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史的时空性、层叠性与广深度

2016-11-26 16:31蔡晓阳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社会史时空整体

蔡晓阳

(聊城大学 山东 聊城 252000)

区域史的时空性、层叠性与广深度

蔡晓阳

(聊城大学 山东 聊城 252000)

陈寅恪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究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这不但概括了上世纪傅斯年之“史料三叹”和顾颉刚之层垒地创造中国古史说,而且阐释了当代区域史的广阔前景。而之所以冠以“时代”二字,足以深刻地点明任何学术领域,尤其史学,是注定无法摆脱时代的推动或桎梏。当前,中国史学界呈现出一片红蓝海胶着状态,主流意识的退却与学理路径的多元、领域的跨位与空白的涌现、方法的多样性等现象。作为中国史苑的一朵奇葩,区域史便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得以蓬勃发展。如同社会史的多层面一样,对区域史的概述亦无法达成统一共识,如杜赞奇、黄宗智的“地理空间”、景生、罗伦的“行政区划”、以及近来获得普遍认同的“人群划分”等。但是,均质性、系统性与独特性业已成为界定区域的三重标准,也是研究区域史的前提之一。文章综合国情社情与学术理路,不仅仅挖掘了区域史的另一研究渠道,更展示着时间与空间、整体与部分、广度与深度的大历史脉络。

时间;整体;深度

1 时间与空间

时空统一性,即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是研究历史的共性基础,也是研究区域史的基本条件。对区域史而言,时间是纵轴,空间是横轴,研究的具体对象要定位于时间与空间的二维坐标上。

首先,区域史具有历时性,“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过去”。任何区域的形成、发展、乃至衰落,均呈现出一种承上启下的时间属性,“在时间里,没有阻隔,贴得非常紧,全部文化均可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同时,时间具有亘古性,如“帝国晚期所形成的八大中心区域与新中国以来的核心地域无异,变化的只有中心地的某些城市或部分地点”。

其次,区域史具有共时性,即在相同的经济模式、国家政策和文化要求下,不同区域塑造了不同物质与精神特征。“在满清时期,同为商品经营的聚集地,济宁因运河之利而形成与南方相似的经营模式,而临清因地处北地和政治要素而成为异于济宁的经营经济。”

时间变了,空间却不一定变;在同一时间内,空间却会发生变化。在区域史的时空性上,需重视区域史的分期,即以区域为标准划分具体的历史时期。作为区域史研究的基本问题,独立性是其重中之重,具体表现在:其一,政治的干扰;“除了政治史,便是社会史”,虽在近世反兰克史学中占据革命性地位,但其极端的表述却造成了区域史研究的重要障碍。同时,这并不是在否定其不正确性,禁锢于兰克史学的禁忌,区域史研究常常纠葛于政治层面,如以政治事件为唯一的时间划分标准、以行政区划为单一的空间划分标准。这些做法导致区域史成为史学界的“井底之蛙”,割裂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阻碍了区域作为一个独立整体的研究。其二,时空的新定位。任一区域都有本区域发生的标志事件,或一场“红雨”,或一次“叫魂”,或一场“秩序的失控”。总之,不仅要提防固有的政治呆板,更要谨慎地处理与使用史料。

一破一立,破中而立,突破旧有模式与建立新的框架,是研究区域史的基本理念。

2 整体与部分

整体与部分是时空性的延展,也是区域史研究的核心。如区域是部分还是整体?区域史应该展现局部历史还是整体历史?

区域史是追求整体性的社会史的深化,持“通史说”、“专史说”或“范式说”的学者均肯定整体性。尽管他们持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但在实践上,全都体现了整体性关怀。“每个学者都有其学术关怀和价值判断,但不论其学术关怀和价值判断如何,都自觉不自觉地将学术研究的目光投向他所处的时代,而不是让时代看到研究者的身影”,而这也正是在宣告区域史研究的生命力!

在运河区域研究中,学者吴欣认为:“研究宗旨是通过运河的多样性来认识这一区域的整体,再透过运河的整体性来观国家,借以探寻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特性来构成中国;或许,社会的良性发展正是根植于这些不同!”。

区域史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一本身,是整体,也是部分。当前,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破碎性”带来了研究领域的碎化,对基于区域的整合性的缺失已构成第一大弊病,故而,置区域于一个更宏观的背景下,势必成为实现目标与关怀的趋势。

3 广度与深度

在区域史研究中,广度与深度是理论与方法的更新,如“方法论是新领域的开拓,是史料的发掘,是整体史的追求,更是社会史的价值意义”。应统一性和层叠性的要求,区域史研究不但指理论的深化,而且指方法的更新。

3.1 重视个案。重视个案的微观分析是整体研究的深化,也是一种新的视角与切入点。

3.1.1 特殊节点与地域。特殊节点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同一事件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所发生的效用不同;特殊地域本身携带着重要的历史资料,有的甚至对整体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

3.1.2 故事性。当下的历史是由历经千百年经后人筛选的层垒而成,故区域史研究的目的不但在于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更是探寻从“元典”到“今典”这一“包装”过程中所反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

3.2 重视田野调查。对历史工作者而言,田野工作所获得的地点感与现场感,增强了其在一定时空场景中对历史文献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其历史认知度与切身体会。

首先,扎实的理论功底与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是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所以,史学工作者必须夯实历史知识,构建坚固的历史框架,在阁楼中完善进行田野调查的能力。

其次,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注重方法的提炼与整合,以符合区域的具体特征。

4 结语

每一区域均由持续的时代建构而成,在特定区域内,一件物什常常具有不同的时代性。而正是在时空的统一中,历史走向了部分,也走向了整体;走向了微观,也走向了宏观。其中,彰显的不止是社会史走向区域史的必然,更是每一位历史研究者的情怀与智慧。

[1] 行龙.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M].人民出版社,2008(07)

[2]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3] 萧凤霞,包弼德.区域结构秩序——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对话[J].文史哲,2007(05)

[4] 张利民.区域史研究中的空间范围界定[J].学术月刊,2006(03)

蔡晓阳(1992—),男,汉族,山东汶上,学术研究生,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明清史。

TP391

A

1672-5832(2016)03-0070-01

猜你喜欢
社会史时空整体
跨越时空的相遇
镜中的时空穿梭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区域社会史视角下的传统武术史料收集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反思中国社会史研究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时空之门
十二星座5月整体运程
高中历史教学中社会史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