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叙事的当代意识

2016-11-26 00:00吴卫华
长江文艺评论 2016年4期
关键词:张自忠宜昌战争

◎ 吴卫华

历史叙事的当代意识

◎ 吴卫华

艺术作品的当代意识,主要指作品能够准确地把握时代的动向和发展趋势,反映出当下社会生活里人们思想观念中的最新信息,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观念与大时代的脉息相通。将当代的社会意识寓于历史叙事之中,电视剧《宜昌保卫战》植入的反腐视角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投入数万人力、数百万经费的宜昌防空工事,本应该是黎明百姓、抗日将士生命的庇护之所,竟是不堪一击的豆腐渣工程。电视剧主人公胡宜生通过明察暗访、抽丝剥茧,终于找到负责江防工程建设的宜昌警备司令蔡继伦玩忽职守、贪污腐化的铁证,随即蔡继伦被送上军事法庭并被判处死刑。

如果说电视剧里的惩治贪腐正契合了廉政建设的时代主题,对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介入十分直接,那么张自忠形象则承载着剧作更为深长的反思意识和当代思考。张自忠是作品里有着多维解读可能性的角色形象,剧作借助于对白、旁白与内心独白等,既呈现出了一个沉毅、勇敢、儒雅的抗日爱国将领形象,又将这一人物的心理世界、人文情怀和批判精神展现出来。

张自忠曾遭人怀疑和诬陷,但他没有为自己辩护,而是选择了忍辱负重,以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报国志向。在枣宜会战的战斗间隙,张自忠骑马行走在一片开阔地上察看地形,一时兴之所至,将《饮马长城窟行》里的诗句脱口而出:“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饮马长城窟行》表达的是隋炀帝杨广当年平定辽东的政治抱负和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气势豪迈壮阔,感情奔放激烈,其所描写的自然景物和戎马生活俨然是彼时张自忠眼前景象和心境的真实写照。不久,张自忠率领的第三十三军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之间的往来电报被日军截获,他本人的行踪与指挥所地址被暴露,旋即陷入日军轮番空袭和重重包围的绝境。张自忠率部突围中,闻听不少国军官兵逃离战场,他没有暴跳如雷或破口大骂,而是以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来自勉,他说战场上需要的是战士而非懦夫,军人理应为国家拼死奋战。他坚信“只要我们有决心,我华夏民族绝不至于亡于三岛倭奴之手。”这位屡建奇功的抗日将领,为兑现自己的誓言最后战死疆场,他的牺牲不仅提升了死亡的价值和意义,也让一个中国军人形象跃然于荧屏。

其实剧作并未止于彰显张自忠的报国之志、视死如归,塑造出一个大无畏的英雄形象,而是对人物的精神世界进行了深度开掘,将作品对历史、战争的独到认识、理解与人物形象塑造统一起来,凸显出了弥足珍贵的当代意识。对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的反思无疑是剧中一条重要线索,这种反思集中体现在张自忠将军与日本士兵小林两个形象上。在张自忠眼里,战争是可恶的、丑陋的,“歌颂战争的人都愚蠢,发动战争的是魔鬼”。战争是政治矛盾斗争的最高表现,也是政治和外交的极端手段。殊不知任何一场战争都在拷问人类的良知,本质上都是泯灭人性的人类自相残杀。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张自忠誓死报国,一直义无反顾地驰骋在抗战的最前线。身经百战的张自忠对这场反侵略战争感慨良多:“不打仗不知道什么叫国力,也不知道我们国家在工业上到底有多落后,如果我们的工业与日本的差距哪怕小一些,也不会被他们欺侮成这个样子,所以战后我们的国家要更好地发展教育。”他对部下还有这样一段肺腑之言:“日本人发动的这场战争是令人深思的,你不思进取就会被别人欺负。我这些天晚上经常睡不着觉,我在想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那些为她们战死的生命会不会白白死去?真希望在此一战,吾国吾民都能警醒。”显然,电视剧没有在一般意义上去诅咒、愤懑于日军强加给中国人的战争暴行,相反直面的是一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是希冀沉重的死亡代价能够换来国人的幡然醒悟。这也正是《宜昌保卫战》富有新意、超越大多数抗战题材影视剧之处。应该看到,张自忠形象还弥漫着人道主义、理想主义气质,比如他说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杀戮与伤害,很希望抗战结束后能够开设一家医院,为天下所有的人提供免费医疗,消除人们肉体的痛苦。这种理想主义自然有着现实的根基而非空穴来风,中华文化历来崇尚和谐,协和万邦的价值观源远流长,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成立七十周年时曾再次呼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电视剧借助人物形象塑造所展开的对战争与和平主题的沉思,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最强音的回响。

《宜昌保卫战》并非仅仅仰仗题材成为了一部主旋律作品,更是通过对我们的民族正在思考什么的追问而具备了一部优秀作品的质素。

吴卫华: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张自忠宜昌战争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张自忠勘破鸿门宴
张自忠勘破鸿门宴
他们的战争
湖北宜昌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周恩来巧劝张自忠戒毒
战争催生的武器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