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2016-11-26 16:31刘芳丽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民生重点建设

刘芳丽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探析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刘芳丽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现实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改善民生;社会建设;意义

1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提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建设”这个概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这是我们党执政以来第一个加强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六个方面部署了发展教育、扩大就业、深入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任务。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1]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根本。民生问题是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也是最基本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条件。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不改善,就不可能顺利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能实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因此,民生问题顺理成章地成了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

第二,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核心。孙中山先生曾指出“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2]。社会建设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中民生是贯穿各个任务的一根红线,社会建设的每一个方面都和民生密切相关,都服务于民生。

第三,民生是社会建设的归宿。社会建设的目的是为人民创造出更加美好、更和谐、更富裕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是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建设的作用与意义。

2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举措

2016年两会中李克强指出,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

2.1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面对城镇严重的就业压力,两会提出着力促进创业就业。首先,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鼓励到基层就业。其次,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方面的指导工作。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就业。最后,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行业、新产业,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

2.2 加强社会保障和增加居民收入。两会指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10%。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统一由55元提高到70元……加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让遇到急难特困的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3]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还是维护改革大局的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做好边远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向共同富裕迈进。

2.3 继续推进基本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病有所医”。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基本医疗卫生改革,要确保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加大卫生投入,促进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构建广泛社会参与的医疗体系。

2.4 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两会提出“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安排740万套…… 对居住特别困难的低保家庭,给予住房救助。”[4]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规范商品房建设,保障人民利益和防止虚拟经济的扩大化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使人们“住有所居”。

3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意义

3.1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要体现。邓小平同志曾经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提出了贫穷落后不是社会主义, “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一切发展都以满足广大人民的各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对我们党“以人为本”理念的新诠释,合乎国情,顺乎民意。

3.2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5]因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特征和最终归宿。

3.3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协调好、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从实际情况来看,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3.4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愈来愈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新时期,为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今后还是要加强和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 [5]十八大报告

[2] 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835.

[3] [4]2016年全国两会

C913

A

1672-5832(2016)03-0196-01

猜你喜欢
民生重点建设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重点推荐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重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