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载体和途径探讨

2016-11-25 10:28林晓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职业精神技能精神

林晓

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职业教育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不可替代。只有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融合,才能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

一、引言

职业学校既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重点,也要重视职业精神的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辅相成,二者的共同发展才能有助于学生成为今后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职业学校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应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从认知、实践到评价阶段,循序渐进,教师起到观察、协助、引导、督促和评价的作用,学生的自主发展与教师的指导培养相结合,学生的职业精神就能得到较好的培养,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岗位的需求,在职业生涯中有良好的表现。

职业精神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载体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和 “境化”这三个载体和途径来实现。

二、职业精神的涵义和要素

(一)职业精神的涵义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去能动地表现自己,体现着一定的价值取向,这形成了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职业者在工作中所体现的品质和思想内涵,它指导着职业者在工作所表现的所有环节,它是职业者工作的内在动力和价值观体现。职业精神是职业能力的前提,是职业者必备的素质。

(二)职业精神的要素

职业精神由多种要素构成,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严谨的职业精神模式。职业精神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

职业理想是个人依据社会要求和自身条件,借想象而确立的职业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

职业态度是从业者对待工作的态度。职业态度是职业精神的一个重要部分,职业态度不同,职业的价值实现也不同。

职业责任是职业者要知道自己在工作中所承担的责任,并自觉地担负起来。

职业技能是职业精神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职业者就无法发挥内在的动力。

职业纪律是对职业者的一种约束,也是职业者遵守劳动规范的一种自觉性和意志性的表现。

职业良心是职业者在没有明确约束的情况下仍能恪守自己内心的道德,防止自己在工作中做出违背道德和伤害他人和集体的事情。

职业信誉是职业者从业中的形象,职业者经过长久的认真工作等良好表现被给予的较高评价。

职业作风是职业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所表现出来的职业习惯和形象。

三、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载体和途径

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和 “境化”这三个方面的载体来实现。“言传”可以让学生认知职业精神,言传的途径有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堂、体育课堂、艺术课堂、专业课堂以及课外读书计划等。 “身教”可以让学生实践职业精神,身教的途径有军训、实训课堂、顶岗实习、社团活动、非专业的技能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研创新活动、志愿者活动、拓展训练活动等。 “境化”可以让学生内化职业精神,境化的途径有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管理制度、师生关系等。

(一)“言传”——让学生认知职业精神

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职业精神的涵义和要素,让学生对职业精神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才能有助于他们自觉地培养职业精神。职业学校需要让学生明白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培养其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辅相成,同样重要。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年纪较轻,没有工作实践经验,难以体会到职业精神的涵义和表现,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生活中的案例来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到职业精神的内涵。在生活中,我们的周围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工作者和劳模,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是大家学习的典范,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与学生分享这些名人故事,在学生们怀着极大兴趣的同时,也能激起他们学习职业精神的动力。

言教的途径有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堂、体育课堂、艺术课堂、专业课堂以及课外读书计划等。

1.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堂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发挥职业精神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合理有效地开设好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学生的市场就业意识、依法就业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2.体育课堂

在运动实践中掌握合理有序的运动技能可以培养体育精神,教师作为知识的输出者,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竞赛促进教学,让体育教学达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体育意识提高的目的。

3.艺术课堂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达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4.专业课堂

在专业课教学中贯穿职业精神培养理念。专业教学要结合行业特点和院校的专业特点分析本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精神,使职业精神培养融于专业教学的目标、内容及考核方法,通过专业教学使学生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团队协作等专业岗位的基本职业素质,从而把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综合能力的现代教育。

5.课外读书计划

课外读书计划可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精神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

(二)“身教”——让学生实践职业精神

身教的途径有军训、实训课堂、顶岗实习、社团活动、非专业的技能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研创新活动、志愿者活动、拓展训练活动等。

1.军训

军训是培养“四有”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培养和储备我军后备兵员及预备役军官,壮大国防力量的有效手段。军训的目的是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掌握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学风和生活作风。

2.实训课堂

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到实验、实训室动手做实验,在实验中思考工作原理、实际应用,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并能对课堂教学中一些抽象、甚至有些枯燥的概念进行具体化、形象化地理解。实训教学要结合教、学、做合一,实行“做中学”。通过“做中学”将技能目标达成与技能训练任务相结合,将实训车间的模拟操作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以素质熏陶和技能培养为目标,以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为载体,从感性认识开始,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按照“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步步为营、层层推进”的思路不断理解教学内容,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

3.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指在基本上完成教学实习和学过大部分基础技术课之后,到专业对口的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劳动态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

在顶岗实习和实践教学中,学生在职业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职业精神,在融入企业的过程中践行职业精神。学生和员工两者身份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学生安全生产意识、产品质量意识、服务意识、职业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的有效方法。

4.社团活动

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开设社团活动,比如时政社、合唱社、舞蹈社、绘画社、器乐社、声乐社、球类社、健美操社、武术社、跆拳道社、瑜珈社、棋牌社、游戏社、文学社、手工社、发明社、烹饪社、插花社、编织社、书法社、家政社、化妆社、摄影社、心理社、法律社、演讲社、主持社、辩论社、方言社等等。社团活动通过展示评价来考核。所有的社团在经过日常活动之后,通常在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节集中展示。届时有表演的、有竞赛的、有展示的,通过评比分出高低。社团活动给不同能力群体的学生创造了活动的舞台,使他们勇于挑战自我,让他们从社会边缘地带重新返回到社会中心舞台。社团活动对于青年人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5.非专业的技能活动

是指专业技能要求之外的,跨专业的技能活动,比如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参加营销活动,获得营销的资格证书;机械专业的学生参加电工活动,获得电工的资格证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加广告制作活动,获得广告的资格证书等等。非专业的技能活动通过社会评价来考核。非专业的技能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加了学生的技能宽度,提高了学生就业的机会和质量;非专业的技能活动是学生自己喜欢而选择的,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专业的技能活动获得的学分可以弥补自身学分的不足。非专业的技能活动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6.社会实践活动

不少老三届的成功人士在回顾自身的成长经历时,无不感慨地说,下乡知道了农民的辛苦,进厂知道了工人的辛苦,当兵知道了战士的辛苦,这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是一份宝贵的财富。社会和学校之间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接近社会,了解社会,获得宝贵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从职业院校到社会的一个必然过程和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如结合哲学课程,了解社会人生;结合经济学课程,了解商品市场;结合法学课程,了解腐败犯罪;结合专业课程,了解职业活动的全过程。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7.科研创新活动

创新能力不足是教育自身的不足,不是孩子们的不足。职业学校学生的发明创造、获得专利有很多项,经验证明职业院校的学生是具有创新能力的。职业学校学生获得的专利中,既有发明专利,又有实用新型专利,还有外观设计专利,几乎涵盖专利的所有类型。科研创新活动对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

8.志愿者活动

志愿者活动的主体是人,服务对象客体也是人,人有其共性,但更多的却表现为个性,需要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能满足其需要的服务计划。在志愿者组织中,每个志愿者都是平等的,每一位服务对象都是平等的,不能只重视某一个服务对象,而对其他服务对象漠视甚至嫌弃。志愿者活动在服务过程中着重体现出整体的观念,这样,服务开展才会人尽其用,才会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志愿者活动对于学生与人相处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9.拓展训练活动

拓展训练强调体验式学习,是一种由内至外的自我教育,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拓展训练活动的所有项目都以体能活动为引导,引发出认知、情感、意志和交往活动。需要学员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强调集体合作;在顺利完成任务后,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胜利感和自豪感。教员只是在课前把课程的内容、目的、要求以及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员讲清楚,活动中一般不进行讲述,也不参与讨论,充分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拓展训练活动对于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境化”——让学生内化职业精神

1.校园文化

职业学校应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创设职业精神培养的良好氛围。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沃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打造完善的职业素质与职业精神。

2.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不仅仅是教室的布置,最重要的是班级精神的形成,在班级精神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等职业精神。

3.管理制度

职业学校通过学生管理制度引导学生的行为规范,指导学生发展和努力的方向,纠正其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丰富的职业精神。

4.师生关系

职业精神的培养是很大程度上靠教师实现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估量。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应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与示范作用。教师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既要有专业技能,更要有高尚的职业精神。教师应是改革的积极推动者,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与反思;要有自主探索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成为终身学习的积极实践者;要有良好的学习、人际交往、应用开发能力,与有关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这些精神去感染学生,它们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典范。

总之, 我们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言传”让学生认知职业精神,通过 “身教”让学生实践职业精神,通过“境化”让学生内化职业精神。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教育相融合,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而努力。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职业精神技能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拿出精神
拼技能,享丰收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