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英“眼睛”对比看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

2016-11-26 11:08郭培颖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义项隐喻眼睛

郭培颖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从汉英“眼睛”对比看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

郭培颖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隐喻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当词汇意义通过隐喻的思维延伸时,其义项之间的关系特征是“相似性”,是人类联想思维的结果。本文从汉语和英语的“眼睛”出发,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为视角,探讨英汉双语中“眼睛”的隐喻本质。研究发现无论是英语中还是汉语中,隐喻的表达都是基于身体体验,且都需要一定的想象力,这些身体体验和文化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隐喻义。

眼睛;隐喻概念;人体隐喻

1 引言

隐喻是人类日常生活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语言现象,在人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据统计语言中一半以上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概念。中国对隐喻的研究相对较晚,西方对隐喻的研究始于亚里士多德时期,到后来的莱克夫和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问世,真正开启了隐喻的认知研究。在隐喻的相关领域研究中,身体隐喻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人体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和途径,人体是世界的符号,世界也是人体的象征符号。整个世界是人类所有活动留下的印记的集合,人类认识世界也是从自身开始的。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来把握自身对世界的认知,进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作用于客观世界,在用身体对外部世界不自觉的认知中形成了人体隐喻。在人体隐喻中,人类自觉地将不同范畴内的事物放在一起以便于理解,在此过程中不自觉地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这也是促使世间万物相互联系的纽带。

观察是人类获得信息和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通过观察人类可以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的生活空间,而眼睛是人类的心灵之窗,也是人类观察世界的窗口。本文通过借助汉语“眼睛”和英语“eye”的分析来研究其中的隐喻本质。

2 理论基础

西方第一个系统研究隐喻的人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隐喻就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表达的意义基本不变的一种方式,同时他认为隐喻的主要作用在于修饰。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良提出替代理论,他认为隐喻是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一种修辞现象。理查兹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首先提出了隐喻互动理论,认为隐喻是在句子层面的一种新生意义的再创造。布莱克后来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莱克夫和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开启了隐喻的认知研究,并在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这一理论,他们认为在我们的语言使用中,真正起作用的是系统中的概念隐喻。这一理论的提出使我们更加容易理解生活中的隐喻表达,比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个隐喻表达中,我们可以现在自己已有的概念体系中找到这两个不用的概念,然后再分析二者的相同点,就可以得出“时间是非常宝贵的东西”这一隐含义。通过把人们熟悉的、容易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人们不熟悉的陌生的目标域,可以使得这一陌生概念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有关隐喻理论的发展目前有这些成果:

(1)隐喻的普遍性(Johnson)。隐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一种很常见的语言现象。

(2)隐喻的本质是认知的(Kovecses)。隐喻在本质上是可以认知的,它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

(3)隐喻的系统性(Lakoff)。一个隐喻概念可以生发出大量彼此和谐的语言,不同的隐喻概念又共同构成一个成系统的网络体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思维。

(4)隐喻包含两个域(Lakoff&Turner)。隐喻是由一个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和一个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构成。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以此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

(5)通过隐喻可以映射抽象概念,便于理解(Turner)。隐喻概念并非随意产生,而是植根于我们的身体经验。一个隐喻映射一旦建立并被大多数使用者接受就会反过来将自身的结构加之于生活之上,从而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

3 汉语中的“眼睛”义项

3.1 在汉语字典中对“眼睛”的释义一共有九项,具体内容如下:

(1)形声。从目,艮声。本义:眼珠

(2)泛指眼睛。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杜甫《新安吏》

又如: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妄自尊大);眼里出火(形容极贪婪的眼神);眼皮子薄(比喻气量小,喜欢斤斤计较);眼上眼下(上下端详);眼意心期(眼中传意,心中期待);眼黄地黑(心怀叵测,见财起意);眼张失道(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惊而痴呆的样子)。

(3)眼力。如:眼明手快(眼神锐利,手脚灵活);眼光忒忒(眼神贼溜溜的样子);眼忙心乱(眼神发急,心情慌乱);眼紧(眼光)

(4)耳目;眼线。当下就带孙小二做眼,飞马赶到北门关下。——《警世通言》

(5)见证。教地方公同作眼,将粱公家家财什物变卖了——《古今小说》。又如:眼证(当场目睹可作证的人;见证人)

下面来具体说一下这几个义项。义项1是“眼”的本义,其他八项是“眼”的引申义,都是建立在隐喻和部分转喻的基础上的。具体而言,当人们提到“眼睛”这个义项时,首先想到的是人体的视觉器官这一最为普遍的意义。义项2和3带有转喻的性质,从“眼珠”到“眼睛”属于部分表示整体,眼睛是人体的视觉器官,把“眼睛”作为眼力,是转喻的思维方式。义项4带有隐喻的认知特征,不管是“耳目”还是“眼线”都是指“监视的人”,就好像有双眼睛在盯着。义项5的“眼睛”做动词用是转喻的认知特征。义项6、7都是从眼睛的形状引申开来的,不管是“孔、洞穴”还是“网眼、筛眼”,都是从眼睛的具体形状出发,来认识和指称这些具有相似形状的事物的。义项8也是隐喻认知的范畴,人们将各种事物的关键隐喻成“眼”,是取其与眼睛之于身体的关键属性相似进行的隐喻认知。义项9属于汉语的一种特殊表达。

3.2 此外,在汉语中通常会用眼睛移动到目标的这一动作来表示看见之意,这里包含了“眼就是光源和看见就是延伸、触及”等概念隐喻。也就是说“看见”这一动作包含了身体接触和空间移动。这里所指的身体接触是指移动的眼光和目标本身的接触。比如:

(1)他似一个历史的见证人,目击了一个封建王朝的崩溃。

(2)大家的眼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3)最强烈的印象是双方目光的接触。

(4)西门吹雪目光锐利如剑锋,不但看到了他的手、他的脸,还仿佛看到了他的心。

上面提到的目光,都是眼睛延伸光束到目标光源。两人相见其实是指目光在空中相遇。“目击”本身是“光束击中目标之意”,而目击者就是光束击中目标的人。在空中游移的目光具有穿透力,可以像匕首一样刺人,所以“目光”可以和匕首、刀剑等利器相比,故而可以被相关形容词修饰,如“锋锐、锋利”等,所以这些形容词隐喻用法使目光获得了金属利器的特征。

4 英语中的“eye”的隐喻分析

4.1 眼睛“eye”的隐喻义

通过对英语“eye”的分析,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眼睛有七种隐喻义。

(1)比喻像眼睛的东西。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样,人们喜欢用自己的身体去认识外部世界,所以像眼睛一样圆圆事物都可以使用眼睛这个隐喻义。比如:

He passed into the night going towards the Bridge of Three Eyes.

他走进夜色,向着三孔桥走去。

(2)比喻眼神、视线等。眼睛是观察外部世界的人体器官,所以大凡表示和眼睛有关系的视线、眼神等都可以这样用。

She has positioned herself behind her desk, and will not meet my eyes.

她坐在桌子后面,这样就不会与我的目光接触。

(3)比喻某个人。眼睛是人们观察世界的工具,所以眼睛也可视作观察情况的人;同样,眼睛作为人体一个重要的器官,在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可以用来表示珍贵的人。

Private eye wanted me under covers.私家侦探希望我处在他的保护之下。

She is the apple of his eye.她是他的掌上明珠。

(4)比喻一种看问题的视角或者观点。外部世界的事物呈现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到不同的结果。由于每个人的年龄和阅历的不同导致认识存在差异,因而眼睛也可以用来代表看问题的角度和观点。

If you undervaluing yourselve, you will become less powerful in the eyes of others.

如果你低估你自己,那么在别人眼中的你就更没有影响力了。

To his eye the other man still seemed nervous.

在他看来,另一个人仍然显得紧张。

4.2 对眼睛的隐喻特点的分析

(1)“眼睛”的隐喻特点存在单复数的区别。虽然在英语中单复数的“眼睛”都可以用来表示隐喻义,但是二者的侧重不同:单数“眼睛”多用在表达“关注或者监视”;而“眼神或视线”则是用双眼的眼神或视线,用“眼睛”的复数表达。

(2)“眼睛”的映射特点。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们是通过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来完成隐喻表达的。在对“眼睛”的隐喻义分析时,七种隐喻义只有两种是由具体的眼睛投射到其他事物上,剩下的五种都是由具体认知到抽象目标,这也充分说明了人的认知总是由自身到周遭世界,由具体到抽象。

根据索绪尔的观点,“eye”在最初表达眼睛这个含义时是具有任意性的,音和义都没有认知理据。而从英汉“眼睛”的以上分析中,我们发现汉英两种语言的“眼睛”的原始意义都是感受视觉和光觉的器官以及和它相关的结构。

5 小结

通过运用以上隐喻的认知理论对汉英两种语言的“眼睛”做一次多义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词的所有义项构成这个词的语义范畴,在本意的基础上通过转喻和隐喻,延伸出更多的义项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概念理论在人们日常语言使用中出现频率较高,通过汉英双语的“眼睛”隐喻概念对比,我们也对隐喻理论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1] 宋来全,杨忠.Eye与“眼/目”多义现象的认知对比分析[J].当代外语研究,2011,06:13-17+60.

[2] 尹戴忠.“目”、“眼”、“眼睛”历时演变研究[J].古汉语研究,2013,02:49-54+96.

郭培颖(1990.02-),女,河南洛阳人,北京市海淀区中央民族大学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H0-06

A

1672-5832(2016)11-0063-02

猜你喜欢
义项隐喻眼睛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我有一双探索的眼睛
眼睛在前
为什么眼睛不怕冷?
眼睛真实太重要了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