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编制”情结浅析

2016-11-26 16:31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公共部门编制情结

郑 瑾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 成都 611130)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编制”情结浅析

郑 瑾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 成都 611130)

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的报考热连续几年持续走高,每年报名比例持续上升,许多职位都是百里挑一。2008年我国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拉开大幕。温总理提到的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的根本转变体现了国家对编制化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的重视,已经决定从国家层面意识到了公共部门编制化管理的重要性。本文将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编制”情结,并讨论编制化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简要应对措施

编制情结;编制化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

1 广为人知的公务员热和迎面而来的改革

自2009年以来,每年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数超过100万,2013年更是达到了156万人,最热岗位的招录比竟然达到了令人咋舌的8436∶1。大学生对户口、稳定、福利的追求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对创新和创造的激情。

2013年哈尔滨招录事业编制环卫工人计划招录457人,结果有超过一万人报名,包括29名研究生报名,最终有7名研究生被录取。超过四成应征者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由此可以看到,即便是拥有高竞争力的高学历年轻人,也对编制有着非常热切的渴望;2013年海外留学归来的李璐回到家乡,在父母的催促下,通过了公务员招录考试,成为了一名和专业所学和职业规划不相符的城管人员。而父母的最大支持理由就是“编制”的含金量是涉世未深的她体会不到的。而报名中不乏各个名校的硕士和博士。

而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的报考热连续几年持续走高之后,改革的钟声,又让中国的公务员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彷徨。从趋势上来看,附着在权力上的特权红利正在逐步消失。“死在编制里”的执着,从一份对编制的热情执着,到放置在权力改革的背景下,成为了显得执迷不悟的呆板。各种媒体都在报道基层公务员,甚至是有一定级别的公务员放弃了公众眼中“编制”这一铁饭碗,让人们的传统观念再一次受到了冲击。从几年前的顺应现实的明朗选择,到面对环境改变的彷徨,这样的心理落差让许多公务员面临极大的现实考验。

2 “编制”情结分析

当我们选择一个职业的时候,我们是否真正了解这个行业,我们又是以怎样的标准来衡量选择职业的。这点对于选择公务员职业之前的思想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公务员群体会产生这样巨大而且难以接受的心理落差,原因之一即是没有真正了解这个职业,没有考虑好这个职业对于自己是否适合,是否真正是自我选择,而不是受人鼓动怂恿而至。从前文举到的例子中可以看到,许多报考者是盲从的心态,或者是在受父母家人的教导和鼓励下,选择了公务员作为职业。

我们可以深刻切身感受到这种社会刻板效应给我们自我选择带来的影响,关于“编制”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刻板效应带来的影响是很大的。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追求安稳幸福并没有错,“编制”内的工作相较于其他工作类别能够带来安稳也存在客观的正确性。关键是我们的选择是否受到了潜在因素的影响,是否我们的选择在无形之中被左右,而根据刻板效应,可能我们整个社会在长久以来的认识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对“编制”的惯性,上一代人经历的路径给他们灌输了“编制”的含金量之高的观念,但社会在进步和发展,这种观念并不能完全对我们适用。而中国历来的家庭传统观念又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教导,甚至形成了一种家庭压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无所适从,也进一步扩散了这种社会刻板效应的影响力。

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大,社会处于急剧转型的阶段之中,随之带来的职业选择风险加剧了人们“求稳图安”的心理。体制内的工作因为稳定、未来可预见,成为规避风险的极佳选择,同时体制外工作的社会保障体系尚待完善,体制内部门又存在“过度”保障的情况。相较之下,对于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求职者来说,体制内提供了体制外无法获取的资源,显得更为诱人。

虽然“编制”情结看上去只是个人选择,但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它会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隐患。优秀人才过度集中在公职部门,可能会导致人才供需结构不平衡,最终可能导致个人最优选与社会的最优需之间不能有效匹配。另外,“编制”情结可能会扼杀社会的创造力和活力,人的才能和创造力被配置在非生产性的再分配领域而不是生产性领域中,必将弱化社会的创新能力乃至影响未来的经济增长。

社会在发展和变化,党和国家已经意识了这类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编制的稳定,以为这样就可以相安无事、一劳永逸,那就大错特错了。没有哪一种体制内工作是绝对稳定的,只有时刻增强自我竞争力、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实现个人价值。

3 编制化管理自身的问题

虽然基层公务员也面临着很大的工作压力,但于岗位设置的不合理,很多部门仍然存在过度膨胀、人浮于事、效率较低的问题。这些就给搭便车、钻空偷懒之人留下了可乘之机,如果我们的管理更加科学有效,更加专业公平,带“编制”的工作不再是高薪且无责无事,这样就会缓解对“编制”的热衷,毕竟人都是趋利避害的。

体制内岗位所附加的不正当利益与人们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相一致时,当然职业选择受到了极大诱惑,而相比之下,体制外工作的薪酬、保险、升迁通道比较不规范。所以我们需要通过改革用工体制,将体制内岗位所附加的不正当利益剔除,为体制外岗位提供更多的保障,使之逐渐规范,才能引导就业正常化。只有真正实现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同工同酬,只有实行相对公平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将体制内部门拉回合理的性价比区间,才能使人们摆脱对体制内的盲目留恋。

立法方面,目前我国在行政编制立法方面缺乏一部在全国范围内施行的基本法律,现行的效力层级最高的是国务院颁布的两部行政法规,这样就不能建立通行全国的统一标准,对行政编制进行有效管理是十分不利的。监管方面,应当将公权力置于法律法规的监督与制约之下,并使之受到民众监督,建立公权力与民众之间的制度化联系,用制度约束公权力。这才是扭转心态的根本之道。

政府应制定政策,加强引导让年轻人摒弃非编制不要的心态,鼓励他们走入市场,勇于创新和实践,在充分竞争中寻找真正的自我定位,积极引导年轻人的就业观念转变。让中国特色的“编制”情结逐步缓解,让这种社会风气尽快转变为正常正规的公务员编制化管理的正轨上来。

[1] 时晓冉.编制之惑[J].中国青年,2013,(11).

[2] 徐迅雷,何飞鹏.编制里未必就是“春天里”[J].财会月刊:财富文摘,2013,(10);12-13

[3] 编制问题[J].三月风,2013,(9).

郑瑾(1990-),女,河北张家口,行政管理硕士在读,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

D630

A

1672-5832(2016)03-0185-01

猜你喜欢
公共部门编制情结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研究
毛绒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告别“GDP情结”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方案探究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建设与实施
市场一线人力资源编制配置模式探索与研究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前言》发布
入厂抽样检验规程的编制
任何不能让你赚到钱的文艺情结,都是黄赌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