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南竹韵(外一篇)

2016-11-26 08:01陈泉辛
长江丛刊 2016年28期
关键词:翠竹老宅故乡

陈泉辛

鄂南竹韵(外一篇)

陈泉辛

我的故乡在鄂南山区,那里有一望无际的翠竹,是联合国的林业示范基地。一年四季,这里竹海扬波,郁郁苍苍。这万倾篁林里藏着我童年的梦幻。

我生在鄂南竹乡,从小与翠竹为伴。自始至终知道竹的秉性,便爱那竹之韵致。我爱鄂南翠竹未出土时先有节,虚怀若谷,性不骄躁,具有坚贞不屈的品格、卓然离俗的情怀和高风亮节的情操,它能够在风霜雪雨中行于世,又能立于天地之间,真可谓大气象、真丈夫也,为世人所景仰。自古以来,竹子与松竹齐名,并称“岁寒三友”,被古今中外的骚人墨客所讴歌赞誉。

鄂南翠竹,虽无兰草之幽香,无野菊之淡定,碧莲之飘逸洒脱,亦无杨柳的柔曼婉转,春桃秋橘的累累果实,但它贵在随遇而安,不择土壤,在故乡的山野坡岭,村前屋后,在苦寒的逆境中顽强而野蛮地生长着,从不露畏难之意。因为竹笋志存高远,所以没有什么阻力能够影响到它的生长。冬天,在沉闷的土壤里积蓄能量,等待到春和景明时,它用力拱破土壤,顶破岩石,露出竹笋尖,经历清明,过了谷雨,幼竹已经直插云霄,展示出俊秀挺拔,苍翠葱茏的姿容。一眼望去,像一位清风两袖、为人师表的尊者,无红尘之俗气,高韵澹然。

鄂南翠竹,古今之君子之所珍爱也。它一身正气,它宁静超然,看破人生,在无比寂寥的山野间与山水为邻,和青松为伴。养浩然之气,视富贵荣华如浮云。它与世无争,伫立山野,与草木山花相伴,时时闻鸟语。汲取山间之清露,长成倚天之势。竹韵清风,绵绵不绝,是造物心智之凝结,是老猿野鹤之修行伴侣,是隐逸高士处江湖之远的寄托……鄂南的翠竹,若我们生活中的知音,最懂人心,也最动人心。其入诗、入画、入文,皆有清俊健朗之韵致,不落流俗之高格。正因为如此,古人由衷地发出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感慨,而此后,竹之高雅,竹之品行,亦成了人们学习的楷模,寄托情感的载体。历史上关于咏竹的诗章,可谓数不胜数。那些精辟的诗句,处处都诉说着翠竹虚怀若谷的品质,百折不饶的精神。

“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冉冉飘凝粉,萧萧渐引风。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惟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唐代诗人元稹笔下的新竹,那一团团竹节,不管大小,都透着坚贞的气韵。实则寄寓了元稹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向往。元稹以竹比喻自己不变的天性,而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竹里馆》。则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高雅绝俗的境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蜀中大文豪东坡居士歌罢大江东去,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道出千古文人在理想和现实,高洁和流俗,大义和实惠之间的决然选择。一帖兰亭集序,群贤毕至曲水流觞于修竹茂林,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俯仰岂止一世!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板桥这首诗是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板桥画竹,托物取喻。夜间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风吹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郑板桥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民间疾苦,充分体现了他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体现出一种磊落的胸襟和浩然的正气,令人心生景仰。

鄂南的翠竹全身是宝,它不仅在古代可以着床竹简,传承文明,使人类智慧得以传播,还能够在生活中做成各种生活所需的器物。可为农具、可为枕席,可为座卧之具……竹也可为食物,竹笋炒腊肉,遐迩闻名。如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翠竹的用途更加广泛,家乡人开发竹产品,把它做成家居用的竹炭、食用的竹醋、建筑用的竹材、造纸用的竹料、纺织用的竹纤维,还有竹化工,竹高分子制品,品类众多,数不胜数。鄂南的竹子是推动山乡绿色经济发展之佳品,是保持水土净化和山区生态环境最优之植物,是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最佳物种。

总而言之,鄂南翠竹生机旺盛,出类拔萃。它不仅有品质,有气节、有情趣,有韵致,更有伐且不衰,四季常青的勃勃生机,当为四友之首,木中之冠。因此,我们品竹时当品茗、当弄墨、当听琴,如是品竹,与道妙合。

难忘小楼听春雨

我喜欢在故乡陈彩麟听雨,更喜欢在古朴的老宅中听雨。记得我少年时,在随阳林区老虎岩村读书,为了不让别人打扰,我独自一人常常躲到老宅的阁楼上,读《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文学名著,如饥似渴。学习之余,我经常趴在八仙桌上写所谓的武侠小说。有时,一场春雨会不期而至,从早到晚,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看清亮的雨点落到黛黑色的瓦片上,内心感到特别宁静。

如今,居住在大都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之中,身心在名缰利索 之中悲喜无定,早就期待远离尘嚣去往青山碧水之间。比如,在落雨时节,在故乡母亲河陆水湖东岸的随阳山里,在碧翠的竹海深处,品茗。读读前明孝廉胡寄垣所作的:“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体味有志者的豪气干云。读读唐代白居易“水能性澹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的处世哲学。更要读读苏东坡《前赤壁赋》的恢宏大气和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老庄意境。坐在临窗的竹椅上,听松风竹韵,茗杯中幽香,读,是何等惬意。窗外的雨还在飘飘洒洒,似乎要洗去奔波的疲惫和心灵的尘垢,让心灵有一个宁静的栖息之所。

再金贵的光阴也可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在老宅里听雨,需要一份闲情逸致,更必须把功名利禄全部抛弃,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俗世中的一份宁静与淡然,才能超然物外。故旷世奇才、蜀中大文豪东坡居士对世人叹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后来又在传世名篇《定风波》一词中写道:“莫听竹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前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故乡是竹的海洋,竹子包围着古色古香的村庄和老宅,在潇潇春雨中散发着持久的清新,这大自然恩赐的天然氧吧,颐养听雨人的精气神,不亦快哉!听雨,是回归自然,是返璞归真!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这是惬意人生的至臻佳境,古代的文人雅士,追求的无非如此。在小楼里面听春雨,在无边静寂的夜晚会更佳。那个时候,外面万籁俱寂,只有风声、雨声、读书声,裹挟着天地间的电闪雷鸣声,令人浮躁的心灵渐渐地趋向平和。心游万仞,精骛八级,许多尘世间纷杂的思绪得以梳理,智慧在脑海中不断的涌现。此乃读书人难得的境界呀!难怪有儒雅之士撰联自励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在故乡的小楼听雨、读书、挥毫,如果累了,疲倦了,还可以走出老宅,走出那幽深的小巷,只见两面青山排闼,青翠欲滴,数棵千年有着“活化石”之称的古银杏环绕古村,绿荫蔽日,直插云天。四处随风起伏的茫茫竹海,新篁如箭,刺破云霄,展示出俊秀挺拔,苍翠葱茏的姿容。远远望去,无红尘之俗气,高韵澹然。古树树枝和竹林中栖息或者飞翔的鸟儿,在青枝绿叶间愉快的欢叫,尤其是布谷鸟那婉转的催耕之声,让江南一抹雨烟中的竹林更加幽静。雨水在竹叶和竹节间悄然滑落,润泽着大地间花草树木。春山林的山泉水在风中发出叮咚之声,这里的一切都非常契合“水自竹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的唯美境界。

在濛濛细雨中徐行,村庄也时常变幻着色彩,既有江南水墨画的古朴淡雅,又有陶渊明诗句的悠然意趣,又好比西湖之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人在画中走,雨却在古树和竹海支撑起的绿云上空织起密密的雨丝,麻麻洒洒。山下的农田里,农人披蓑戴笠,驱牛犁地,泥浪翻飞,此情此景,令人耽于梦幻,如痴如醉。是呀!人生苦短,生活的烦恼和忧伤又算得上什么?在故乡陈彩麟老宅静心听雨,看到的是一种开阔境界,令人对一切烦忧释然……

在故乡的老宅中听雨,雨中有韵,雨中有声,雨中有诗,雨中有画,雨中有悠然自乐,有积极向上的境界!

猜你喜欢
翠竹老宅故乡
故乡的牵挂
儿子要卖老宅, 母亲拒绝搬离,怎么判
走在故乡
重访乌云山
翠竹
老宅
高季笙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老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