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2016-11-26 02:27徐家驹
决策与信息 2016年36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儒学佛教

徐家驹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亚欧语系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徐家驹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亚欧语系

日本文化当中有很多中国的元素。除了诸如日本的茶文化、和服和书道艺术等等都是源于中国以外,日本的文字、思想、宗教、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也无一不是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仅如此,农耕技术和铁器等的传入也大大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中国文化;日本文化;社会发展

日本是我国的近邻,其国土面积十分狭小,资源贫乏,其物质需求大多依赖于从海外进口。同时,正是由于日本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在经济层面上,日本不得不以对外贸易为主,在文化层面上,则广为接纳和融合各方文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

自古以来,日本受到的文化影响主要来自于作为近邻的文明古国——中国。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虽然转而对欧美文化情有独钟,但是,在今天的日本,中国文化的影子仍然无处不在。

一、汉字和汉籍的传入对日本的影响

首先,现代日本的文字分别采用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这三种文字其实都与中国的汉字有关。其中,日语中的汉字本身就是直接从中国“拿来”的,而平假名和片假名则是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也就是说,日本人巧妙地利用了中国汉字创造性地解决了日本的文字问题。

通过查阅《史记》发现,徐福曾在秦始皇28年领命东渡。而在三国时期,日本则四次派遣使节到访魏国,魏国也同样派遣了两次使节对日本进行回访。公元前285年,《论语》和《千字文》传入日本。日本还在630年派遣使者来到中国学习文化知识,这种学习制度一直持续了200多年。在这200多年里,大量的汉字被日本人民加以应用,从3世纪起,日本真正开始使用汉字。《日本书记》中就有一段可以佐证这段历史的描写:“十六年春二月,王仁来之,则太子菟道雅郎子师之,习诸典于王仁,莫不通达。顾所谓王仁者,是书首者之始祖也。”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汉字传入日本之前,日本虽有语言却并不存在文字。在汉字传入日本以后的很长一段之间内,日本人以学习汉字和了解汉字作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但是,汉字毕竟是一种外来文字,使用起来难免有不方便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人于7世纪末利用中国的汉字创造出了“万叶假名”,随后又在此基础上借鉴汉字的草写体创造出了“平假名”,然后又借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出了“片假名”。

二、儒学思想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承载日本文化的载体有两个,一个是被称之为日本国粹的神道教,另一个便是中国传入日本的儒学。其中神道教属于日本本土文化,它是日本文化中的最基本的文化载体。而日本的儒学虽然起源于中国,其中最基本的理念思想也没有发生变化,但由于逐渐融合了日本的本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源自中国的儒学已经逐渐发展成带有日本特色的儒学了。

中国儒学传入日本可以追溯到5世纪初。当时,百济学者王仁将《论语》带到了日本,从此开始了日本儒学的发展历程。进入镰仓时代之后,中国的朱子学开始传入日本,并且在日本经过长期的文化发酵逐渐适应了日本的文化特点。最后,中国的朱子学演变成为了日本的官学。随后,中国阳明学和清代考证学也传入了日本,这些文化在日本逐渐的生根发芽,最后在日本形成了阳明学派,古学派,考证学派。这些学派同属于儒学,这一时期成为了日本儒学最发达的时期。

在中国的唐朝最繁盛的时期,中国的各项技术、文化和贸易都达到了最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日本开始大量吸收中国文化。当时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来的次数有12次之多,其中最多的一次共派遣了800多人,最少的时候也有300多人。这些遣唐使将中国的儒学、宗教信仰和宗教体制带入日本,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了适应日本国情的日本式文化。

公元593-621年间,当时的日本统治者圣德太子以儒家文化为指导思想,帮助他实现中央集权,巩固其统治地位。圣德太子十分喜欢中国文化,不仅学习了中国的佛学,而且精通儒学文化。在其在位期间,不仅创立了基于儒家文化的“冠位十二阶”等级制度,还效仿中国的五常儒学作为中央集权的基础,并且大力推崇中国论语中的“以政为德”,将其作为政治行为的准则。

另外,通过对《十七条宪法》的研究,发现他始终以中国儒学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为指导思想,强调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以礼治国的理念。在整个《十七条宪法》中,随处可以找到关于儒家文化的理念或者儒家文化的映射。而且,在文字记载上采用了汉字符号的记载方式,《十七条宪法》可以说是日本历史上最为古老的采用纯汉字书写的成文法。

为了推动古代统治阶级的改革,圣德太子采用了广泛吸收中国儒家文化的政治制度,并与中国进行了频繁的外交。从607年圣德太子第一次派遣小野妹子等遣隋使出使隋朝起,先后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和僧人出使隋朝共计五次,并且通过这些使者将中国的先进文化带到日本。圣德太子的这一做法对日后日本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当然,日本在这一历史时期学习儒学的人还并不多,并且大多数是上层社会的达官显贵,因此儒学的适用范围被局限于高层的统治者用来提高统治阶级的自身文化修养,或者用来作为高层统治阶级的道德准则。但是,经过今后很长时间的历史演变,儒学被逐渐普及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并惠及到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

不过,日本虽然大量吸收和引进中国文化,但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并不是统统照单全收。例如,日本在公元646年宣布进行“大化改新”,按照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中央集权制度,并于701年模仿唐朝的法律颁布了“大宝律令”。也就是说,当时的日本不管是在政治方面还是在法律方面都效仿了中国的制度。但是,即使这样,他们并没有进行盲目模仿,而是进行了扬弃。例如,并没有采用中国政治制度上的宦官制度和科举制度,因为这两种制度并不适合于日本的等级制度。对于儒学,日本也采取了一定的选择性,在中国,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是“仁”,而日本并没有采用这一中心思想,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忠”上。对于这个忠,中国和日本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在中国,“忠”是代表着忠诚,就是指人要对自己的良心保持着一份真诚。但是,在日本,“忠”则不是这个意思,主要是指对于自己的国土的忠诚,并且主要强调对于天皇和自己的领主的忠诚。也就是说,中国的儒家文化更确切的说是一种自我道义上的文化,而日本的儒家文化更多的是民族上的文化。这是两国儒家文化的主要不同点。

三、佛学思想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除了以上儒学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以外,另一个对日本文化带来重大影响的即是佛教。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时间为东汉永平年间,随后又从中国传入日本。

公元前238年至251年,佛教传入天台山,并在此处建立了六座佛教寺庙。在隋朝时期,天台山上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宗派——天台宗,而且正是这一宗派使中国的佛教发展达到了最繁盛的时期。进入唐朝以后,天台山佛教开始进行传教,这一传教活动对日本的佛教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唐朝有一位高僧名为鉴真,他曾经六次东渡日本,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最后一次才成功登陆。从此以后,他在日本进行佛教的传教活动,并且在此同时大力宣扬天台教义,由此建立起了天台山与日本之间的文化联系。

在中国的上古时代,人们崇拜太阳,认为太阳是光明与力量的象征。这一说法在新石器时期和中晚期出土的陶瓷上绘有很多太阳的图腾而被证实。人们对于太阳的崇拜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传到了日本,并用太阳的故乡来代替日本。日本的国旗为一个太阳的标志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化与日本文化的交流之深。

在圣德太子统治的时期,在其不断吸取中国的儒家文化的同时,还吸取了很多与中国佛教相关的文化,并在制定《十七条宪法》时也有所体现。例如,强调了佛法普度众生这一思想观念等。

受到中国佛教的影响,日本的建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然,中国的佛教传入日本,并在日本生根发芽也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程,其中不免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在佛教最初传入日本的时候,日本人感兴趣的并不是佛教的文化,而是佛教所带来的神秘感和寺庙外形的壮观。随后,由于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逐渐加深,日本对中国的佛教文化的理解也得以进一步加深,并且出于政治统治上的需要,佛教在日本广泛传播开来。

四、农耕等生产技术促进了日本的发展

现今的日本人以稻米为其主食。而水稻的栽培是以何种途径传入日本虽然至今尚无定论,但不管是何种途径,中国是其最终源头却已在考古学界形成共识。据考证,日本九州地方为最早的水稻栽培地。而在七千多年前,中国河姆渡就已经发现了水稻种植的遗迹,由此可以推测出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水稻就已经由中国传入日本。并且,通过后期的考古调查以及史书的记载发现,传入日本的农耕技术并不只有水稻种植这一项,还有葫芦,绿豆,芋头等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当然,与这些作物相比,水稻的传入对日本的农业发展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据史书记载,徐福曾先后两次率领大量的移民进入日本。这一事件在中日交往史上有据可查,也正是由于大量的移民进入日本,把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了日本,帮助日本从石器时代进入了铜铁时代。

日本能够成为扶桑之国也是因为中国养蚕技术的传入。在中国很早就有将蚕蛹转化为绵薄的技术,并且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中国就已经将野生蚕培养转化为可供人们利用的家养蚕。并且,中国在五千年前便已经有了自己生产的丝线、丝绸等纺织品,经历了商朝和周朝的发展,养蚕技术在中国已经十分普遍。

不仅是养蚕技术,其他方面的中国文化也源源不断地传入日本并被日本人吸收和利用,有甚至结合日本内情独自发展成为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流入日本后,被日本人民广泛接受,日本从此也成为了喜爱饮茶的国家之一,并最终独创出极具日本特色的茶道文化。另外,中国古代先进的铸铁技术传入日本,使日本从石器时代晋升为铁器时代。而且,中国货币的流入也加速了日本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总而言之,由于中国的文明古国地位和日本的地理位置等特殊因素,使得中国和日本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就已经有大量的移民登陆日本,将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入日本。公元五世纪到六世纪,中国的汉字、儒学和佛教文化等的大量涌入,大大促进了日本文化和思想的繁荣。与此同时,日本在政治、法律和土地制度上,甚至在宗教哲学和社会习俗上都深受中国的影响。作为中国人,我们可以在日本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无所不在。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它非但不会被磨灭,而且还会继续发扬光大。

五、结论

回望过去,中国早在公元前就已经是一个土地十分辽阔、物质十分丰富、技术十分发达的泱泱大国。而日本作为一个在地理位置上与中国临近的狭小岛国,很自然地会产生对中国文化的仰慕心理。特别是在隋唐期间,由于日本派遣了大量使者进入中国,把中国文化带入了日本,儒家文化得以在日本得到发展。并且,随着中国高僧进入日本,将佛教也带入了日本,大量移民的进入也将中国的农耕技术和铸铁技术等传到了日本。由于日本对外来文化保持着选择性接受的态度,再加上对于中国的文化也十分信服,中国文化进入日本之后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并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因此,即使是在西方文化大举进入日本的今天,仍然可以在日本的方方面面中看到若隐若现的中国文化的影子。

[1]白玉平,张杨.美国对日本知识分子群体的心理战政策(1951-1961)[J].世界历史,2014,05.

[2]程朝云.大陆学界有关日据时期台湾经济与社会文化问题研究综述[J].兰州学刊,2015,10.

[3]杨雨蕾.江南对外关系史研究的回顾和思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6.

[4]游国龙.文化与人格研究和心理人类学的方法论剖析——以《菊与刀》与《家元》为例[J].日本学刊,2010,05.

[5]李泽厚.中日文化心理比较试说略稿(1997)[J].华文文学,2010,05.

[6]刘少东.儒学在日本变异考论——以“忠孝观”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05.

[7]钱永平.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8]韩东育.关于前近代东亚体系中的伦理问题[J].历史研究,2010,06.

[9]张中秋.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选择比较[J].政法论坛,2006,04.

[10]黄兴涛.晚清民初现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历史实践[J].近代史研究,2006,06.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儒学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佛教艺术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儒学交流在路上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