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的道家天人观对当前我国生态建设的启示

2016-11-26 16:31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5期
关键词:道法自然伦理思想中心主义

胡 俊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北京 100081)

“道法自然”的道家天人观对当前我国生态建设的启示

胡 俊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北京 100081)

作为先秦百家中的重要学派,道家对中华文明的初创作用显的尤为重要。在天人关系上,道家坚持“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认为人类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试着总结道家的部分生态伦理思想,试求对现代生态建设的启发。

道法自然;道家;生态建设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中国先哲智慧的重要代表,“道”是道教的核心概念。作为统摄天地万物的核心法则和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道”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在老子哲学中,“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基础,同时是万物运行的最大共同体、最初的本源。

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人”与自然实现了最初的统一,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他把道表述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的最初根源本与自然,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古代思想中最早的“天人合一”思想。同时,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同样具有生态伦理意义,从某种角度说,人类与自然的不和谐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口的压力,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分占有,人类的过分繁衍,逐步造成了与自然的紧张关系,生态失衡、生物物种减少问题接踵而至。道家的无欲无求,“小国寡民”,无疑为人口压力的缓解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老子指出“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一思想有明显的“反人类中心论”内涵,人和自然界的其他角色一样,都是自然的赠予,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人类没有超越自然的特权,必须按照自然运行的法则才可以很好的生存下去。①

老子的“天地不仁”思想,同样具有一定的生态伦理价值。他在《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即天地没有所谓的私心,把万物同时当做祭祀用的刍狗,用过后就会丢弃。在意识领域,人类长期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不尊重其他生命形式,在老子看来,这是不可取的。相反的是,人类不能以自我为中心,需要尊重其他生命,不能任意地破坏自然,糟蹋生灵。

作为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也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价值观。他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②,意即天地之间本没有什么差别,所谓的差别都是人局限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从而得出的,一旦跳出自身的局限,站在更高的“道”的角度看,这种差别就不复存在了。他还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③”“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④”“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⑤。更是直接说明了,万物本来没有差别,只是在于观察的视角,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与人类都是一样的。

庄子道论中的“自然”基本上是承接自老子的自然观。庄耀郎先生认为,《老子》书中的“自然”就是“顺物之自己,而使其自己如此,这是一种通过修正所透露的精神境界”⑥。在庄子看来,“道”以自然为性,故而“人之自然”乃是在道体之既超越又内在的属性作用下所呈现的完整状态。因此,人在此基础上,应该理解自己为环境整体的一份子,而不再是独立并凌驾于环境之上、之外的存在。

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体现了在刀耕火种的农业社会处理天人关系的思路。和儒家相比,两者在生态观上有诸多共通点,但是依旧有些许不同,正如“儒家是一种仁爱型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道家是一种超人类中心主义的无为主义生态伦理观”⑦。此种观点不无道理,但是儒家虽从人类本身出发,但是其目的在于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共同发展;道家虽讲究无为主义,但是其根本点在于“道法自然”,还是与自然原则契合一致。所以笔者认为,两者在大的方向上并不冲突,他们的理论都是古人探讨天人关系的杰出代表。

道家作为先秦哲学的代表,它的天人观的内涵十分丰富,总的来说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基础之上,通过“道”这个核心阐发出来的。对现代社会而言,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有许多借鉴之处,首先就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理念,在这里不是指一种唯心主义思想,而是说人与万物是一种并立并生的关系,实为兄弟姐妹,不应互相迫害。就算是索取,也要时刻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取之有道,取之有度;其次是“自然无为”的思想,人与万物生灵都有其天性,不可肆意造作。任何违背自然生长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所以要维持生态平衡,不任意改变生物种群数量和规模,保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注解:

① 李海亮等,《老子“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观》[J],兰州学刊,2008年第五期,第12页.

② 陈鼓应译注,《庄子·齐物论》[M],北京:商务印书局,2007年7月第1版,第72页.

③ 陈鼓应译注,《庄子·秋水》[M],北京:商务印书局,2007年7月第1版,第88页.

④ 同上,第487页

⑤ 同上,第171页.

⑥ 庄耀郎,《郭象玄学》[M],台北:里仁书局,1998年,第202页.

⑦ 任俊华,李朝运,《人类中心主义、超人类中心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儒、道、佛学之生态伦理思想比论》[J],理论学刊,2008年第11期,第3页.

胡俊(1990—),男,回族,河南信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D03

A

1672-5832(2016)03-0250-01

猜你喜欢
道法自然伦理思想中心主义
环境哲学视域下的人类中心主义辨析
试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
西方中心主义遮蔽西方之乱
中国梦视角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
场地设计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
“道法自然”的城市水域驳岸景观设计探析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
一部探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