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昌:打破科技创新“县域魔咒”

2016-11-27 14:05
领导决策信息 2016年3期
关键词:科技体制新昌产学研

浙江新昌:打破科技创新“县域魔咒”

【智库观察】 县域通常被认为是区域科创体系的“最弱一环”,而作为一个拥有43万人口、334亿元GDP(2014年)的山区小县新昌,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强县”战略,加快构筑“小县大科技”的新昌模式,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榜样和示范,为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创造经验、提供样板。

转变观念:不比大小比创新、不比数量比质量

县域经济搞科技创新着实不容易。如何才能打破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县域魔咒”,闯出“小县城、大科技”的发展之路?作为浙江省政府唯一县域综合性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县,2015年11月13日,浙江省政府印发“新昌创新驱动发展实践”调研报告,对新昌县多年来始终坚持“资源不足科技补、区位不足服务补,不比大小比创新、不比数量比质量”的科学发展理念,铁了心抓创新,破“四不”(科技投入产出不匹配、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评价考核科技成果的标准不科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适应)促转型,创造出从全省次贫县到全国百强县和从全省重点污染县到国家级生态县的两个跨越的“新昌现象”给予充分肯定,倡导全省学习新昌经验。2015年12月9日,全国县市科技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新昌召开,全国43个县市科技“一把手”分享了新昌经验。

新昌经验仅仅是浙江省县域科技创新的缩影。除新昌外,长兴、滨江、德清等地区也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构建了以“大科技、大平台、大主体、大转化、大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县域科技创新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纳米”。

新昌创新驱动发展七大亮点

资料来源:《新昌创新驱动发展实践调研报告》

创新核心:自主研发技术+“国内外技术新昌用”

技术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新昌县通过深化开放合作创新机制,自主研发技术,向海外先进企业要技术、向大院名校要技术、向技术市场要技术,走出了一条立足山区、胸怀全球、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路子。新昌企业一方面加强自主研发能力建设,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市场体系,将自己的产业端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国内外技术新昌用”。在“要技术”方面,推动规上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编制技术难题需求、企业合作、专用电子等产品对接、技术类项目合作、人才团队合作等五张清单,建立县与区、县与所、县与校新型双层双向长期合作机制。同时,启动加快技术市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投资400多万元建设县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成了科技展览厅,开通了科技成果交易网,实行线上线下融合的运行模式。

根本动力:实施“天姥英才”计划,筑巢引凤

人才是创新创业的第一资源。新昌政府为企业筑巢引凤、企业让人才才尽其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使创新驱动发展有了最根本的动力。一方面是创新引才机制引进人才。坚持不求最好、但求实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实施“天姥英才”计划,每年安排5000万元以上资金,引进资深专家、海外工程师、高层次海外留学人员和高端创新团队。鼓励企业柔性引才,实行“户口关系在外地、平时工作在新昌”模式,并建立企业多研发中心模式。鹤群机械、康立自控等企业长期引进杭州一些大学的创新团队,以“5+2”、“4+3”的方式对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创新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出台相关政策,解决人才的住房、户口、小孩入学等问题,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重要抓手:突出制度供给,激发市场活力

制度供给是驱动创新的引擎。新昌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注重制度设计,通过高效率、高精准制度供给,打破制度压抑,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创新动力。其中,创新财政支持科技经济发展方式,设立3亿元产业基金,用于企业转型升级,鼓励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出台“创新券”服务具体办法,推动检测等服务平台市场化运行。按照“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出台科技经费竞争性分配办法,提高财政科技资金配置绩效等。不仅如此,新昌县还强化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由县政府分管工业和分管科技的领导统筹具体抓改革,把科技部门作为经济部门来对待、来考核。加强对各部门参与改革的统筹,增强科技、发改、人才、经信、财税、金融等部门的协同性,明确各部门推进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工作的任务表,签订责任状,稳步推进。

官方微博

(2016年1月13日 09:08)

(2016年1月11日 13:22)

(2016年1月4日 17:31)

猜你喜欢
科技体制新昌产学研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用“国家使命”导引航向——大学之大,重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锐新昌:上市前股东减持分红 圈钱割韭菜嫌疑深重
以人才创新为主导推动科技体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