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科技强国思想之要义

2016-11-26 19:57黄煦琦刘四平
决策与信息 2016年29期
关键词:生产力科学技术强国

黄煦琦 刘四平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长沙 410076

论邓小平科技强国思想之要义

黄煦琦 刘四平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长沙 410076

在邓小平的科技思想中,科技强国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其核心在于通过发展科学技术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其要义则表现为科学技术是强国之本、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强国之要、高新科技产业化是强国之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强国之基。

邓小平;科学技术;强国思想

历史表明,科学技术乃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力,是“历史的有力杠杆”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基于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和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强调大力发展科技事业以实现国强民富的目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同人类活动的关系日益密切,科技活动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日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最为强劲的驱动器,并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面貌。科学技术至所以拥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力,源于其内在的社会功能,表现在它的物质文化功能、政治文明功能和精神文明功能三大方面,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释放与发挥,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社会形态的变革,同时,又能够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对此,邓小平有着清醒的认识,结合我国发展起步晚、水平低的国情,他认为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与此同时,他又敏锐地捕捉到国际局势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已然成为时代的主题,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成为各国人民的热望,无疑也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向前发展,归根结底,是因为生产力进步使然。这其中,科学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可以从整体上强化人类的生产能力,改变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因此,对于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与速度,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有过精辟的分析与论述,他们曾指出: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这些思想观点,并在不少方面有所创新发展。邓小平多年来反复强调: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视科学;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邓小平一方面分析了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总趋势,另一方面又立足我国国情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总结提出:“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他的这些论述,与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生产力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科技兴则国家强。这是世界强国史尤其中国近现代史反复证明了的一个真理。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在拨乱反正中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并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具有历史意义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课题,加深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对科学技术巨大作用的认识。实际上,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邓小平号召道:“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在“十二五”建设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勇攀高峰,这正是在邓小平科技强国思想的启示下才得以实现的喜悦结果。

二、四个现代化,关键在科技

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百年夙愿,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毕生的追求。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同志就率先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几经斟酌酝酿,直到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届政府工作报告中,才正式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明确指出科学技术现代化居于关键地位,因为离开了科技现代化,其他三个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后来,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破坏,这一任务被搁置了20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重新出来工作的邓小平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自告奋勇地抓科技和教育。他坚定地认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邓小平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思想,明确指出:“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认识现状,是发展的前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科学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创新能力不强,因此,发展科技,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任重而道远。邓小平指出:“现在我们一定要承认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差很长的一截。”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还处于落后水平。这种落后的情况,反映在农业方面是“几亿人口搞饭吃,粮食问题还没有真正过关。”反映在钢铁和工业方面是“钢铁工业的劳

动生产率只有国外先进水平的几十分之一。而新兴工业的差距就更大了。在这方面不用说落后一二十年,即使落后八年十年,甚至三年五年,都是很大的差距。”反映在科技人员队伍建设方面的是“科技人员美国有一百二十万,苏联九十万,我们只有二十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10]面对我国科学技术的这种落后状况,邓小平同志指出:“对于我们无产阶级革命者来说,实事求是地说明错误,认真地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才能够正确制定我们的战略规划。部署我们的力量,才能够更加激励我们奋发图强,尽快改变这种情况;也才能够动员人们虚心学习,迅速掌握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总而言之,要认识落后,承认落后,并努力去改变这种落后,这就需要我们从思想上重新认识科学技术问题,知识分子问题,以及其他一些与此紧密相关的问题。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论述,是服从并服务于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这个根本战略目标的。

三、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二十世纪下半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狂飙猛进,高新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速度愈来愈快。这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为此,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等四位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邓小平迅速做出重要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随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启动实施了“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这一战略性计划,经过几十年的实施,为我国的生物、航天、信息等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事实证明,它不仅成为我国高技术发展的一面旗帜,而且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面旗帜。1988年,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这些东西(指高科技)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提出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努力实现高科技的产业化。1991年4月,在“863计划”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挥毫题词:“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它既是邓小平科技思想不断深化的标志,又是对发展我国高科技及其产业化的纵深部署,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毋容置疑,高科技及其产业化发展之路,无论是对于我国科技事业还是对于其他各项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为了在世界经济、科技新格局中站稳脚跟,必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增加高新科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扩大高科技产品在外贸出口中的份额。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也是邓小平从国际竞争和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全局考虑的结果。他明确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世界新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为此,邓小平反复强调:“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一席之地。”在这一理念的催引下,我国又先后出台了“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等一系列科技计划;相继推出了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军转民计划、国家工程中心组建计划、产学研工程等,通过实施,收获了诸如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为标志的重大科技成果,拥有了一批在农业、工业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的自主知识产权,促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的迅速崛起,科技创新能力随之大大增强,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核心,人才是关键。古往今来的科技实践表明,知识分子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新产业的开拓者,是国家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因此,邓小平多次呼吁,知识和人才应该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尊重。早在1975年,他就突破旧观念,以非常人的胆魄率先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并进行了全面整顿。文革结束后,科技落后、人才匮乏的严酷现实极大地束缚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邓小平为此忧心忡忡。1977年5月,尚未复出的他就敏锐地意识到:“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因此,在他复出工作后,就提倡“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同时指出:“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强调:“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在谈到《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时,邓小平特别指出:“这个文件一共十条,最重要的是第九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邓小平的这些论述,无不显示出知识与人才的重要性,的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实现,关键是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提升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口资源优势。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一是要正确认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邓小平睿智地指出:“承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连带要答复一个问题:怎么看待科学研究这种脑力劳动?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那么,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人是不是劳动者呢?为了正本清源,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邓小平力排众议,坚决肯定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并为他们恢复了名誉。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不仅高度赞扬了知识分子在国家建设中做出的贡献,而且为广大知识分子摘掉了“资产阶级”和“臭老九”的帽子,使知识分子能够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二是要不拘一格选用人才。邓小平认为,选拨干部人才,必须坚持“德”与“才”双重标准,既要看他是不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又要考察他是否具备真才实学,因为“只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为此,邓小平多次强调要给予知识分子以信任和支持,放手提拔、大胆重用真正能干的知识分子。他说:“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不论是党内的还是党外的专家,担负了行政职务,党委就应当支持他们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他们真正做到有职有权有责。”正是在这一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从知识分子、内行专家中提拔任用了一大批领导干部,使他们有职有权,有用武之地,加速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265.204.183.277-278.279.409.121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84.377-378.83.37.87.87.88.49.261.98.

2012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科学发展观之‘批判性’研究”(12Y B005)阶段成果。

黄煦琦,男,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刘四平,男,长沙理工大学副教授。

猜你喜欢
生产力科学技术强国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马克思生产力系统理论探析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秦晋争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