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猿人

2016-11-26 21:20[吴晗]
文苑 2016年5期
关键词:猿人石器现代人

[吴 晗]



中国猿人

[吴 晗]

吴晗(1909~196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明史专家。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曾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系主任等职务。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1960年写成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因此于1969年10月被迫害致死。代表作有《朱元璋传》,先后写作四稿,投入毕生精力,是明史研究的权威经典之作。

从人的形体上讲,儿子总是像父亲的,不过又不完全像父亲;父亲总是像祖父的,不过又不完全像祖父。照此往上推,我们的远祖,以至人类的祖先,一定有些地方是和我们现代人相像的,也一定有很多地方是和我们现代人不相同的。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

1927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西南五十公里的周口店龙骨山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古代脊椎动物化石,其中有一种牙齿和下牙床化石,既像人的,也像猿的,到底是什么动物的?不禁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注意。后来经过研究,才知道原来这是一种“猿人”的化石。“猿人”,是介于人和古猿(古代的猿)之间的一种原始人类。考古学家们把在周口店发现的这种猿人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者简称为“中国猿人”,俗名叫作“北京人”。1929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在同一地区发掘,发现了一块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和一些牙齿、下颚骨、躯干骨化石,另外还有许多猿人制造和使用过的石器。建国后,继续发掘,新的发现也很多。这样,就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北京人”提供了不少宝贵的资料。

“北京人”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大约有五十万年(也有人推定为四十万年)。现在让我们看看,“北京人”和我们今天的人,在外貌上究竟有哪些地方相像、哪些地方不相像。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我们知道:“中国猿人”的上肢骨和现代人的极其相似,下肢骨虽然也具备了现代人的某些特征,但是还保留了明显的原始性质。至于其头部保存的原始性质,则更为显著,像低平的前额,隆起的眉脊骨,高高的颧骨,上下齿喙向前突出,没有下颏,脑壳比现代人厚一倍,脑髓的重量只有现代人的80%,等等。但是,从肢骨发达的情况来看,可以肯定,“中国猿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同时根据发现的石器,还可以肯定,它们能够制造工具。直立行走,这是从猿转变到人的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能制造工具,这是人和一般动物一个很重要的区别。使人从普通动物中区分出来的原因是什么?是由于劳动。猿人进化到脱离动物的范畴,进入人类的领域,首先就是从双手得到解放,成为劳动的器官,能够劳动、创造工具这一点开始的。“北京人”的上肢骨和现代人的上肢骨极为相像,就是劳动的结果;下肢骨的进化比上肢骨落后,头部的进化相对比较缓慢,这正是说明下肢和脑部的发展是随着手足的分工而进化的。“中国猿人”体质形态的变化,正好证实了恩格斯所说的“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真理。

四五十万年前,我国华北的气候要比今天温暖得多,那时周口店附近,林深草密,莽莽榛榛,到处是各种飞禽野兽出没的场所,也是“北京人”生活活动的地方。在这块原始的土地上,谁是真正的主人呢?不成问题,是“北京人”。

“北京人”成群地居住在龙骨山边的洞穴里,过着比野兽稍强的、极其简单的原始人群的生活。他们从离自己住处不远的河滩上,拣来了大小不同的鹅卵石,打砸成各式各样的砍斫器、刮削器和尖状器,作为围捕野兽、采集植物果实和根茎的工具,或者作为防御猛兽袭击的武器。这种工具,只是经过初步加工,还相当粗糙,科学家们把它叫作“旧石器”。所谓旧石器,是和以后人类进步了的石器——新石器比较,相对而言的。“北京人”不但能制造石器,还能利用吃剩下来的兽骨,制成各种骨器。考古学家们在他们居住过的洞穴里,还发现有用火烧过的石块、骨骼,还有木炭和深浅不同的灰烬堆积。由这些可以断定,“北京人”已经能够使用火,知道了用火烧熟食物,具备了一定的管制火的能力。火的使用,在人类生活上有着极重大的意义。

由于用火,肉类可以熟食,这样便大大缩短了胃肠的消化过程,促进了人类体质的发展。由于用火,人类便增加了防御猛兽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总之,“中国猿人”为了迫使自然界服务于自己的生存目的而付出的各种劳动,已经在他们居住的四周环境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大致了解几十万年前人类祖先生活的粗略概况,主要就是因为这些遗留下来的劳动印记(包括他们创造的劳动工具),给我们提供了不少令人信服的证据和科学的线索。

猜你喜欢
猿人石器现代人
为啥现代人总想静静?
现代人是怎样挖煤的
现代人的避难所
猿人
日研究人员在我国台湾发现亚洲第4类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