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文体的时代尴尬
——对报告文学“生存艰难”的本体质疑

2016-11-26 23:12邓晓雨
长江丛刊 2016年30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文体文学

邓晓雨

报告文学:文体的时代尴尬
——对报告文学“生存艰难”的本体质疑

邓晓雨

报告文学在我国20世纪60年代起到传播社会信息的重要作用,但是90年代以后报告文学在文学生活中的价值逐步降低,不仅报告文学没有80年代的辉煌期,甚至已经逐步衰退到无人问津的地步。其实报告文学出现这一状况是由于其问题的定位,文体“不三不四”的出身,让这种既是文学又不是文学的问题,受到发现限制,报告文学面对这一状况,就应保有原来的优势的基础上,不断的革新,摒弃发展中与时代脱轨的内容,努力跟进时代发展潮流。

报告文学 文体时代 生存艰难 本质质疑

报告文学在现有的文学环境内生存,本身就存有尴尬,这种尴尬的来源不是源自于其他,是报告文学的自身。

一、报告文学的生存困境

目前文学发展进程中粗陋的文学发展现状是发展的诟病之一,报告文学隶属于文学范畴内,因而也不能逃脱文学的这一范畴。现在文学发展中更为趋利,很多作品都比较看重数量和发表是否著名,能否在权威刊物上面出现,作品本身的质量不是关键,反而是数量成为目前文学发展中追求的要素之一,即造成权威期刊作品都不能逃脱掉被金钱所系,文学作品的粗陋只能说报告文学作家的整体素质偏低,艺术的营构能力还略有不足。

王晖在08年景写意一文内,也重新提及上次涉及到的话题,他曾明确指出,文学发展中确实存有危机,但部分数量的报告文学,是假冒伪劣的文学产品,不能将其看成报告也不能将其看成文字,基于此,我们能看到王晖的评论极为准确。但他的准确也仅仅是体积目前一个当下时代发展背景,并揭示了“一个普通文学的秘密”,但报告文学却缺失了这一社会价值,目前社会上对报告文学的态度是“冷面相对”,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不是王晖提及的“粗鄙化和粗糙化”,更不在于他为什么提出趋利东西的文学报告低下素质的文坛,关键点在于报告文学是文学的产物,在历史中“杂交”产生,但要知道杂交的文学多具有“双性生存”特点,因而就主动这类文学形式无法在正常的环境内生长。

报告文学概念来源自1930年左联执委会决议中《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形式及我们的任务》这篇文章内。其中文章提及的,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报告文学这一内容,让文学可以从少数人手中得以解放,然后归大众所有。后期,左联《文艺新闻》又一次强烈的推介报告文学的不同文体形式,由于当时的处于新闻和传播不是很发达的历史时期,该阶段大众报媒不是很发达,即使是实话在此特殊历史时期也很难说出来,新闻媒体也是报道“高大上”内容,不会关心民众的疾苦,所以要求文学工作者在此阶段传播社会工具的角色,并将文学看成社会的首重和武器,因而文学的主体骨架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并让新闻信息补充为血肉内容的“杂交化”的“报告文学”体裁。但在文章中提及的报告文学,仅存于中国境内,西方文学中无报告文学的介绍。

王晖意见一致的是何建明也认为,报告文学处于今天这一局面在于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用他的解释是,报告文学的本质是运用文学的手法写相关的新闻内容,其实真正优秀让读者爱不释手的优秀报告文学,要在“报告”上下大力气,做足文章。与汪晖不同的体现在,何建明不能从文学作者的趋利方面看待问题,他一直认为报告文学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在于报告文学没能真正的处理好报告与文学之间的必然关系,从他的角度理解,是报告了再文学,即报告是主要的内容,文学则成为了形式化的内容。但归根到底。报告文学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产生有着历史的推动,即在当下的条件下,这一历史理由还十分充分。但如果在30年代左翼文学运动时期就提出这一存在的历史理由,这就一定要成为我国报告文学今后发展的固有问题而在,但时过境迁,旧的理由在今天已经不能在重现,在丧失历史真正理由的今天,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体,是“生存的依据”,需要去哪里寻找报告文学能留存至今因由,报告文学之所有能成为新的文学体裁,是由“历史的尴尬”造成的,在步入21世纪以后,我们将这种解脱看成了历史的尴尬时期,报告文学这种不是很成熟的文体,检验的过程需交还给时间。

二、文体的尴尬是导致报告文学“价值尴尬”

“07印象”中,王晖认为现实的直击和反思是报告文学较为擅长的领域。丁原也由此猜想,通过关注现实,突入前沿,报告文学的意义在当下有新的理解,很多内容也有新的改变,这是一个报告文学作家最为基本与重要的使命之一。何建明曾在文章中明确表示,无数优秀的报告文学已经问世,其中只有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文学才能真正地被人所接受,也能催人泪下,做到诗情画意,这样人们才能真正地将其看成是文学作品,其实无论王晖、何明还是其他人,他们都试图寻找报告文学能留存至今的理由,并试图将报告文学的不幸历史开脱掉。若不仔细探究我们发现报告文学的这种说法还存在意义,但若真究其实质,就发现这种开脱是对报告文学情感化的认知结果认识。可以将报告文学中表现出来的文体忠诚看成是一个时代文人的体裁情感,他们在固定的时代习惯于某种体裁,对这种写作体裁有深入的情感,也就习惯于运用此体裁。这个道理比较容易理解,如人习惯于运用某一物件,及时它已经陈旧或者被历史舞台淘汰,但在内心深处还是很推崇的,就像改革一样,新的体制要想深入人心让人摒弃旧的体制十分困难,由于很多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所以这些人内心深处喜爱这种题材,因而很多考虑都偏重于主观,故此就没能找到今天人们真正喜爱和疏远报告文学的真正内涵。

现在探究为什么今天人们不再喜爱报告文学,即在20世纪的全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曾热爱过报告文学,但今天报告文学尴尬状况看出现的真正原因是报告文学自身的出身不好,除了出身不好以外,还有一个我们不能规避的问题是报告文学本身是一种杂交文体,今天可以为读者带来的是一种无穷无尽的困难和尴尬,那么就要探究为何今天报告文学能给读者带来尴尬,读者在阅读中出现价值尴尬的真正原因有二两方,第一,报告文学如何形成“阅读期待”?也就是在一系列阅读中,我们要如何从文学虚拟的角度阅读文学作品,如何从非虚拟纪实的角度探寻作品,是从纪实化或者纪实风格的小说角度进行阅读,还是将其看成是摆错位置的新闻来进行阅读。第二,评判报告文学的地位或者价值时,需要做好标注定位,这些标注定位也要由为什么开始,人们很清楚在批判报告文学时,需要进行何种标准界定,是要从作品的现实、真实和及时性出发吗,还是要从作者的虚拟语言能力为入手点。

人们在开展正式阅读之前,先要了解文章的文体,然后知道什么样的文体要面对何种类型的文本,进而知道问题类型的文本要运用何种阅读态度进行阅读,人们不应用小说的阅读习惯开展诗歌阅读,也不能用诗歌的阅读方式理解戏剧。

读者对待报告文学有一种无从下手之感,那么这种尴尬的阅读活动是不是需要被现代读者所拒绝。当前网络的发达人们的阅读模式也日益拓展,现代读者能接触到的文学也日益丰沛,那么就不会有人长时间地去纠缠一个无法解脱的报告文学圈套内。不仅谁都不会,其实谁也不想,因而现今没有人想要阅读这种冷淡的报告文学就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情了。相反,若在数字技术畅通无阻发达的今天,报告文学还能占有一席之地,那么这种现象就极为反常。总之,报告文学是一种较难说清楚的问题,从今天社会大众的文学生活角度出发,报告文学在阅读上能带来很大的麻烦,但这种麻烦还无法克制,因而就要将其转移,否则将会成为社会价值的认知混乱。最终,报告文学在20世纪的中国能表现出积极的文学价值所在,21世纪中国的社会发展中报告文学可以立足曾经的辉煌,不断地更新自我,适应新时代变化要求,以期迎来新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闻已经能直接形成报告,那么读者就可以通过新闻将自己的报告认知成新闻背后的内容,既然新闻有自己的报告内容,只需及时更新新闻内容,让读者在新闻报告中不会发生文体尴尬和价值尴尬,目前社会发展进程中本身就要通过文体做进一步的分工细化,因而报告文学就在不断地进行更新,时代变化与时代相契合的文学方式也要变化,这已经是现实发展的必然化选择。

[1]王晖,陈敏.报告文学:现时代的文体存在——兼与黄浩、黄凡中先生商榷[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3):11~12.

[2]胡晓雷.新五性与报告文学之”文学”观念变革[J].江苏社会科学,2014(05):13~14.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文体文学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我们需要文学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明清“四节体”戏曲及其文体价值探赜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