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谋事 从“心”做起

2016-11-27 00:20
支部建设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严三实王阳明良知

□ 艾 斐

修身谋事 从“心”做起

□ 艾 斐

在“三严三实”中,“修身”与“谋事”分居“严”与“实”的首位,这体现了它们的重要意义和引领作用。的确,修身乃做人之本,谋事乃创业之基,自当奉为王中之王、重中之重。然而,怎样才能将此“严”与“实”落到实处,使之见诸实效,形成完整的内在机制与广泛的社会效能呢?这可就有赖于“心”的强大和耿正了,正所谓“心乃人性之旌、事理之纲、大道之枢也”。因为“心之官则思”,人的一切意欲和行为都渊源于心,生发于心,定格于心,无一不接受心的领航和驭动。所以,修持和秉具一颗明亮、纯净、耿正、忱挚之心,于人于事都是最最重要的。惟其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才对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和“知行合一”说予以充分重视和高度评价,他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事实上,王阳明不仅与他之前的陆九渊建构了心学理论,而且他自己终生都以养心修身、忠耿务事为己任,不仅干了一件又一件大事,而且闯过一道又一道难关,始终都以“心”的强大、纯正和坚韧而屡屡涉险克难,铸成大业。他曾以诗铭志,昭告世人:“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在此,王阳明以月亮的“明”和“圆”引喻自我之心的刚正与无私。在他看来,“心”,从来就是人的思想之源、精神之本、道德之宗、行为之圭,并因此而致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全都仰赖“心”的禀赋与指派,乃至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便必定会有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和行为作派。他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以此为发端,王阳明几经糅融淘炼、延宕引申,终归建构“心学”,提出“知行合一”论,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与修身之法、做人之规与为官之则。

是呀,心之官则思,而思乃即知,知而笃行,由此所形成的一个逻辑链,便是心生意,意衍知,知驭行,行致物,从而使心成为人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和智慧、品格和道德、信仰和追求的全酵素与总源头。

由此可见,我们要使“三严三实”真正落到实处,全面见诸实效,关键也就在于一个“心”字,不仅要用心做,实心做,真心做,全心做,而且要始终保持心的清澈、明亮、圆满、纯正;不仅要使之永远不蠹,永远不腐,更要令其保持耿正与强劲的本色和本质,始终充满进取性和创造力。

这是什么呢?这便是良心与良知。一个人一旦秉具了良心和良知,其思想与行为便必定是先进、纯正、高尚、仁义的。而反之,则会背道而驰,以至走向对立面,产生负效应。所以,王阳明说“心即理”——“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心即理”的本体就是“良知”,良知的本质即为天理。天理者,乃最契合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的普遍真理与共同遵崇。事实上,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由人来做的,不同的人注定只能做不同的事。而人的不同则又主要来源于其心,决定于其心,并因此而使人呈现出既巨大又纷纭的区别与差异。共产党人之所以是共产党人,就首先在于其具有良心和良知,党性无疑是良心与良知的最高体现,并由此而达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和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充分实现,最终都必然和必须回落到一个“心”字上,即由良心与良知来秉承和执守。我们现在有8668.6万名共产党员,这比建党初期的党员人数已翻了数万倍。当年,仅50余名共产党员便可以高擎红旗、高唱战歌向旧世界宣战,经过28年的艰苦鏖斗,终于赢得了一个新中国。连美国人司徒雷登都感叹:“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成员对它的事业抱有无私的献身精神。”那么,现在我们有如此浩浩荡荡的党员队伍,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而赢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圆满落成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自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但此中的一个节点,便是一定要从“心”做起,从“心”发力,从心奋争,从心落实。因为“心”是根本,“心”是力源,“心”是旗旌,“心”是引擎。只有全体党员都能认真从“心”做起,切实有效地践行和兑取“三严三实”,坚决做深化改革的攻坚手和创新发展的弄潮儿,人人争当新形势下的合格共产党员与优秀共产党员,才能真正形成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从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顺利实现预期的宏伟目标,使“两个一百年”的战略擘划在我们手中成为结结实实的光辉现实。

心,有物化和意化两种。前者维系生命,后者颐养精神。对于人来说,这两种心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失去前者,生命自会濒临终点;失去后者,生命虽然得以存留,但却定当情颓意懈、失魂落魄,整个儿变为行尸走肉,毫无人性可言。只有这物、意二心合一,同时共振发力,人才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这,也便是王阳明所说的“心”的内涵意蕴与崇高理念。

由此可见,“心”乃人性与事物的根本。我们要纯化人性和优化事理,就一定要深刻认识并紧紧抓住这个根本,着力在治“心”上下功夫,戮力从养“心”上做文章。是谓强心为本,攻心为上;心纯性善,心刚事竟。古人所云“决胜大略,必先定于胸”,其实就是在肯定和强调“心”对人对事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与决定作用。因为思想、信仰、追求、愿望、理想、禀性、气质等等,举凡人性与人格的一切构成要素,咸皆生成于心,集萃于心,升华于心,表诸于心,并因此而决定了有什么样的心,就自会造就什么样的人和成就什么样的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历史最根本的源头,不应简单地求之于社会制度、物质生产,还应更进一步向人心或人性深处去发掘,去探究。

显然,我们要让“三严三实”落地生根,见诸成效,恒常发力,最根本的还是要在淬人心、净人心、悦人心、勖人心上做大文章、下苦功夫。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如凿井。只要做好“心”的工作,效力定会一以当十,满贯而赢。在现实生活与具体工作中,这方面的例证几乎随处可见,触目即及。除了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这些因心“红”心正而致品优德劭、事胜行懿的模范人物之外,即使在平常的生活与平常人中间,心对人之优劣和事之成败所起的作用,也总是关键性和决定性的。王阳明自己就是一个例证。他与唐伯虎同为江南才子,同年赴京会试,且年龄、出身、家境等都极为相似,可其人生道路却大相径庭。原因就在于王阳明有一颗纯净而坚贞的心,唐伯虎呢?却真是应了“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老话。由此可见成事在人,人惟在心。只要有一颗纯净、果敢、刚正而强劲的心,就自会修身至淳、谋事至优,高风亮节显本质,信心满满主义真,克难跻佳争先进,心旌飘红奇迹生。

罗曼·罗兰说过:“有怎样的人,就有怎样的心。”其实,这句话的因果逻辑更应该是:有怎样的心,就有怎样的人。

(责编:罗小丽)

研究员、教授、山西省优秀专家、山西省文化领军人才、国务院“特贴”专家(甲)、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历任省社科联党组书记、省社科院副院长等。现为山西省社科院首席科学家、太原社科院名誉院长、山西省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英格兰皇家艺术基金会永久顾问、世界教科文卫组织副主席等。

猜你喜欢
严三实王阳明良知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龙场悟道
良知
“良知”的义务
良知说话
“三严三实”,好干部的人生指南
三严三实党员干部读本
自觉践行“三严三实” 做合格新闻工作者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