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学校体育,培养创新人才

2016-11-28 04:28钟秉枢
中国学校体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人才体育



发展学校体育,培养创新人才

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十三五”的到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是大学推行一流梦想的根基所在和一流大学建设的艰巨任务,也是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在大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然而,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中小学生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国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2013年浙江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披露:小学生常担心自己做错事情,感到焦虑、寂寞、没人疼爱,抑郁、爱发脾气,甚至离家出走的现象越来越多。2015年11月26日在线教育企业阿凡题基于其平台覆盖的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0万用户、历时一年积累的《全国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调查》大数据报告显示,孩子挨打的原因依次是,“不听话顶嘴占31%”、“做错事闯祸占20%”、“作业问题占16%”、“成绩不好占15%”、“调皮淘气占8%”、“打架占4%”。2015年吕红艳等人基于江苏省十二所高校进行的《博士研究生创造性特征之内涵及现状》的实证研究表明,博士研究生思维水平整体状况不佳,不足半数的博士研究生认为自己创新思维较好,接近五成的博士研究生认为他们的“灵感思维”水平较低或者没有信心,三成以上博士研究生对自身思维水平评价比较低。

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不听话顶嘴、做错事闯祸、作业未完成、成绩不好、调皮淘气就要挨家长的打,挨教师的批;从小学开始就害怕犯错,中学开始就经不起挫折,大学上学惧怕压力,博士创新思维不够;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见《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那么,谈何创新人才的培养,国家创新战略的进程就将受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2013年8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4年7月28日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

体育竞赛是一种游戏,是在非暴力或控制暴力条件下,按照一定规则,接受他人挑战,进行的竞争和拼搏。人类的成就动机、自我需要在体育竞赛中得以满足。

我就是我 创新人才是具备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和高尚情感的人,是敢于承认自己的人。清晰的自我意识,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行动,对创新人才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现实生活中,那些长得英俊潇洒、出生富裕的人往往自我估计过高,趾高气扬,而那些长得其貌不扬、出生卑微的人往往自我估计过低,不敢正视自己。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讲还要归结到人的自我意识培养上。这正是体育教育所强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不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许多青少年缺乏追求卓越的愿望,他们自我感觉在家庭和学校找不到值得投入的活动。但一旦投入到体育运动中,他们往往立即兴奋起来,并自觉收获激情和理想。体育运动,好比青年人成长的催化剂和助燃剂,催化梦想,助燃激情。究其原因,是因为体育运动是竞争性的活动,不论是个人单项运动还是多人集体项目,运动水平的高低、素质修养的好坏、人格魅力的大小,都需要在竞争中通过自己的情绪体现出来,通过自己的喜怒哀乐,展示出人的独立、自主的本质力量,向世人宣示“我就是我”,以个性优势获得社会价值;他们被吸引到比赛中——能力与努力的较量、争取胜利的奋斗、对卓越目标的认同。“JUST DO IT(说干就干)”,“IMPOSSIBLE IS NOTHING(没什么不可能的)”,这些著名的体育商品广告语,正是体育活动从事者用于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的个性写照。王飞加等学者的“学校体育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影响的实证研究”一文显示,每周三次课余训练组学生在生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和自我行动4个维度上与普通学生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得分高于普通学生组。杨剑等学者的“基于体育锻炼的阶段变化模型干预对肥胖小学生自我效能、自尊及体重影响的研究”一文认为,长时间体育锻炼干预能够有效提升肥胖小学生的自尊水平,使其对体重控制持有更为正确的心态,做事情更加自信、积极,促使其身心的良性循环发展。

败了再来 创新人才是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的人,是不服输的人。青少年时期人的可塑性大,内心充满矛盾,对外界环境敏感,寻求独立自主,但辨别力不强,情绪复杂多变。而创新需要不断地探索,经受得起失败的考验,要有一颗平常心。据《新京报》2014年6月29日报道:2014年3月17日,中国科学院大学32岁博士生张东文宿舍毒自杀,因“工作不能胜任,压力无处不在”;2014年5月4日报道:2014年4月19日,中山大学硕士蔡洁挺因毕业延期、找工作受挫自缢身亡。据《中国网》2014年8月25日报道:2014年8月20日,阜新育才高中16岁高一女生王静薇因军训军姿不好被老师扬言开除,被家长带回家后跳楼自杀。据《新华社》2014年9月22日报道:22日凌晨湖南临澧一中高一学生游某和龙某,感到学习压力过大,自身学习成绩与家长、自己期望值落差较大,相约跳楼自杀。解决这样的问题,仅靠心理疏导是不够的。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使参与者学会调节和控制情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因为每一次参与运动就代表着一次尝试、探索和学习。面对体育运动中不可避免的成功和失败、得意和挫折、赞美与批评,使参与者通过运动训练和竞赛逐步学会了调控情绪,以平常心对待之,逐步学会并做到面对挫折,屡败屡战;面对胜利,从零开始;面对不公,冷静理智。“伟大不是世界第一而是再次跌倒后再次站起”。这句体育商品广告语,揭示了体育运动就是在人为设置的“困境”中,使参与者在克服和战胜各种内部(生理、心理)困难和外部(对手、环境)困难的过程中,控制情绪、自我管理、超越自我,败了再来,从而使自己在一次次的获胜中体验成功,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感悟挫折,在成功和挫折中提高心理调控能力和道德水准。

看我的 创新人才是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的人,是善于表现自己的人。众所周知,人们生来就富有创造力,往往是自己将自己束缚起来,不敢尝试一些更有创造力的事。这就决定了人的创造性需要通过激励来振奋和激发。而自我激励是激励的最佳状态,激励主体和激励客体都不再需要他人的参与。只有当自我激励成功时人才能充满激情地学习、工作和生活。诚如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所言,“工作是一种乐趣时,生活是一种享受!工作是一种义务时,生活则是一种苦役。”而人只有对工作充满乐趣,享受工作,充满激情,才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空间,创造创新。苦役般的工作和生活是不会激发出激情和创造性的。在参与运动情境中,由于参与者面对观众,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别人评价的对象,他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关系到个人和团队的荣誉,参与者往往绞尽脑汁战胜对手,追逐成功的喜悦,千方百计克服困难,避免失败的痛苦,在这一过程中,对自我激励的要求比对其他情境中的要求更高,强烈的竞争意识、创造才能被激发出来。“看我的”就是这一过程的真实写照。于智博在其《“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个性化教育之路》一书中的研究证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智商明显高于未参加或极少参加运动的人;长期坚持体育运动者,其创造力及各项能力的总体水平高于不爱运动的人。

没关系 创新人才是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的人,是具有社会意识的人。在目前我国的学校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但当他们云集在一起时又常会有矛盾和争吵出现,正是这种矛盾和争吵,使他们在唯我独尊的“家庭”外学会了实现自我和关心他人。体育运动恰恰可以有效加速这一过程。比如说排球比赛,场上六个人,由于比赛规则要求位置轮转,每人只能击球一次,某个人打得不好,其他人也不能让他靠边站,只能鼓励他,帮助他。如果大家相互埋怨,不体谅别人的失误或情绪,比赛很有可能就进行不下去。人们在排球场上听到的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没关系,再来”。于是在参与排球活动的过程中,人们学会了体谅与宽容,理解与互让。体育运动就是这样按照一定规则开展的,参与体育运动必然使得青少年更加懂得尊重体育比赛的规则,在一定标准框架内和周期内完成目标,这使得参与者培养起规范的行为准则,在交往中学会相互了解和协作,体验着被助与助人的乐趣。张彦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一文表明,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明显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随着锻炼经历的增加,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在提高。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中要想创新和取得成就所必备的素质。

综上所述,面对“十三五”创新发展对创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体育可以发挥其独特的功能,起到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它通过学生参与体育运动自身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提高智商和情商;在参与与逃避、个人与集体、循规与投机的种种矛盾中,培养参与者坦荡开放、光明磊落的道德主流;在表现、表演和竞技中,学会表现美、创造美和鉴赏美;在实战考验中,懂得远离矫揉造作和粉饰媚态,使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学习知识、学会自立、学习社交、学会探究、学会决策、学习创新,追求卓越。

钟秉枢

2016年1月1日

作者简介:钟秉枢,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体育学院校长,《中国学校体育》主编。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人才体育
人才云
体育运动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我们的“体育梦”
呆呆和朵朵(13)
毛遂自荐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