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提升策略研究

2016-11-26 03:39汤梅张欢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3期
关键词: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汤梅+张欢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前提,但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导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不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不高的消解,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呈现出吸引力不强的倾向。净化社会风气,提高政治认同;探索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目标、内容、方法、载体;建立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208-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受教育者(大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情感、思想观念等吸引到自己所传播的内容上来的力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除了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需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但由于种种因素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弊端显现,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变弱。理性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优化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成为一项时代课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影响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受复杂因素影响的活动,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网络环境,包含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目标、内容、方法、载体等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类,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导向

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我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却在某种意义上诱发金钱拜物教,人们成功的标准也与金钱密切挂钩,并由此产生一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背离的社会不良风气。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不适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新媒体、自媒体对人们的影响日益深远,大学生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事物,网络成为他们的第二生活空间。网络以其即时性、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平等性等特征,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平台、丰富的教育资源、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与新媒体迅速发展的现实情况相悖,多数高校教师依然采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与当代大学生的需要有相悖之处。我们重点强调的是用更引人入胜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使其深入到大学生的灵魂深处,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不高的消解

在新媒体时代,教师与学生都有提高媒介素养的问题,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时所体现的行为素质与修养,如对大量信息的解读和判断以及运用媒介信息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能力。与大学生相比,教师在新媒体的运用中显得更加理性,他们的媒介素养培养重点应该放在多媒体技术的提高上,强化教师利用新媒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提升策略

(一)净化社会风气,提高政治认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需要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第一,要抓住机遇升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结合重大的世界盛会和技术进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政治冲突的解读中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国内的各种灾难中激发大学生众志成城的人文情怀。第二,要通过各种形式转变社会不良风气。媒体通过一系列活动提倡社会文明风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关于文明的主题报道就纠正了人们在交通、外出旅游中出现的不文明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以很大的借鉴。第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两课”中植入中国古典文化、人文地理、宪政法制等知识,并结合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与批判,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在政治实践上,引导大学生理性的政治行为,疏通其参加政治活动的渠道,培养其政治素养和政治参与能力。

(二)探索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目标、内容、方法、载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促进后喻文化来临,出现文化反哺,消解“教师权威意识”。新时期的大学生出现主体意识强烈、渴望被理解等新的特点。面对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我们在继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需要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索。

第一,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论,构建师生意义共建的课堂教学模式。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渴望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平等对话,新媒体的发展也使得他们有机会与教师在社会问题上进行对话。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必须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促进师生和谐互动,探索师生意义共建的课堂教学模式。“师生意义共建”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的单极表演模式,走向师生共同表演,老师与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他们有平等的机会阐述文本,表达观点。

第二,树立为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将社会本位与个人需求相结合。行为科学告诉我们,需要是人自身感到的某种缺乏状态,是人产生动机、乃至行为的源泉。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认为,需要是行为的源泉,人有多方面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可以发展的,人的精神需要具有绝对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表现为个人生存功能、个体发展功能及个体享用功能,但这些功能的发挥却不如人意。

第三,更新教育内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注重对课本的讲授,当前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参与国家大事、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立场观点较片面,容易人云亦云,不能客观分析。大学生总是对新鲜的事物更感兴趣,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将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与理论学习相结合,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第四,创新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首先,要构建平等对话的交流机制。通过课堂对话、课下交流、新媒体沟通多方面疏通师生交流渠道。其次,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者课堂授课的艺术性。教师的人格魅力、社会阅历都对学生有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案能够熟练驾驭,且突出重点难点,不失时效性,又能运用通俗易懂、简明准确、生动风趣的语言来表达。

第五,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探索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学校管理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始转入新媒体思政的建设中来,探索了红色网站、微博、微信等一些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但多流于形式。加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任重而道远,需要在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可观性、功能的实用性、互动的即时性、技术的高端性等方面下大功夫,当然,这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养密不可分。

(三)建立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有关学生评教的调查研究显示,教师的性别、年龄、职称、利益、教学态度、学历背景、科研成果等都对学生评分有重大影响,这些方面为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提供了一些思路。

第一,要加强师德建设,防止“教育去道德化”现象。如前所述,社会转型背景下,部分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守不住底线,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术腐败、生活腐化、经济腐败等问题,部分德育教师身上体现出的这种与其身份不相符的行为,必将使得受教育者对其产生厌恶、排斥、甚至是模仿,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无从谈起,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加强师德建设,除了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构建内在保障机制外,还需要从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方面建设外在监督机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第二,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提升教师媒介素养。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要通过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完善思想政治教师的聘任制度,帮助他们解决教师职务问题,帮助解决思政教师实际问题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其次,全方位培养思政教师素质,主要有:专业素质,即既懂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知识,又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又熟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能力素质,即既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职业素质,即之前所讲的师德,努力打破外界对思政教师的偏见。最后,有必要指出的是培养思政教师的媒介素养。如前所述,新媒体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思政要运用新媒体载体,必须培养教师的媒介素养,提升他们的新媒体技术、对网络舆情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把控能力。

第三,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个性的教育力量就在于和取决于他身上把教师和教育者有机结合的程度如何。如果我们说,学校用知识进行教育,那么,知识的教育力量首先就在于教师的个性。”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个人的人格魅力对受教育者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坏的品格会使受教育者产生厌恶、排斥、不信任感,好的品格则是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的润滑剂。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教育良好的品格、平易近人的教态、多彩的语言艺术、丰富的社会阅历、深厚的学术功底都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邢勇.微博的自媒体特征及社会责任建构[J].中国出版,2012(4),30-33.

[2]张迪.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91-92.

作者简介:

张欢(1992-),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跟踪导练(三)4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什么是你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