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智库如何利用运营机制创新促进政策影响力的发挥

2016-11-26 05:27苗绿王辉耀
社会观察 2016年10期
关键词:智库政策人才

文/苗绿 王辉耀

社会智库如何利用运营机制创新促进政策影响力的发挥

文/苗绿 王辉耀

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社会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对发展社会智库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中国社会智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虽然发展环境有所改善,但中国智库发展格局仍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问题,相对于官方智库的“天然优势”,社会智库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短缺、政策影响渠道有限等多重障碍。要发挥政策影响力,社会智库面临比官方智库更大的创新压力。

中国社会智库运营概况

中国社会智库真正开始快速发展,始于十四大之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近5年来,中国社会智库逐渐形成3种类别:以国内经济社会规划类政策研究为主的民办研究机构、市场化的咨询服务机构和社会化的国际智库。社会化的国际智库充分借鉴了世界先进智库的运营模式,自筹资金,自负盈亏。同时,这类机构也面临最多的运营难题。(1)资金来源不稳定。中国社会慈善捐赠很少涉及到对智库的捐助,社会智库仅仅依靠研究或发起人出资很难长期维持运营。(2)研究信息数据难以获得。社会智库获取政府数据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有限,很难获得某些重要的核心数据和信息。(3)政策影响渠道有限。相较于官方智库拥有天然的建言渠道,社会智库缺乏影响渠道,政策影响机制具有明显二元性。(4)人才流失。由于资金、职称评定和户口限制等因素,社会智库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社会智库运营创新的要素与政策影响机制

1.社会智库运营创新的“五力模型”

本文将智库的创新运营总结为包括思想创新力、研究支撑力、社会传播力、国际输出力和政策影响力在内的“五力模型”。其中,研究支撑能力是五力模型的核心,为国内外传播形成支撑,并最终拓展到对政策的影响力。思想创新力是决定智库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社会传播力是智库研究成果实现影响力最大化的必经之路。全球化背景下,智库还需具备国际视野,打造自己的国际输出力,赢得国际话语权。政策影响力是五力作用的最终归宿,其他4种力量通过各种途径,最终均为了实现政策影响力。

2.社会智库政策影响机制

政策影响渠道多元化是中国社会智库政策影响机制最大的特点。

从影响机制起始阶段看,我国官方智库占智库数量的90%以上,体制内智库占据了政策咨询市场的大部分江山。社会智库能够进入政策决策咨询的某一环节,目前大部分是因为受到政府决策者的直接邀请。

从社会智库发挥政策影响的阶段来看,根据我国公共政策出台的过程,社会智库可能参与的阶段有政策问题的提出、政策的起草、政策的评估等。政策问题提出阶段,通过提交建言献策报告、个人与政府决策者接触、媒体发布研究建议,影响公众舆论等形式参与。在政策起草阶段,通过前期研究、智库专家参与政策起草、智库专家受邀参加论证会和座谈会等形式参与。公开征求意见阶段,通过各种渠道递交建言报告的形式参与。政策评估阶段,社会智库参与度还比较低。但近年也有出色的案例,例如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于2015年通过竞争性遴选,获批首批参加国务院部分政策措施第三方评估单位。

利用运营创新加大政策影响力的案例分析及建议

笔者于2008年参与创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目前CCG已拥有近百名全职研究和专业人员。除了总部北京,CCG在广州、深圳/东莞、青岛成立了研究院,在上海设立了办事机构,在香港、纽约、华盛顿、法兰克福、伦敦等重点城市设立了常驻代表,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研究网点最多的社会智库。根据201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TTCSP项目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15》,在中国顶级智库排行榜中,CCG排名第7;在全球智库综合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10。结合CCG运营的经验,笔者对中国社会智库的运营创新提出几点对策,供智库实践者、研究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参考。

(一)CCG发挥政策影响力的方式

CCG自成立以来,即通过出版著作、课题研究、递交内参等形式呼吁国际人才政策的相关改革。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中国要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CCG在这一领域推动作用十分明显。

1.通过内参和政府课题、参与政府会议影响政策

CCG不断将研究成果系统化,通过内参的形式,向决策者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曾对CCG关于解决海归社保问题的建言给予批示。

2008年CCG参加中组部组织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并负责“国际人才竞争战略”专题研究,提交了十几万字的《国际人才竞争战略研究报告》。当时正值全球金融危机,CCG建议加快对国际人才的“抄底”,这也成为“千人计划”在2008年年底提前出台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国家推进“千人计划”的过程中,CCG多次针对计划运行中的问题建言。2009年CCG向中组部提交《完善“千人计划”的建言献策报告》,提出多项“千人计划”具体实施建议。2013年CCG又组织研讨会,中组部、人社部、统战部门代表参会。会上,CCG提交了《“千人计划”工作改进建议》。

CCG关于建立移民局和世界人才组织的建议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采纳。2016年3月,“两办”发布《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两会结束后,中共中央发布第一个重要文件《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其中,“两办”《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特别提到“进一步完善国家移民管理机构设置和职责配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特别提出“创立国际人才合作组织,促进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

2016年1月13日,公安部发布《支持北京创新发展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CCG参与了该政策的前期论证、研究、起草和后期宣传过程,多年推动的国际人才政策在这一文件中均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2.图书出版加强社会传播

CCG在早年出版的图书中提出了许多国际人才政策的建议,持续推广开放的人才理念。2010年出版《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2012-2016年,参与了“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先后在党建出版社出版了《国际人才竞争战略》《国际人才文集》和《新加坡人才战略与实践》。2013年以后,在社科文献出版社设立国际人才蓝皮书系列项目,每年出版4-5本蓝皮书,研究各类国际人才,包括留学生、海归和外国来华人才等。CCG关于留学、海归的蓝皮书出版后,得到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的报道。国际媒体包括路透社、《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纽约时报》等也纷纷报道。政策建议为大众所熟知,引发社会舆论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2014年,CCG在《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4》中提出要扩大免签范围,提高护照含金量。CCG关于增加华人出入境便利的建议得到外交部王毅部长批示。外交部邀请CCG专家参加座谈,CCG同时建议将中美10年签证的模式推广到其他国家,2015年中国便放开了中加10年免签,增加了多个国家的落地签和免签协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4》中指出外国来华留学生太少,应加大吸引外国留学生,放开高校自主招生权,提高奖学金、补贴和对高校的资金支持。CCG专家参加2014年底刘延东副总理召集的留学工作座谈会时,依据蓝皮书的研究提出了相应建议。2014年底,全国留学工作会议召开,首次提出“来华留学与出国留学并重”。接下来的3个月内,教育部便提高了对外国留学生的补贴。

3.影响社会舆论推动政策创新

CCG的政策影响力,一方面需要通过内参等形式与政府部门直接接触;另一方面,也需要持续在媒体发声,影响社会舆论,从而引起政府的重视。2011年,CCG向全国人大和国家部委提交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法中增加“人才签证”类别的建议》。2012年3月,CCG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专访时,再次提出,“我国政府在人才流动的准入问题上还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比如是否可以像其他发达国家一样,设立人才签证类别,更好地吸引国际人才来中国发展”。2012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将“人才签证”作为一个新设类别列入法律。

2011年,CCG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委托,完成了对“完善中国绿卡制度”的课题研究。2012年2月28日,CCG主任王辉耀博士在接受《侨报》专访时就曾建议,“不断放宽我国现有的绿卡制度以吸引更多的海外人才(包括华侨华人)为中国服务”。2012年12月,人社部、中组部、公安部、外交部等25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绿卡)享有相关待遇的办法》。2015年,公安部宣布进一步扩大申请“绿卡”的外国人工作单位范围。2015年6月16日,CCG在《环球时报》上发表《别让招才引智卡在“绿卡”上》一文,对进一步降低“绿卡”门槛提出了多项建议。各大主流媒体纷纷对此文进行转载,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二)CCG运营创新的经验与建议

1.注重塑造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多年来,CCG一直聚焦国际人才研究领域,连续4年在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蓝皮书,《中国海归发展报告》《中国留学发展报告》《中国国际移民报告》等已成为其品牌产品,奠定了CCG在国际人才、海归创业、出国留学和国际移民等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近年来,CCG拓展了企业国际化研究领域,从2014年起,连续3年发布《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蓝皮书。基于多年的研究积累,2015年,CCG通过研究发布“2015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50人”“2015中国企业全球化50强”“中国企业国际化新锐50强”等榜单。

CCG注重将研究积累与社会热点相结合,2015年,CCG在国内智库中率先成立“一带一路研究所”,发布首个“一带一路”研究国别地图,连续8个月每月定期举办“一带一路”区域研究圆桌论坛,在国内外媒体发表200余篇相关文章,并成功入选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理事单位,在“一带一路”研究领域形成持久的影响力。

2.注重培养全职研究人员,建立外部智力网络

智库的政策影响力应该建立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上。研究工作是一个长期性工作,需要对某一领域持续性的跟踪与研究。CCG非常重视培养全职研究人员,在CCG近百名全职研究和专业人员中,专门设有50余人的研究团队,长期对国际人才及企业国际化领域跟踪研究。

CCG还聘请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特邀高级研究员和兼职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相关领域的研究课题。CCG目前有近百位国内外知名特邀专家和特邀高级研究员,并在全球范围内汇聚具有政策创新能力、能推动政府决策、拥有国际一流研究成果的专家加盟CCG全球研究网络。

3.塑造多元化的政策影响力渠道

(1)建立常态化渠道。CCG的建言渠道主要包括政府机关、民主党派、人大政协、公开活动和媒体传播、课题研究和政府咨询会议等。通过参加课题研究、派出专家参与政府咨询会议的形式,将政策建议写入课题报告;或与政策制定者面对面,其政策影响更直接,往往是最快速的方法,也能更深刻地影响政策制定者的政策理念。另外,智库领导和外部专家担任政协委员、人大专家顾问、民主党派成员,这些建言渠道都成为CCG影响政策的途径。

(2)建立“旋转门”机制。CCG成立了由政府高级官员组成的咨询专家委员会,目前已经有20余名前任高级别官员加入。他们为CCG政策研究进行指导,通过自身社会影响力协助CCG宣传先进的政策观点。由于在智库建言方面取得的成就,CCG主任王辉耀博士在2015年初被评为国务院参事,成为国内首个来自社会智库并担任这一职务的人选。由此,CCG参与到国务院参事室的建议渠道中。

4.树立智库品牌意识

CCG每年举办60多场活动,创办了多个智库活动品牌,比如“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中国人才50人论坛”“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连续10年组织的“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等。

5.保持传播意识,建立传播平台

CCG与《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经济学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国内外近百家媒体建立了联系,利用新闻传媒的力量进行议题设置。CCG还搭建了包括中英文网站、博客、微博、微信、推特、脸书等在内的自媒体平台。

6.实行扁平化管理、开展高效的信息传递

CCG在管理模式上实施了“扁平化”管理,这种组织结构成为智库决策高效性、机制灵活性的重要保证。CCG研究成果评估包括内外两方面,内部有具有资深研究经验的研究人员审核、研究团队互相审核机制,外部有咨询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专家的咨询顾问机制。课题结束后,根据客户或社会反馈,及时评估绩效。成果发布也讲求快速精准:一是在CCG办公地点举办小型发布会,邀请主流媒体、官员和学者、企业家参会共同研讨;二是通过网站、自媒体平台发布,除了涉密研究外,CCG自主研究成果均在网站上公开发布;三是通过海内外活动现场发布。

7.发挥社会智库“二轨外交”作用,扩大国际交流合作

在国家构建和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智库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CCG通过走国际化道路,积极开展民间外交。CCG经常与国际化智库交流运营和建设经验,并与这些智库建立良好的长效合作机制,举办双边研讨会和联合研究,曾与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举办“中美智库应对环境与健康挑战研讨会”,与国际大都会组织举办“2015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论坛”,联合亚洲协会与美中公共事务协会就中美经贸关系与当前中美形势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午餐会等。2015年CCG承接的国际课题来源包括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国际移民组织等。CCG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政要、学者访问中国、发表演讲的目的地。2015年,前来访问CCG的国外重要人士包括美国前国务卿康多利扎·赖斯(Condoleeza Rice)等。

中国社会智库创新之路任重道远,如果政府在融资、人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社会智库的运营创新将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社会智库运营创新关乎中国公共政策决策体系的改良,同时也是促进中国智库形成全方位格局的切入点。就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发展民营经济一样,中国智库发展不能缺少社会智库的发展。

(苗绿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秘书长,王辉耀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年第8期;原题为《社会智库如何利用运营机制创新促进发挥政策影响力》)

猜你喜欢
智库政策人才
政策
政策
人才云
七一智库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民居智库
助企政策
政策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中政智库“五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