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眼中的长征

2016-11-26 02:48
共产党员(辽宁) 2016年19期
关键词:胜利长征红军

不同人眼中的长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20世纪30年代震惊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事件。关于英雄史诗般的长征,不论从政治上讲,还是从历史上看,给它以任何赞美之词都不为过。长征早已是中国革命史的一种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组成部分。长征胜利后直到今天,长征的独特魅力仍吸引着国内外无数人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长征是什么?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胜利与希望:亲历者的回忆

长征的亲历者,在长征中九死一生,对长征中的险象环生、艰难险阻,历历在目,对长征之于革命的重大意义,最有发言权。在他们心中,长征是一部史诗,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卓绝而又波澜壮阔的革命行军历程;长征是一座丰碑,铸就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毛泽东曾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有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也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11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没有此一举,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的道路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必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是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作为长征中中共中央临时总负责人,张闻天在谈到长征为什么有这么伟大的影响时说,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这次长征中充分地表现出了它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牺牲奋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就是一千里的长征也是不可能的。在这次长征中,我们的确曾经碰到了无数的困难。我们曾经碰到了几乎不能渡过的天险金沙江与大渡河。我们曾经碰到了人类几乎没有到过的雪山与草地。我们处在敌军的四面包围之中。困难几乎是不能克服的。然而我们那时只有一个思想,就是无论如何要克服这些困难,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对于长征中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刘伯承在回忆中讲述说: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地,其神勇艰苦的精神,充分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

在长征亲历者中,徐向前、邓颖超、杨尚昆、伍修权、王首道都曾以不同方式对红军长征英雄事迹进行了回忆和讲述。徐向前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历时两年多的长征,是近代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历史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英勇红军,是不可战胜的。”“三个方面军会宁大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作为当年的女红军,邓颖超的回忆具有代表性意义。她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向全中国和全世界说明,以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军队,是不可战胜的。红军长征的胜利,向全世界人民宣告,人民革命战争不论经过多少困难和挫折,由于它是为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因而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帝国主义和反动派无论如何挣扎,终将被人民击败。红军的长征,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中国人民的英雄儿女,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是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正确道路。杨尚昆后来在回忆中,对长征作了高度的评价。他指出,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是革命团结的象征,是长征胜利的标志。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们所完成的这一举世无双、惊心动魄的远征,在中国人民中所产生的精神力量是无穷无尽的。长征所表现出的不畏千难万险的革命英雄主义,已经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在人类活动史上树立了一座无与伦比的丰碑。

类似上述回忆很多,从这些亲历者的回忆和讲述可以得出,红军长征是中国人民革命历史上极其光辉的一篇史诗,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对人类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有深远影响,值得中华儿女子孙后代永远纪念和缅怀。

功绩与史诗:国际知名人士的赞叹

红军长征的英雄事迹,吸引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他们职业各异、身份不同,有的是传教士,有的是记者,有的是将军,有的是亲历者,有的是长征胜利后的采访与传播者,但他们对于长征的看法却比较一致,赞叹和震惊是其总的基调。

作为红军的见证者,瑞士传教士薄复礼为红军的壮举所折服。回国后,他用3个月的时间,把他与红六军团560天的经历写成书——《抑制的手》。当红二、红六军团尚在长征途中时,薄复礼的《抑制的手》已在英国伦敦出版了。这是见证红军长征的外国人所写的第一本印象记。书中写道: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纪律严明、爱护群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军队;红军的高级将领,则是充满着追求精神、决心建立共产主义政权的共产党将军。

埃德加·斯诺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他在《西行漫记》中对长征作出了高度评价: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长征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是军事史上伟大的业绩之一……与此相比,汉尼拔经过阿尔卑斯山的行军看上去像一场假日远足。”后来,海伦·斯诺在《续西行漫记》中写道:长征是个熔炉,它把各种元素都熔在一起了。经历过长征的老战士有理由把自己看成是优质钢铸成的革命精华,而不是身披铁甲的武夫。长征改变了红军的特点,使它从土地革命的战士和保卫者变成新革命阶段有觉悟的先锋战士。

与埃德加·斯诺一样,史沫特莱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同时她也是一位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一个杰出的与众不同的女性。史沫特莱1928年底来华,在中国一呆就是12年。抗战初期、中期,她目睹了日本对中国侵略,向世界发出了正义的声音。她在《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里写道: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它们更不能描绘出几十万人参加长征的部队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们所遭受的苦难。长征不仅是革命战争史上伟大的史诗,还孕育了伟大的民间文学。

1935年10月,毛泽东手书《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除此之外,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德国友好人士王安娜、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等人,在他们写的《三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旅行记》《中国——我的第二故乡》《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等书中,都介绍了红军长征的事迹,盛赞长征伟大的壮举。譬如:红军长征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史诗,是一次体现坚韧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长征是艰苦的冒险,长征是人类的勇气与怯懦、胜利与失败的搏斗。”“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业绩。”“1934年中国革命的长征却不是什么象征,而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人类伟大史诗。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正如基辛格博士所说,长征“向全世界证明了那些从事长征的人们的勇气和眼光,他们的胜利证明了要取得伟大的成就,信心比物质条件更为重要”。正因为如此,它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令国内外无数人为之叹服。

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在四川泸定县渡过天险大渡河,图为历史上的泸定铁锁桥

生存与信念:国外学者的评价

在国外学者的眼里和笔下,长征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影响着中国历史进程,鼓舞着中国为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而不懈地努力。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长征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影响都是无法估量的。

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菲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书中认为,红军长征较之公元前400年一万希腊人从波斯到黑海的撤退,是“一次更加雄伟的壮举”“中国共产党人,以他们反复经受的考验证明,他们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能够击败下定决心要消灭他们的敌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希腊人和中国人,同样忍受了酷暑严寒,干渴饥饿;同样爬雪山,食草根,眠雪野,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被长征震惊的学者还有美国学者威廉·莫尔伍德,他惊叹地评论道:“长征是一次解放。长征既打破了地域上的隔绝状态,又解除了人们心理上的桎梏,使人们的思想从古老的狭隘的乡土观念中解放出来,……长征塑造了一代新人,这代新人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就推翻了两千年来停滞不前的伦理体系和政治制度,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其后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要从这个举世无双的奇迹说起。”

高度赞扬红军长征所表现出的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它带给人们的希望和信心,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莫里斯·梅斯纳。他在《毛泽东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一书中提到长征时说,在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中,长征是进入胜利时期的序幕。在这个意义上,长征是具有巨大政治意义和心理影响的一件壮举。“对于那些经受了严峻考验的幸存者和为幸存者生死搏斗的事迹所激励的人们,长征的经历不管当时多么艰苦,却使他们重新产生了希望,并加深了使命感。人们必须先有希望然后才有行动,不仅需要有理想和使命感,还必须有通过自己的行动而能够实现其理想和使命的希望和信心。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再没有哪一件事,像长征及长征中的传奇性事迹那样能够给予人们以这种极为重要的希望和信心,也就是使人们树立一种信心,并以此激励别人。这种信心,不仅表现在相信人们能够按照共产主义理想创造未来,而且表现在对最终实现这种理想所必需的价值观念深信不疑。”

在国外许多学者看来,长征不仅锻炼了红军,而且保存了党的领导机构,推动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美国学者R.特里尔指出,长征具有深远的影响,红军走过的路程相当于美国东西跨度的两倍。毛泽东之于中国犹如摩西率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把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群体加以锻造,使之变成一种对自己事业深信不疑的强有力的运动。

美国学者I.G.埃德蒙兹在《毛泽东的长征:人类大无畏精神的史诗》一书中指出:“许多知名的中国人,如朱德和周恩来,参加了长征,并作出杰出贡献。但结局证明,长征是毛泽东的长征。毛泽东在长征期间为使中国共产党重新获得活力而作出的努力是卓越不凡的。如果没有长征,中国今天就不是共产党的天下。英明的运筹同惊险的英雄行为交织在一起的长征史实,足以证明此言之不谬。”英国学者克莱尔·霍林沃思在《毛泽东和他的分歧者》一书中认为,就战术意义上来讲,长征实际上是一次大撤退,因为它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人员损失达百分之九十,但是它却成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创举。……长征者们中间的核心,形成了一种紧密团结、富有凝聚力的领导,这个核心在随后三十年中大体上没什么变动。法国学者吉耶马在《中共党史(1921—1949)》一书中指出:“长征不仅仅是一次杰出的军事成就,还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行动,它保证了整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生存。……倘若红军全军覆没,党也将被消灭,纵然不是永远消失,至少在多年内难以恢复。”“对于共产主义运动来说,长征不仅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而且取得了政治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新的统一战线。共产党向当时还不知其宗旨甚至还不知其存在的人民群众做了广泛的宣传工作。”

《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对红军长征作出了以下评说:这次史诗般的逃亡跋涉了约六千英里,在两年的时间里,越过了十几座绵亘的大山、几十条河流。历史上几乎找不出可与其相比的意志战胜命运的其他事例,也再找不出一个更好的如此坚忍不拔而又是仓促决定的军事行动的例子。诸如此类的高度评价,主要源于长征本身的伟大、壮观、艰难、惊险。无论他们持有什么政治立场和观点,只要稍微客观地看待这一事件,就不能不为长征的难以令人想象的艰难困苦以及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感动、折服。

坚韧与勇敢:共产国际的视角

中国工农红军被迫战略转移,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挥失误有着密切的关系。长征出发前,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遭国民党特务破坏,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的电讯联系从此中断。离开了共产国际遥控指挥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遵义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独立地解决了自己的军事路线、政治路线和领导人问题,这也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那么,红军长征胜利后,当共产国际得知这一情况后,他们是怎么看待长征的,又是如何评价它的呢?从有关材料可以得知,共产国际对于长征的看法,主要侧重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强调长征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意义。苏联的《真理报》载文说,长征是“真正革命英雄主义、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气概的卓越范例”。斯大林在得知红军长征胜利后不久,曾表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蒋介石斗争了十几年,经过长征到了陕北根据地,这是件可喜的历史事件。

在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曼努伊尔斯在总结报告中对红军长征进行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指出,红军主力在朱德及毛泽东指挥之下的长途西征,从江西到四川三千余公里,为避免蒋介石飞机的轰炸起见,多半在夜间或山中行军;没有渡河的工具,没有必须的军需及人迹不到的高山,这种传奇般的西征,证明中国红军具有任何军阀军队所不能击破的高度的觉悟性、超人的坚韧性与战斗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事业及其民族解放的纲领,证明它深刻地了解中国苏维埃对于为民族自由而斗争的本国人民担负着伟大的政治责任,只有这样勇敢地运用反帝国主义的人民战线,只有把中国革命的事业推向前进,才能求得中国的完整与统一,才能在全中国建立苏维埃。

值得注意的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及战略转移中犯有严重错误的奥托·布劳恩(中文名李德)也不得不承认,从政治上来看,长征仍然是中国红军的一次胜利。红军抵御了占有强大优势的敌军,突破了敌人的坚固阵地和重重包围,给敌人以数十次打击和成百次骚扰。这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功绩,是中国红军——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军队的全体战士伟大的勇敢、坚韧的毅力和革命的热情的明证。

长征,这场让红军历经千辛万苦却又锻炼了红军队伍的军事战略转移,一直受到国内外无数人的关注。80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关注、介绍和研究红军长征的热情经久不衰,红军长征的深远影响仍在继续。正如美国学者安东尼·加拉文特撰文所说:“长征仍然是一个没有讲完的故事。”

猜你喜欢
胜利长征红军
爱听红军的传说
坚持就是胜利
爷爷的长征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长征八号,入列!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坚持
十送红军
长征路上的“看齐意识”
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