学期末每门课都要进行学生评价,学生的打分及反馈直接决定着该门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做到以学生为重;在学术方面,有硬性规定导师不能作为研究生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以及不能挂名到自身并未参与的论文中;在日常工作中,也有各种对教师行为的约束,比如,教师不能随意安排任务给学生,如果需要必须给学生支付报酬等等。师德建设机制还是要落实到详实的规定中,这是师德建设机制得以形成的最根本条件。

2 地方院校师德建设存在问题

地方院校师德问题仍然是目前师资队伍建设的一大软肋,尤其是在近几年,部分教师的师德行为失范,个别现象较为严重,暴露了当前地方院校师德建设的不完善。总体来看,地方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

通过与部分教师的交流发现,学校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部分教师能逃就逃,虽然有些教师过来参会学习,但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完全对思想政治学习心不在焉。在当前市场经济利益驱使下,如果一个教师没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很容易出现价值观扭曲,教师职业理想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代替。据了解部分教师想方设法利用地方院校教师身份和专业优势,在校内外开办各类公司,追逐经济利益。相当一部分教师一味追求自身发展,把主要精力用在项目申报、职称评审上面,名利思想严重。

2.2 教学敷衍,教风浮躁

当前地方院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未达到大学生满意度,就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奉献精神”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到七成的满意度,尤其是“课堂教学水平”这一项满意度不足五成。通过与学生座谈得知,一部分教师备课不充分,照本宣科,教学方法老套;现有的师生关系仅局限于课堂上,课后基本上见不到老师,课堂之外无任何沟通。于是有学生反映,教师教学水平影响其听课积极性,进而影响其对专业知识的认知。由此可见,在当代大学生看来,目前地方院校教师教学敷衍了事,缺乏敬业精神。

2.3 论文弄虚作假,学术道德失范

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的论文、专著数量一路飙升,然而在国内外真正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繁荣的学术假象”归根结底在于教师科研成果一稿多投,学术剽窃、抄袭现象严重。部分教师为了在职称评审中增加筹码,不择手段的通过枪手代写、数据伪造等方式来追求论文数量,至于论文质量如何就不管不顾了。这种急功近利的学术态度对地方院校学术氛围有着十分恶劣的影响。身为榜样的教师尚且如此,所培养出学生的学术素养可谓是令人担忧,光明的学术前景、崇高的学术品格亟待出现。

3 地方院校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地方院校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各院校要通过制定师德建设的长期规划,把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师德建设机制关键结合起来,形成行之有效、互相作用的教育、宣传、考评、监督、激励、惩处六大机制。

3.1 创新师德教育理念,建立师德教育机制

师德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师德建设的主要途径,能够有效缓解师德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师德教育过程中首要转变师德教育价值观,淡化师德教育价值取向中的功利性、工具性倾向。通过对教师理想信念的引导以及专业素养的培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素养。易连云教授认为,现在为师者逐步淡化对师道的追求,公众也正在丧失对教师的信仰, 唤醒教师“爱”的情感,强化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再现教师的奉献与牺牲精神,树立教师踏实的治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应成为师德建设的着眼点[10]。

坚持师德教育的主体性,重视教师的体验和感受,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实现教师主体自觉、自愿参与,达到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坚持师德教育的实践性,实践既是师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是师德教育的目的所在。师德教育离开实践,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师德教育要立足于教育实践,根据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教育,有针对性的予以解决。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将自己的理想信念付诸行动,在实践中磨砺和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

3.2 培育重德养德风尚,建立师德宣传机制

地方院校师德宣传工作具有教育引导、氛围营造、激励推进作用,因此新时期师德建设要注重培育重德养德风尚。地方院校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不断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德高望重的师德标兵。他们以高尚的职业道德、以生为本的情怀、深厚的学术造诣赢得广大师生的认可与赞誉,成为广大师生学习的楷模。

3.2.1 正面典型与反面素材宣传相结合

在师德宣传的内容上,不仅要有先进事迹的榜样引领,也要囊括反面教材的警醒教育。将地方院校中违反法律法规、有悖师德师风的人和事进行宣传报道,引导社会大众对师德失范行为进行谴责和唾弃,对全体教师形成心理警示和威慑。充分挖掘广大教师先进事迹,发挥师德标兵的示范性和先进性,通过组织开展“优秀教师”、“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定期表彰优秀教师,以激发教职工以德修身,以德育人的积极性。另外,师德宣传也要结合时政,与时俱进。紧密围绕“三严三实”、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指引下出现的师德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报道。

3.2.2 利用新媒体占领舆论宣传阵地

在师德宣传的途径上,利用网络阵地,在校园网站、微博微信等各种舆论阵地经常性的开展师德标兵的宣传,使师德建设学有榜样、行有示范。新媒体是网上舆论引导的主阵地,在聚焦和传递师德正能量,鞭挞师德失范现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媒体报道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杜绝报道过程中失实现象及不当行为的产生。通过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指导并规范师德宣传的相关行为和内容,形成师德宣传示范的长效机制,促进师德建设的稳固发展,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

3.3 制定师德考评方法,健全师德考评机制

2014年9月29日,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规定了师德禁行行为的“红七条”,但出台这样的底线标准并不能成为师德考评的依据,也无法切实有效提高教师师德水平。虽然各大地方院校每年都会进行定期考核,也有其自身的评价考核体系,但是普遍存在着不足之处。《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显示,在廉思及其研究团队对全国5138位高校青年教师所做的问卷调查中,超过70%的青年教师认为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是由评价制度驱使的[3]。建立健全师德考评机制,是学校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提高师德水平的重要途径。客观具体而又能够落到实处的师德考评方法,离不开“他评”、“自评”等评价方式,因而需要地方院校管理者、教师本人、学生等各方面利益相关者共同努力。面对这种形势,各地方高校在师德建设考评上应及时有效的做出调整,对考评内容、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调整,结合现有研究,本文提出一个针对地方院校实际的师德考核指标体系。

3.4 构建师德监督体系,健全师德监督机制

3.4.1 建立“学校、同行、学生”三位一体的师德监督体系

师德监督主体是师德监督行为的具体实施者,师德体系的完善离不开地方院校管理者、教师同行以及学生群体的共同监督。地方院校管理人员参与师德监督,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容易引起广大教师的思想重视,对教师行为产生直接约束作用。学校管理者主要通过听取工作汇报、接受师生反映、进课堂听课等方式进行监督。

教师同行从业者之间由于日常接触较多,彼此较为熟悉,了解较为全面,同行之间的相互监督能够对地方院校师德行为产生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地方院校同行从业人员的监督可以采用友情提醒、批评教育、座谈会以及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学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对象,学生监督能够使教师培养以生为本的理念,规范自身言传身教行为,提高立德树人效果。学生对教师监督较为客观真实,可通过开展学生座谈会、设立师德举报箱和举报电话、进行不定期问卷调查等方式。

3.4.2 明确监督标准,制订切实可行的监督量表

师德监督标准是师德监督行为的依据和准则。师德标准的制定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在职业理想的引导下,结合地方院校实际,制定便于操作、能够落到实处的师德标准。总体来说,教师同行之间的相互监督要本着互相尊重、共同进步的原则,教师自身要意识到这是一种良性竞争,而不是其他教师故意给你穿小鞋,让你难堪。学生对教师的监督应使教师正确看待师生关系,把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作为自身的职业追求。在师德监督标准制定的具体层面,要充分考虑各类监督主体的特点,同时兼顾不同监督主体的共同点,分别制定地方院校管理者、教师同行、大学生等不同主体的监督量表,监督主体根据个人了解到实际情况填写监督表格,对监督对象师德失范行为做出记录,最后统一将表格交给师德监督机构进行综合评价。

3.4.3 加强监督反馈,建立双向互动的监督过程

监督主体对监督对象完成监督,并将监督结果反馈给监督对象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监督过程。监督贵在让监督对象知道自身缺点和错误,从而加以改进和完善。只是监督没有反馈,犹如只开花不结果,完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监督主体和监督对象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高效教师师德档案,能够使监督反馈的结果具有长期有效性,进一步促使教师改进自身师德失范行为,促进全体教师师德水平的整体提高。

3.5 实施表彰奖励制度,完善师德激励机制

师德激励要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兼顾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平衡。师德激励要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培训进修、绩效奖励等物质激励上下功夫。地方院校可根据自身财力、物力情况对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如浙江大学设立“心平奖”重奖优秀教师,获奖教师可获得100万现金的奖励,以此来“进一步传承求是创新的优良学风,进一步树立崇高师德的价值标杆,激励每位教师真正做到敬业爱生、严谨笃学,以崇高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11]。另一方面,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同步,不可偏废一方。遵循人性化原则,打造立体精神激励法,包括口头表扬、嘉奖谈话、各种形式的公开宣传、书面表扬、师德之星评选、师德先进个人宣讲等多层次的金字塔结构。

3.6 严格师德惩处力度,完善问责惩处机制

地方院校要设立处理违反师德行为的专门机构,根据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规定,对违反师德行为的教师,视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甚至给予撤销教师资格或解聘开除等惩处。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同时,建立完善的问责机制。明确责任人和牵头部门,形成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党总支以及专业系层层覆盖的问责体系,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一岗双责的责任追究机制,对监管不力的人员给予相应处罚。

4 六大机制相互作用

教育机制的确立是师德建设的前提,宣传机制的完善是师德建设的基础,考评机制的制定是师德建设的关键,监督机制的完善是师德建设的保障,激励机制的建立是师德建设的有效手段,强化惩处机制是加强师德建设的支撑。

确立教育机制是前提,通过教育扭转教师价值观,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素养。若没有教育机制,师德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完善宣传机制是基础,有效的师德先进事迹以及反面典型的宣传,在全校乃至全社会形成敬业爱生、严谨治学的师德舆论氛围,将为师德建设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制定考评机制是关键,考评指标在无形中引导着教师的工作重心以及一言一行,是广大教师的行动指南。客观全面而又切实可行的考评指标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完善监督机制是保障,将师德行为放置于公众视野的瞩目下,对广大教师施加一种无形压(下转第175页)(上接第109页)力,令其自觉或不自觉的注意言传身教行为。建立激励机制是手段,激励的方式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影响到教师积极性的发挥。通过激励手段,使良好的师德表现行为保持和传承下去。强化惩处机制是支撑,动员千次,不如惩处一次。对师德失范教师进行相应的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使教师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做到“吃一堑,长一智”,形成长期警示效果。

教育、宣传、考评、监督、激励、惩处这六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任何一个方面的缺失,将会影响师德长效机制的运行。地方院校在具体操作时,注意妥善处理好这六个方面的关系,力争将这六个方面的合力发挥到极致,从而有效提高师德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何祥林.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湖北省H高校的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11):53-59

[2]廖启云,穆文茹.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机制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4(2):76-79.

[3]薛昉.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C].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5.

[4]吉贻祥.高校师德建设机制的创新[J].江苏高教,2006(6):45-48.

[5]赵浚.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51-55.

[6]颜事龙,荣军士.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机制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4(5):72-75.

[7]Thompson.A.Creating an ethic of care:Interrupting marginalizing interactions in the preschool classroom[J].2014.

[8]Rood,E.W.When an ethic of care isnt enough:Hearing from ninth grade Latino boys about care and the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J].2015.

[9]Qimin,S.On the practical character of teachersprofessional ethics[J].Educational Research,2013(11):19.

[10]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29-238 .

[11]浙江大学一教师20多年坚守教学一线获百万奖励[EB/OL]http://news.zj.com/detail/2014/09/09/1540917.html.

[责任编辑:田吉捷]

猜你喜欢
师德机制监督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