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野草》文本中探寻鲁迅的革命战士形象

2016-11-27 00:09邵安然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奴才聪明人奴隶

邵安然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从《野草》文本中探寻鲁迅的革命战士形象

邵安然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野草》是鲁迅作品中惟一的散文诗集,也是鲁迅个体本真诗化的生存体验。鲁迅将他在现实人生经验中感悟出的生命哲学赋予《野草》,创作出一种“独语”式的抒情散文。本文透过《野草》走近鲁迅的精神世界,从而探寻作品中鲁迅先生的革命战士形象。

《野草》;鲁迅;革命战士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八日鲁迅先生在写给许广平的信中,讲述他了当时的苦闷心情:“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有着偏激的声音。其实这或者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未必一定的确的,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①这表明了鲁迅先生虽然对黑暗现实充满悲观的情绪,但对中国的前途还是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所以他悲观却不消极,并且是一个积极的行动主义者。鲁迅先生是敢于面对严酷现实,富有战斗精神,以及与黑暗和丑恶战斗至死的文学革命家。

在《野草》中鲁迅先生不留余地地暴露出社会的阴暗面,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黯然而又晦涩的诗意,往往使人感到十分压抑悲凉。但鲁迅的悲观、绝望不是沉淀在心灵中的灰垢,而是一种沉重的动力,正是这种沉重才让鲁迅感到战斗的必要,他知道只有击碎这沉重,才能从悲观与绝望中解脱,走向希望。正如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既然绝望与希望一样是虚妄的,他当然不会放弃希望而使自己在绝望中沉沦。因为他看透了人生的虚无,认识到了人生的苦难和局限,所以并不会因此陷入悲观消极的境地,而是与之抗争着,尽管明白抗争也许不会最后取得成功,但他却决不放弃抗争,这就是他的“绝望的抗战”。而作为每一个不可逃脱历史责任的人,都要把这种执着于现实斗争的精神作为人生存的内在需要,从而使人们通过反抗而体悟到改变世界崭新的意义。许广平曾说鲁迅先生是“以悲观作不悲观,以无可为作可为”。明知道前面等待的是坟,但仍然义无反顾地往前走,明知道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但是他仍坚持“用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暗夜的袭来”②。

另外,在《野草·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能够看出鲁迅无论面临何种绝望他都会起身反抗的。这篇散文诗是以三个人物的对话来展开的,“聪明人”是鲁迅所一贯反抗与批判的敌对者。在整篇作品中的感情基调可以看出鲁迅对“奴才”的描写着墨更多,可以感受到他憎恶奴才对主人的奴颜婢膝,并安于奴隶的卑微地位。作品开篇是以“奴才”向“聪明人”诉苦开始的。“奴才”对“聪明人”哭诉他的地位之苦,说他自己过的简直是非人的生活,“聪明人”听后,假惺惺地同情了他,说些等同于空话一般的安慰。“奴才”又转向另一个人诉苦,也就是“傻子”。没想到,他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回应:“傻子”起身开始砸墙,帮助“奴才”反抗。这一举动吓得“奴才”大声召唤其他“奴才”前来制止“傻子”的行为,结果“傻子”自然是被轰走了。鲁迅先生在“奴才”与“傻子”的对照中更深一层揭露了“奴才”自甘于奴隶的命运,而对于反抗者进行残害的丑恶与无耻。作品的最后,“奴才”还是丝毫不理解“傻子”的行动对于改变他痛苦命运的意义,反而得意地向“主人”和“聪明人”显示他赶走傻子的功劳。“奴才”得到主人的“夸奖”居然还无比的满足。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现实悲剧。事实上作为奴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安于奴隶所处的地位,却丝毫没有反抗之意,那最终就只能做万劫不复的奴才了。鲁迅曾在《摩罗诗力说》这篇散文诗中说过,在反对传统封建压迫中,存在着三种生存形态的人:一种是起身反抗的社会叛逆者,也就是文中的傻子;一种是“宁蜷伏堕落而恶进取”的安生者,即文中的奴才;一种是“不撄人心”为圭臬的“爱智之士”,即所谓的聪明人。在这三种人之中,鲁迅把赞美与希望给予起身抗争的“傻子”,也就是反抗黑暗社会的革命战士。这也就是鲁迅所说过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其实这篇作品也正映射出作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当时的中国有太多这样冥顽不灵的“奴隶”,他们迂腐守旧,宁愿受压迫也不敢反抗。而“傻子”也就是指鲁迅这类反抗社会的革命战士,他们为了帮助“奴隶”走出困境而有所作为时,不但得不到“奴隶”的支持,还被迂腐的“奴隶”逼得无路可走,因为“奴隶”反成为“剥削者”的帮凶。这种打压将鲁迅这类人的境地变得更加凄惨,也加剧了他们的绝望。所以这篇作品正是鲁迅为中国社会改革艰难性和长期性做出的深刻剖析,向“五四”以来对革命过分乐观、过分急躁,容易因为斗争的艰巨或者失败而走向绝望的革命者发出警告,由此,提出了长期作战的思想,也就是作为“战士”,要有冲破绝望的韧性战斗精神。鲁迅在《秋夜》中也表达了他韧性战斗的态度。作品中有两个对立的势力,分别是以“夜空”、“枣树”为代表的。他在这两个势力的对峙中表达自己将要执着地有韧性地去战斗。这是鲁迅在多年社会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种斗争哲学。

具有顽强意志力的革命战士鲁迅在发现自身命运的无能为力以及生命的虚无之后,终于找到了生存的依据,甘愿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他将生命的沉泥委弃于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 “去罢,野草”。他在这种期盼中表达着他的壮烈与奋不顾身。

鲁迅之所以要创作散文诗《野草》,就是要直面过去,反思走过的道路,向“过去的生命”——那个自视为“英雄”的“旧我”告别,认准自己的位置,既不夸大自己所能起到的作用,也不忽视自己奋然前行的价值,向绝望抗击,向麻木复仇,秉持韧性的战斗,以更清醒的思想、更坚决的姿态、更有力的方式,表达一个真正的“思想界战士”对中华民族的最深最热烈的爱。鲁迅先生用他独特的精神品质和文化气质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树立起典范的标杆。

注释:

① 鲁迅:《两地书·四》《鲁迅全集》第11卷,第20,21页。

② 鲁迅:《野草·希望》,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年8月第一版,第21页。

[1] 朱正:《鲁迅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

[2] 鲁迅:《野草·希望》,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年8月第1版.

[3] 鲁迅:《呐喊》,中国画报出版社,2014年2月北京第一版。

[4] 汪卫东:《现代转型之痛苦“肉身”:鲁迅思想与文学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

[5] 倪墨炎:《鲁迅后期思想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6] 鲁迅:《南腔北调集(自序)》,《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7] 鲁迅:《两地书·四》《鲁迅全集》第11卷。

[8] 帕斯卡尔:《思想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9] 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

[10] 任志国:国民性视角下的《野草》解读:[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8年5月。

邵安然(1991-),女,辽宁朝阳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I207

A

1672-5832(2016)09-0038-01

猜你喜欢
奴才聪明人奴隶
六个聪明人去看海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蚂蚁奴隶的反抗
My First Sea Journey
两个聪明人的一次相亲
做奴才的不同境界
手机奴隶
最怕奴才管人才
做最好的自己
铁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