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调查
——被起诉的强拆》节目特点

2016-11-26 16:31卞丽敏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仁化县征地法律意识

卞丽敏

(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61)

浅析《新闻调查
——被起诉的强拆》节目特点

卞丽敏

(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61)

目前,在我国的现有的社会体制和新闻舆论环境下,要做好一期舆论监督的调查性报道需要兼顾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多方利益。 作为很典型的调查揭露性的深度新闻报道,《被起诉的强拆》是央视《新闻调查》2014年11月15日播出的一期节目,能够代表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的风格和定位。通过呈现调查过程,揭露出了中国公民法律意识存在一定的缺失以及地方政府对法律的淡薄等多方面的原因。通过对节目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被起诉的强拆》这期节目的主要特点:

1 选题恰当,切中当下热点,具有社会普遍意义

《被起诉的强拆》讲述了2013年7月在广东省仁化县新庄村发生的一起强拆事件。事发后,叶家三兄弟将广东省仁化县政府告上了法庭,2013年12月,韶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裁决,仁化县政府行政拆除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土地被占用。在土地征收的过程中,由于立法本身的漏洞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了政府滥用征地权力,征收范围过宽,以及在征地申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弄虚作假的行为,成为了少数人牟利的工具。征地工作在今后乃至一段时间内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如何做好征地工作,使征地工作既能积极服务于各类建设又能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所以,《被起诉的强拆》这一标题一亮出,立刻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2 导语简练,设置悬念,用概括的语言引出节目话题,有效抓住观众注意力

新闻导语在新闻叙事中意义重大,一个精彩的导语会给新闻报道增色不少。《路透社记者手册》(麦克道尔,1992)曾这样描述:“这是任何新闻报道最重要的步伐,所以值得花费时间。导语的20或30个字成就或毁掉整个新闻报道。”《被起诉的强拆》开篇导语这样写道:一次突如其来的强拆,强拆之后,政府却被起诉,究竟谁在违法?《被起诉的强拆》这则报道的导语是以较为宏大、抽象的概念阐释引出节目话题,同时又恰当地为之后的事件述评设下悬念与铺垫,突出“调查”的特点,事实真相需要通过之后的大量调查采访得以呈现。《被起诉的强拆》的核心事件终于在相关叙述之后给予事实陈述,更多的事件细节与媒介观点阐释则是通过新闻导语之后的近40分钟时间进行详实的叙述。

3 结构清晰,叙述逻辑严密,完整展现调查过程

电视新闻作品需要通过自成体系的语言符号的一系列有机的组合,才能形成传达意义的叙事文本,才能被观众所解读。彼得·克鲁克斯说:“叙事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口头或者行动的讲述,它通常是复杂的、多层次和持续的。”“同一事件,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介入方式,不同的素材组合,都会影响内容的传达。”由此可见,电视新闻的叙事结构可以增加电视节目的深度和广度,形成一种张力。不同的叙事结构方式,往往是一个节目风格的表现。

新闻故事化是现在电视新闻节目比较常用的表现手法,尤其是篇幅比较长、时间跨度比较大的深度新闻。如何把这一个事件跨度六年,并且涉及村民、政府、法院的复杂事件在四十多分钟里给观众叙述清楚,很考验节目制作者的新闻叙事能力。《被起诉的强拆》这期节目,共分为四部分。在事件叙述上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把记者的调查过程层层推进,完整地展现给观众,让观众看过之后,顿时感觉思路清晰,理由充分而客观,能跟上节目的节奏,水平可见一斑。

4 客观公正,给事件各方平等的诉求平台,避免倾向性

在这个关于土地拆迁事件的民告官案例中,看似叶家三兄弟是弱势和受害者,但深究其原因,我们得知,该事件体现出了中国公民法律意识存在一定的缺失。私盖违章建筑骗取补偿款,这是老百姓投机倒把,对法律的无知,应当宣传科普法律知识,加强公民法律意识;在未发强行拆除通知、未予公告的情况下实施强制拆除的行为,这是知法犯法。用“以毒攻毒”的办法解决问题,从有理变无理,这是地方政府对法律的淡漠,应当加强政府官员的法律教育建设、督促政府依法行政。该节目给予了事件的各方,包括违建者、广东省仁化县政府、韶关市中级人民法院等平等地表达利益诉求的平台。

该节目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正是群众、政府各方的表达,让观众从他们之口深切感受到土地拆迁过程中的种种不规范,以及政府履职过程中的失职行为。同时,节目也不回避违建者在这一事件中的责任。媒体在报道中的人道职责在保持客观公正的前提下有力实现,这值得我们以后借鉴和学习。

5 提问尖锐,有针对性,采访中问题被充分暴露,发人深省

《新闻调查》的记者提问问题都很尖锐,对采访者可谓是步步紧逼,不留情面,而且往往能切中事件的要害和关键环节,常常让被采访者面红耳赤,让违法者原形毕露。

记者:那为什么去年三、四月份的时候开始抢建了呢?

被采访者:原因是我不建点房子来置换,就不够置换了。有些人想钻空子,赚点钱也是这样的。这个是良心话是不是,农民想从中搞点钱,这个是很正常的。每个地方都是这样的。

这段采访暴露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违建户钻法律的空子,借拆迁补偿的名义趁机捞钱,还认为这是理所当然。这反映了当前我国公民对于法律意识的缺乏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新闻调查》的记者让当事人亲口说给电视前的观众听,从而达到借他人之口表达立场的目的,公正明白地展现了事实。

6 结语

做好一个调查性报道实属不易,舆论监督最能体现一个新闻人的新闻理想和职业价值。如何在充当好党和政府舆论喉舌的前提下,为人民群众履行新闻监督的职责,做好中国式的调查报道,践行一个新闻人的职业理想,这是对一个中国记者永恒的提问。《被起诉的强拆》这期节目阐述了在制作此类节目时的注意事项,相信能对制作调查类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有所启发。

[1] 史蒂文·拉克斯·尴尬的接近权[M].禹建强,王海,译。新华出版社,2003:156.

[2] 朱羽君、崔林,《电视新闻调查节目的文本结构》,《现代传播》,2004(6)

[3] 欧阳宏生,蒋宁平,张斌,2003:中国电视理论研究述评[J],电视研究,2004,2

G353

A

1672-5832(2016)03-0134-01

猜你喜欢
仁化县征地法律意识
仁化县千亩新品种玉米进入采收期
调兵山市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工作初探
公民法律意识培养研究
加强高中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对策
广东仁化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南岭重点生态功能区主导产业选择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粤北山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考
关于征地管理工作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