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字书法中隶书的取源与创作》

2016-11-26 07:28李毅强
长江丛刊 2016年36期
关键词:汉隶方圆笔法

李毅强

浅谈《汉字书法中隶书的取源与创作》

李毅强

成为当代书法艺术的隶书,其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有静中有动的特点。隶书者,篆之捷也。这是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对隶书本体及其产生背景的经典叙述。结合笔者四十年的学书经验,在此谈谈“学习隶书的取源与方法”。

隶书 取源 创作

隶书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在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直到今天,隶书仍然有着令人叹服的生命力,影响着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和审美情趣。学习隶书的取源与方法,既要传承历史,又要用科学发展的观点,重视隶书的效应、继承、创作与发展。

一、隶书创作的取源

隶书是由古文字演变而来,是我国文字形体演化和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书体。隶书结束了秦以前三千年的“古文字”时代,将篆书纵势结体变为横式结体,变粗细均匀、转角婉通的弧形用笔为藏露相兼、波磔分明的方折用笔;隶书是一种不成熟的文字;隶书没有大一统的特点,所以出现了艺术上的千姿百态。

了解隶书的演变后,要用研究的方法去接近古人、学习古人。在认真学习、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古人精华,努力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隶书创作途径。

(一)碑帖结合,博采众长

(1)注重碑帖研学。从古至今有成就的书家,无不注意同时从碑、帖中汲取营养。王羲之始从卫夫人学书,体势姿媚,后博览秦汉篆隶淳古之迹,融入真行草体之中成为万代宗师。其他书家,如唐之颜真卿,是以篆隶古法开创新意于楷书之中;晚清书家沈寐叟,中青年时专习北碑,无甚可观,后从碑入帖,形成了新的面目;当代书家沈尹默二十五岁以前由帖学入手,虽有所得,但曾被识者诮为“其俗在骨”,遂以二十二年的时间,遍照汉魏唐碑并研习帖学,其法书隐约碑版形貌,寓凝重遒劲于清丽婀娜之中,这些实例启迪我们,要想学书有成,一定要走碑帖结合的道路。

(2)注重融合吸纳。汉隶为隶书之传统基础,要重视对它的融合与吸纳。学好一种汉碑后,可兼学他碑,特别是风格不同的汉碑,以增加自己书法的厚度。如原来学圆笔,就可进一步学习使用方笔的汉碑。如原来学秀逸一类的碑,可转而学习古茂质朴的汉碑;要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吸取多方面的营养并在勤练多思中悟得书法的神理奇境,这样可以使自己掌握更多的运笔方法,为以后书风的变化创造更多条件。

(二)古为今用,拓宽思维

(1)要有目的地继承。吃透前人那壮美书风的各种书体的形质和内涵。如:在隶书中有拙朴雄厚的《张迁碑》,遒劲豪放的《封龙山碑》,宽阔雄伟的《鲜于璜碑》、《衡方碑》,笔势纵放的《石门铭》等,传统隶书的丰富遗迹,赋予了书家创作的范本与活力。在临习前人碑帖时,要重视技法的传承与发展,不断地探索、完善对隶书的感悟,在吃透传统精神的基础上,推动隶书的创作与发展。

(2)要先过“隶”法关。把每个碑的字型、字势、笔法理出个一、二、三来,把握住隶书本质性的美感、古雅的格调与雄浑的气质,然后追求气息、追求趣味。

(3)创作风格因人而异。一是书写时将自己融为那个时代的人;二是在兼学大篆和小篆的同时,取法汉碑和秦汉竹木简。所谓取法,就是认真刻苦地解读、体会,而不是浮光掠影。笔者理想中的作品是在“汉隶基因”的基础上,取《张迁碑》、《鲜于璜碑》、《衡方碑》之凝重、雄强,《封龙山碑》的遒劲豪放,《西狭颂》的恢弘、高古,《曹全碑》、《张景碑》的娟秀和“木简隶书”的率真于笔下,是我摸索浑朴倔强个性书风的心理。

(4)要有横向的借鉴。向姊妹艺术学习,特别是古典诗词、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不断拓宽艺术的视野,不断提高综合艺术素养。如此,可在继承古法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独特风格。

(5)对隶变体隶书的看法。它体现的是当代书法流行的隶书风格,是在掌握传统隶书的基础上,强调结构变化即“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形成“对话”、互动”式的创作,值得注意的是“变体隶书要变得“美”才是目的,而不是越变越丑。

(6)对师古而不泥古的认识。 现代的书法艺术,也就是新的精神创造活动,它的发展,总是需要“推陈出新”,否则就会停滞不前。“推陈出新”不是要推倒过去,而是应该把过去精髓的东西向前推进和发展。学习书法首先要真正做到“师古而不泥古”。创新,也必须以前人为基础,你想创新可以,但要想凭空创新,创造出与他人不一样的东西,这是不可能的。“师古”就是要以前人为师,学习前人优秀的东西,来提高自己现有的水平;要真正做到“师古而不泥古”,并非是唾手可得的事,它需要你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这就要下功夫去学会和掌握临与摹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创新”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泥古”是指拘泥于前人的陈规,而不加以变通,死板地照搬,不能活用。不泥古,必须强调一个前提,就是“师古”。但今却有些人打着“创新”的旗号,花样百出,自行其是,置书法的基本原则于不顾,歪曲了实际内容,对其偷换概念或者偷梁换柱,强调“不泥古”,而其“不泥古”的目的是为了不师古,对于这样的所谓“创新”,我们不能接受,同样历史也不会接受。

二、探求隶书的学习方法

(一)选好范本,临读并重

(1)必须从传统技法入手。学习古人不要学习个性的东西,要学共性的东西。要有的放矢,把面铺开。隶书的范本风格多样,选择较难,要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若喜欢秀逸健劲的风格,可从《曹全碑》、《张景碑》入手,再习笔力峻朗的《礼器碑》。若喜爱严整古拙的风格,可从《衡方碑》、《张迁碑》、《鲜于璜碑》入手,后学《西狭颂》,求得用笔正确、结构工整和体形健美。有一定基础后,可选《石门颂》等碑习之,以期获得潇洒、丰茂、奇古的笔致。学习中,若产生弊病,可选择其他风格的“碑”矫正。若体势流于飘浮,可以学《衡方碑》矫之;如用笔流于油滑,可以学《张迁碑》矫之。

(2)必须注重临碑这一环节。临汉隶之碑不仅要形似,也要神似,用笔、结体、风格、气势等方面都要与原碑相似。必须做到:先入后出(碑)。入碑,既要形似又要神似;出碑,就要从原碑中脱化而出,变古人之法,产生新的意境,暗合古人“有法必有化”之意。

(3)必须掌握读碑(帖)关键环节。读碑(帖),是对所临之碑(帖)进行详细的阅读、欣赏,对其用笔中的“方圆”、“中侧”、“起收”、“粗细”、“轻重”及字形结构的“方扁”、“欹正”,风格浑厚或峻秀、飘逸或朴茂、法度谨严或放荡不羁等,都要认真分析,仔细琢磨。读碑(帖),是求得神似的重要过程。想要学好汉隶,必须在读碑(帖)时注重对隶书神采的领悟,在临作时才能更多地融入自己的认识。

(二)临习取法,掌握精髓

临碑(帖)作为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必须注意临习方法。本着“先摹后临”(依据个人情况,也可先临,写不准确时再用双钩法摹)、“先照临,再背临”的习字方法,掌握隶书精髓的地方,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临碑(帖)分三个阶段:

(1)对临:即指写实意义上的临写,也称作实临。其目的在于对古法的仿效,越似越好、越熟越好。此阶段的临习,讲求细腻、精到、准确,力求从字形、结构和点画形状写准,这样有利对古法由宏观到微观的理解领悟,有助于强化训练技法的表达能力。此过程作为临习取法的基础程序之一,只在“取”而不在“守”,是吸收古法的手段。

(2)背临(背写):对临表现为“学”,背临则表现为“会”。 是在对临基础上的强化训练过程,有助于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和熟习。此中力求准确、熟练、自如、轻松。此过程,作为临习取法的熟练程序,意在由生到熟,准确灵活。是变古法为己法的必要手段,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方式之一。

(3)意临:它是创作的准备阶段 。指在实临、背临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古法,消化“古法”的试验过程。此阶段重点强化用笔的灵活与墨法多变,即用涨墨和枯笔(飞白)意临。其“宏观”反映的是所习之字法度不变,“微观”则体现笔墨情趣的变化,也就是“字形结构小变,笔墨可大变”,这一过程是创作前的训练步骤,有助于提高未来书法创作的趣味和培养艺术风格、艺术个性及艺术感染力。

(三)讲究笔法,方圆兼施

(1)注重运笔。康有为云:“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运笔包括起收、正偏、方圆、藏露、轻重、疾涩等。汉隶之妙,在于运笔的变化多端。汉隶的丰富多彩,正是笔法多变的反映。

中锋行笔历来被奉为用笔的准则。中锋所写出的点画,圆满健劲。中锋比较适合写篆书,特别是铁线篆、玉筋篆,笔法单纯。全用中锋写隶书,就不适宜了。隶书作品若粗细均匀、整齐划一,就会缺少“雄强”、“古拙”、“朴茂”的风致。因此,写隶书中侧互用,可获“奇趣”。侧锋的运用,在汉隶各碑中早有先例。

(2)方圆并举。康有为谓运笔“方圆虽然不同,然妙在方圆并举”。圆笔圆转迅疾、活泼劲秀,若单用易流于轻浮、单薄;方笔方整庄重、刚健雄浑,倘纯用方笔又易显呆板、拘谨,缺乏神采。方圆并举,则相得益彰。如《石门颂》、《张迁碑》就是方圆兼使的好例证。

(3)笔法多样。学习隶书,要掌握笔法的多样性,既要忠于所临之碑,也不一定要拘于成法,要敢于突破,使笔画多一些变化,多一点情趣。而书写的风格,轻重、徐疾、方圆的笔法不同,则书法的效果则不一样。习字,力度强、下笔重,笔画就粗壮,就具有沉着痛快之感;力度弱、下笔轻,笔画纤细,就呈现超越秀拔之姿。落笔轻重的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风格。因此,笔法决定风格、决定字型、字势。

(4)区别变化。可采取篆、隶、汉简隶书对照的方法,从点画形态、运笔法势和结构特征等三个方面,区别篆、隶(各碑)风格,领悟汉简隶书的笔势墨迹,注意书写法式方面的异同变化。

(5)结构规律。隶书结构以扁为主,长形和方形为辅,字势取横向,重心平衡。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特点:因字立形、主笔取势、点划避让、偏旁错落、形断意连。我们可以从《张迁碑》和《乙瑛碑》的结体中看出以上特征。《张迁碑》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对比,打破四平八稳的框架布局,使字的结构灵动变化,妙趣横生。

(四)勤奋苦学,灵心之悟

在泛滥百家的同时,吃准所习汉隶诸碑的结构特点和点画规律;创作中要注重:基本取法明确、基本点画准确和基本字形结构有保证。要想创作出好的隶书作品,就必须下苦功夫。王羲之学书“池水尽墨”的典故,说明学习、掌握任何一门技能都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习书也是一样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要功到自然成。前辈的经验告诉我们,为了钟爱的书法艺术,我们必须坚持静下来沉下去,下功夫反复练,循序渐进打下扎实的基础和功力,才能学有所成、稳步发展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隶书是华夏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历代隶书爱好者和书法家为其创作与发展做出了积极探索,丰富了隶书的表现形式,新的时代更赋予了隶书创作的和谐氛围和宽阔空间。我们学习隶书的取源与方法,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隶书创作途径,使其更富有艺术魅力和生命力,在提高自身书作的情采及表现能力的同时,努力推进隶书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的新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展览馆)

猜你喜欢
汉隶方圆笔法
品读
何惧方圆
几多笔法写思情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方圆十四行(外一首)
汉碑档案
论书法中金文和汉隶的重要性
배달음식 서비스를 둘러싼사랑과 애증外卖,爱与不爱?
《左传》笔法
逆境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