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研究①

2016-11-28 01:28张现峰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34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培养目标人才

张现峰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0033)

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研究①

张现峰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0033)

高质量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为“奥运争光”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服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通过对我国13所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以求对课程改革提供参考。该文采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指出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应根据社会发展、生源结构、就业需求的新形势重新定位、调整。

体育院校 运动训练本科专业 课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国13所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普通学生)现行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13所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现行课程设置进行分析探讨。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13所体育院校运动训练本科专业现行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1.1 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一,范围较窄。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在学期间缺乏高水平运动训练及竞赛氛围的感染,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实践能力有限,难以成为“高级专门人才”。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本科教育“专门人才”或“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批评和指责。

从对培养目标的调查结果看,排第一位的是教练员,其认同率为100%;第二是体育老师(86%);第三、四是体能教练员(65%)和体育管理人员(60%);第五、六是运动员(46%)和群众体育人才(40%);最后是体育科研人员(19%)。虽然对培养教练员、体能教练员的认同率较高,但从就业去向看,大部分毕业生去了大中小学校、群众性体育机构及其他机构,在体校或运动队教练员岗位上就业只是极少数。

2.1.2 运动训练专业培养规格方面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和外语水平要求不一。在计算机水平和外语水平的目标要求上存在一定差别。有的学校要求等级,有的不做要求,这可能是各院校师资队伍结构现况、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所造成的结果。

2.1.3 课程设置、学分、学时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

(1)公共必修课种类、结构较为合理;选修课选修面窄、范围少;特色选修课和跨专业(系)、年级、校选修课较少。

公共必修课种类、结构基本合理。选修课特色内容不太丰富,有待于进一步开发、丰富,这可能与各校的师资结构、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校的场地设施现况、教学条件、地域特点等有关,可以考虑与其他有条件的大学合作开设选修课,跨专业(系)、年级、校以增加选修课的范围,突出特色。

(2)课程内容陈旧、重复、繁多;授课形式、方法、手段单一。

优化课程体系,关键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精选课程内容,注意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了解学科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教材普遍重知识积累,不重知识应用;很少涉及科学发展前沿的东西,缺乏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内容;重视专业知识,不重视复合知识;课程过于求同,内容大多属于定论的东西,缺乏对学生的启发性,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不利于多规格、多层次人才的成长。授课方法、手段、形式单一很可能是教师教学经验较贫乏,责任心不强,能力有限,或受制于学校的场地设施等教学条件等造成的。

(3)课程结构比例不太合理,专项课设置方式应有所改变。

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选修课比例平均约为23%∶33%∶44%,认为不太合理的专家有降低专业(基础)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例的倾向。专项课是运动训练专业有别于其他体育专业的核心之处,专家认为专项课的学时、学分比例基本合理。但在体育教师岗位上,要求一专多能,专项课的设置方式应有所改变。

(4)有必要对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进行改进。

对有无必要对课程进行改进的看法上,63位专家认为很有必要的为52.4%;认为较有必要的为41.3%;认为一般的为6.3%。

2.1.4 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

学生科研能力和外语运用能力严重欠缺,专业理论知识较欠缺。根据对学生欠缺的能力、知识的调查,认为科研能力和外语能力欠缺的均为73%,排在第一位;认为专业理论知识欠缺的为46%;认为专业技术技能欠缺的为27%;认为计算机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欠缺的均为21%;最后是运动训练实践能力和学校教学实践能力,分别为19%和6%。这为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能力发展指出了发展方向:应在科研能力、外语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方面有所提高。

2.2 我国13所体育学院运动训练本科专业现行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2.2.1 制定“宽泛”的培养目标,提高人才竞争力

专家普遍认同复合型人才的定位(94%),对应用型人才、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其他人才定位的认同率分别为82%、32%、27%、6%,建议将人才定位为复合型应用人才。

造成培养目标与就业去向不相符合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生源数量过多、质量参差不齐,单一地以培养运动员、教练员为主的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当今的时代要求。而随着我国健康、娱乐、体育表演等许多新型的体育相关产业开始出现,社会需要大量的相关人才,如,群众体育人才、社会体育管理人才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这为运动训练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通过调查结果看出,对体育管理人才和群众体育人才的目标定位的认同率达到了60%和40%,这说明了培养目标可以进一步宽泛,把群众体育人才定位为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以适应社会需求。

招生数量的增多必然会给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器材和教师数量造成较大的压力,会影响教学质量、学生的就业率。各院校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符合本校特点的招生计划和招生方案,控制招生规模,调整生源结构,突出体育院校的特色,严把招生关,保证真正高水平运动员能入学,逐渐加大在高层次运动队教练员或退役、现役优秀运动员的生源比例,在招生政策、制度等上有针对性地倾斜,鼓励、吸引国家队、省市队运动员、教练员在体育院校进行深造,以提高招生质量,增加高水平运动等级运动员的比例,以保证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和满足社会需求。

2.2.2 根据各校、地域实际情况,规范具体培养规格要求

专家认为将计算机水平定位在一级以上较为合理;对英语水平意见不一,各院校可根据各自的生源特点、专业需求、教学条件等要求外语水平。

2.2.3 平衡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重视新教材的开发,丰富授课方式,构建合理的课程框架,整体优化课程体系

在对课程改进内容方面,专家认为应改进课程内容的为79.4%;改进课程门类的为68.3%;改进课程比例的为66.7%;改进课程学时分配的为60.3%;改进课程数量的为47.6%。

(1)选修课开设范围应有所扩大。

由于各院校的师资水平、比例,硬件场地设施,地域差别等的限制,选修课存在一定的面窄、选修范围少的问题,各院校可以因地制宜,与周围有条件的一些大学合作开设一些选修课程;也可以根据本地域特点、本院校的优势开发一些符合本校实际的特色选修课程。

(2)修正重复、繁多课程内容之处;更新课程内容,紧随学科发展;丰富授课形式、方法、手段。

建议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教师实际、学科进展,修正、整合重复、繁多课程内容,重视新教材的开发、使用。课程整合时要勇于创新,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如开设一门体育科研方法,把现开设的科研方法、体育统计、文献检索等课程融为一体,这既有利于学生对体育科研方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也有利于科研方法与运动实践相结合。

针对授课形式、方法、手段单一现象,学校可定期组织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听课、学习,如,学习多媒体教学;可以监督教师的教学课堂、教学效果,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师应刻苦钻研业务,提高教学能力,如,把与运动训练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以专题形式讲解等,在课程授课方法、手段、形式上有所丰富、改变和突破。特别是在公共必修课德育课的授课上,要加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改善教学效果,可通过组织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开展调查,深入运动队进行锻炼等途径实践,真正触动学生的心弦。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适当调整课程结构比例,专项课设置方式趋向于一个主项、一个副项的方式。

专业(基础)必修课要以“少而精”的原则确立课程,对相近课程内容进行交叉整合。选修课应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学生多样化需求、运动水平实际,分方向扩大选课范围,倡导学生多目标自主分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力。任意选修课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优良的个性品质、坚强的意志、团队精神等等,建议不具体规定开设的课程,只提供参考的总学时和总学分,以突出表现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和弹性,同时也扩大了各校自主设置课程的自由度,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协调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特色的运动训练人才。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广的人才,如,在体育教师岗位上,要求教师一专多能,一个主项、一个副项的设置更加符合学生、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2.2.4 注重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运动训练专业的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可通过加强实践环节和各种科技、有益健康的体育协会、俱乐部活动来培养。

科研能力提高可以通过增加实践环节中科研活动的比例、加大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等方面予以增强;针对外语能力的不足,可以根据学生基础、教学条件对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一定的要求,提高到一定的等级水平;专业理论知识不足的问题,建议在技术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实践联系理论,适当增加理论知识在技术课课程中的比例。运动训练专业可与一些省、市体育局联合建立实践基地,以切实增强学生的业务能力。

[1]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D].北京大学,2003.

[2]宋信勇.对我国省属高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审视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11):87-89.

[3]刘波.德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及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7):78-80.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urses Offered of Sports Training Specialty in P.E.Institutes in China

Zhang Xianfe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 Tech Zijin College, Nanjing Jiangsu, 210033,China)

This research provided a reference after the investigating, studying, comparing, analysising the course of the sports training specialty.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interviewing and consulting experts, questionnaire and so on, the present indicated that sports training specialty in 13 P.E.Institutes in China should anew go to orientation and adjust the training target and courses offered according to society development, students sources, employment, etc, and design sports training curriculum program.It's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the "Olympic strategy" and "national fitness" strategy.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s; Sports training specialty; Curriculum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34.041

G8

A

2095-2813(2016)12(a)-0041-03

张现峰(1979—),男,汉,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培养目标人才
人才云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微格教学法在体育院校速度滑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