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复兴

2016-11-28 08:32大卫·斯特恩
NBA特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斯特恩总冠军乔丹

NBA复兴

大卫·斯特恩在1985年的中国友谊赛记者会上致辞,NBA的中国之路也正是由此开始。

当我们现在享受着从每一年10月底开始,直到第二年6月结束的NBA赛季时,一定不要忘记一个人的功劳,那就是NBA前任总裁大卫·斯特恩。关于斯特恩将NBA转播权带进中国的故事,你可能已经听说过——在1989年的凌冽寒风中,斯特恩带着NBA比赛的录像带在中央电视台门外等待,造就了当今NBA在中国的影响力。这个故事的真假我们姑且不论,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自从斯特恩在联盟任职后,NBA走上了正确的商业化道路,联盟本身的价值也越来越高,最终形成了今日的大好局面。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时机和运气必不可少,“魔术师”和“大鸟”让NBA开始认识到球星效应的重要性,而乔丹的出现则让NBA发展到了最高峰。这些都是让斯特恩功成名就的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他超前的意识和毫无变更的坚持。

1978年,大卫·斯特恩离开了曼哈顿律师事务所,加入了自己为之服务多年的NBA联盟,出任法律顾问。在任职期间,他出色地参与了“自由球员条款”和“对吸毒球员处罚条款”的制订,鉴于他出色的表现,时任联盟总裁的拉里·奥布莱恩在1980年任命他为联盟副总裁。表面上来看,斯特恩升职了,但实际上,他接手的却是一个烂摊子。当时的NBA充斥着种种负面新闻,在《洛杉矶时报》的一篇报道中,声称联盟中有40%-75%的球员都在使用可卡因。而在1980年买下克里夫兰骑士队的泰德·施特平则成为了NBA内部的负能量代表。他不但在1981-82赛季单赛季更换了四名主教练和23位球员,还在各种交易中送出了骑士队手中从1982年到1986年的全部首轮选秀权,让骑士队成为了毫无希望的鱼腩球队。由于施特平的糟糕运作,NBA在1983年强制他将球队出售,同时还制订了“施特平条款”,规定NBA球队不能在交易中让自己失去连续两年的首轮选秀权,以保留球队的竞争力。

这些麻烦都对NBA的形象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可在斯特恩眼中,最麻烦的事情却是一件当时人们丝毫没放在眼中的小事——建立联盟的视频系统和电视转播的规范化。敏感的斯特恩意识到,和来到现场观看比赛的球迷们比起来,电视转播将成为NBA更大的“蓝海”。斯特恩明白,对于那些喜爱怀旧的球迷而言,过去比赛的视频录像和伟大球星的辉煌表演才是最能抓住他们眼球的。视频给人的感官震撼永远是最大的,而这也恰恰正是那时的NBA最缺失的。1981年的NBA总决赛,凯尔特人和火箭队的六场对决没有一场是现场直播,球迷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是写着“延时播出”的比赛录像,这对于早知道结果的人们来说,缺少了最重要的临场感和悬念。

1982年,斯特恩决心对现状做出改变,虽然他和联盟的工作人员并没有任何制作视频系统的经验,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组织了一批对篮球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创建了NBA在日后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一个部门——娱乐事业部。这个部门专门负责策划制作联盟的形象宣传片和各种纪录片,他们从以往的伟大球星的故事中发掘出亮点,这也是为什么像比尔·拉塞尔、威尔特·张伯伦和杰里·韦斯特这些老一辈球星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圭臬的原因。

迈克尔·乔丹在观看电视里播放的NBA比赛集锦。

拉里·伯德是斯特恩商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球员之一。 

在获得自己的第一座总冠军奖杯后,邓肯也兴奋地拿起摄像机,记录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而当时,拉里·伯德和“魔术师”约翰逊已经在联盟掀起了一股黑白风暴,晚他们几年的迈克尔·乔丹更成为了纪录片的主角,虽然NBA在电视转播方面依然落后于其他联盟,但从1983年开始,人们已经能够在电视上看到NBA比赛的现场直播了,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这种感觉对于我们现在年轻的读者可能难以理解,毕竟,你们是看着电视直播成长的一代。可我至今还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电视台播放的那些意甲集锦造就了多少意甲球迷,而在90年初期,中国的篮球迷终于开始见识到世界上最厉害的篮球比赛是什么样子的,中央电视台直播的NBA总决赛更是让人们开始认识乔丹和皮蓬,以及悲情的马龙和斯托克顿。

80年代的美国人和我们在90年代的感受一样,曾在NBA娱乐事业部任职的艾德·迪塞尔就说:“现在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NBA电视节目,其实都是在上世纪8、90年代诞生的。”

在那个时代,很多球迷都会用家里的录像机录下NBA官方制作的电视节目,现在,我们在许多视频网站上还能找到当年的影像,这要拜网络时代的便利所赐,更大的功劳则要感谢当年斯特恩的正确决策。

在上任之初,斯特恩就曾经向拉里·奥布莱恩提交了一份报告,要求他为联盟所有球队配备一台摄像机,让球队用它录下每一场比赛,再将录像带寄给联盟官方存档。奥布莱恩采纳了他的意见,斯特恩又找专人对NBA过去的录像带进行了整理分类,建立了完备的数据库,他想用视频将联盟带出有负面消息带来的逆境,以扩大NBA的影响力。

这种想法是事出有因的,当时NFL和MLB都有自己制作的专属节目,每周都会在电视台播放,而他们的配音员约翰·法森达和梅尔·阿伦都已经成为了体育节目解说界的“大神”。为了和他们对抗,斯特恩聘请了保罗·吉尔伯特、唐·斯佩林和迪塞尔等人来担任NBA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在加入NBA之前,吉尔伯特和斯佩林都是电视台的主持人,而迪塞尔是洛杉矶湖人队的现场解说员。以这些解说员为核心的NBA娱乐事业部很快建立了起来,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向外界推广NBA比赛,让篮球比赛的视频更加深入人心,成为NBA的标签。

姚明的登陆使NBA在中国的影响力达到了巅峰。

要做出成绩,就要对现状做出更改。

首先提出问题的是迪塞尔。在湖人队担任解说员时,他就对球队中场节目的编排很不满意。他认为球迷们并不想看那些记者们在现场夸夸其谈,他们想知道的,其实是球星们的个人故事。迪塞尔向斯特恩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NBA的新节目应该强调娱乐性,挖掘球星成功背后的故事,用镜头展现球星的风采。对于这些“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斯特恩相当重视,同时也给予了他们很大的自主权,但他也为自己保留了最后的决定权——用现在的方式来说,斯特恩扮演的是一个“总制片人”的角色,他会制定一个方向,再交由手下的“导演们”去自由发挥,最后再由他本人亲自进行审查,决定片子是否适合播出。斯特恩的这种管理方式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在他的把控下,工作人员们能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意和灵感,同时还能紧扣主题,为观众呈现精彩的节目。

而为各支球队配备的录像机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一开始,球队都会用它来记录比赛,偶尔出现的球员特写已经是珍贵的素材了。而吉尔伯特认为这些远远不够,他需要更多素材来展现NBA比赛的全景——比如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球迷特写镜头和球员在比赛中随机出现的各种反应。

这些镜头如今已经成为了NBA摄像师们最善于捕捉的细节,也是让我们在激烈的比赛中能够更好地体会球员心态变化的最佳切入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NBA的纪录片主题更加丰富。

在现代化科技的帮助下,NBA能够更全面地展示球员的个人魅力。

在娱乐事业部的工作蒸蒸日上之时,保罗·吉尔伯特提出了一个更有影响力的意见,那就是用充满激情的音乐来烘托现场的气氛。在进入NBA之前,吉尔伯特曾经担任过亚特兰大老鹰队的电视台解说,他对NBA比赛的中场表演和现场音乐颇有微词。他认为,在观众们看到“J博士”的滑翔扣篮时,如果能听到节奏感十足的音乐,就会更加兴奋,而与之匹配的,绝不应该是那些懒洋洋的乡村音乐和奇形怪状的吉祥物跑来跑去。

而斯特恩也提出了用口号来加强NBA影响力的方案。在每场比赛暂停时,球场大屏幕上播放完商业广告后,总会以波特兰解说员比尔·斯克里的声音:“这是属于美国的运动!这是不可思议的运动!”(America's Game!It's Fantastic!)这个口号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沿用到1992年,斯特恩想用它传达给美国民众一个信息——平时你可以关注其他运动,但篮球才是美国的第一运动!1992年,NBA用著名的“I Love This Game”取代了这个口号。

随着“不可思议”的口号,NBA还制作了一系列宣传片,在这些宣传片中,摆放在球场不同位置的摄像机从不同角度呈现了球员们的风采。也是从这时开始,NBA开始在篮板后方和球架下面安装摄像机,这些摄像机忠实地记录了球星们的精彩表演,并被剪辑到那些流传至今的经典时刻中。我们可以通过慢镜头的播放欣赏那些令人血脉贲张的细节。

吉尔伯特对此颇为自豪,他说:“你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些篮球飞人们在球场上的表演,这些镜头是NBA的精华浓缩。我们会把最好的球员的精彩表现和球迷们的反应结合在一起,再配上最有激情的音乐。让观众们能在一分钟之内欣赏到最华丽的NBA比赛。”

在当年的那些纪录片中,有许多至今仍令人铭记的经典画面,比如汤姆·钱伯斯在马克·杰克逊头上的那记毁灭扣篮,以及迈克尔·乔丹的各种飞翔。虽然当时并没有YouTube,也没有那么多即时的评论,但越来越多的球迷证明,斯特恩的战略成功了。联盟推出的宣传片不但受到球迷的喜爱,NBA球队也对此非常推崇,因为这些宣传片让他们的球星个人价值大大增加,而推出这些片子的NBA娱乐事业部也为自己的成绩感到自豪。

慢慢地,NBA的球星们也开始意识到这些宣传片的重要性,他们会主动配合联盟的拍摄,也会在比赛中送出更多更具观赏性的扣篮,让自己在镜头中看起来更酷。吉尔伯特的工作变得很轻松,他只要带着摄影师找到那些球星,就会得到友善的配合。球星们会按照联盟的要求说出口号,为观众们送上最灿烂的笑容。

他遭到的唯一一次拒绝,是来自于最有名的球迷——杰克·尼克尔森,当吉尔伯特想让他在宣传片中露个脸时,尼克尔森强硬地拒绝了他:“我不想上电视。”

“可是,这个片子没有你就不完整啊!”

“那是你的事!”

1981年,凯尔特人在六场比赛中击败火箭,获得总冠军。当时NBA制作了一部纪录片,无论以任何人的标准来看,这部纪录片都是一场灾难,它不但没能详细地记录下凯尔特人的夺冠历程,就连配乐都没有任何亮点可寻。可到了1983年,费城76人队夺冠时,NBA的纪录片制作水平已经突飞猛进了。由全新的娱乐事业部制作的总冠军纪录片,从细节到配乐都完美地展现了一支总冠军球队经历的艰辛,凸显了他们的伟大。这部影片在电视中播放时,很多人用录像机把它录了下来,而且一再翻录,甚至被出售给那些没来得及录制的球迷。

慢慢地,NBA纪录片的拍摄开始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导演们会提前写好脚本和分镜,专门在比赛中寻找自己需要的镜头,甚至有电视评论家们开始分析评论这些纪录片——在当时,这可是那些伟大电影导演才能享受的待遇。

在1985年,湖人队击败凯尔特人夺冠后,NBA推出了一部名为《重返荣耀》的纪录片,在这部片子里,充满了煽情的解说——“在波士顿广场花园的天棚上,挂着比尔·拉塞尔、鲍勃·库西和约翰·哈夫利切克捍卫的总冠军旗帜,这就像一个魔咒,告诉湖人队没有人能在这里夺走总冠军。但最终,贾巴尔和‘魔术师’打破了这个魔咒,把总冠军奖杯带回了洛杉矶。“

这样的解说词在NBA的宣传片中并不少见,但在当年,似乎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配得上那个总冠军的背景。当时是湖人队第一次在总决赛中击败凯尔特人,也是绿衫军第一次在家门口看着对手把总冠军奖杯捧走。

所以,那部纪录片被命名为《重返荣耀》。

在现在美国的中年球迷中,有许多人就是被这部纪录片吸引,成为湖人球迷的。当年的他们,还是小孩子,那些身穿紫金球衣的伟大身影,是他们难以磨灭的记忆。

当然,除了“魔术师”和“大鸟”,在NBA的经典纪录片中,还有另外一个身影,他身穿23号球衣,制造了一场无人能及的神话。

在NBA的精华剪辑中,迈克尔·乔丹随着录像带走向了世界各地,成为了全世界打篮球孩子的永恒偶像。1984年进入联盟的乔丹,在他还没夺得总冠军时就进入了NBA制片人的视线。1989年,斯佩林拍摄了一部关于乔丹的纪录片《伴我高飞》,这部纪录片不但一举树立了乔丹“飞人”的形象,还成为了销量最高的体育录影带。

随着《伴我高飞》的成功,NBA又陆续推出了几部关于乔丹的纪录片。这些片子不光展现了乔丹在球场上无法阻挡的强大实力,还忠实地记录了乔丹在球场外的生活和训练,以及他对篮球的感悟。这些纪录片让乔丹成为了NBA的海外代言人,科比·布莱恩特就曾经对大卫·斯特恩说,自己在意大利的时候,就是通过观看NBA的纪录片来磨练篮球技术的。

而当时的乔丹就已经具备了巨星风采,他只给拍摄团队三天时间,所以斯佩林和他的团队必须制定一个完美计划,才能拍到所有他们想要的素材。

与此同时,斯特恩和他的同事们也不忘推出其他题材的纪录片。那个年代的球星几乎都有自己专属的纪录片:“魔术师”约翰逊、“大鸟”伯德、查尔斯·巴克利的个人特写;关于蒂姆·哈达威和阿伦佐·莫宁的专题策划“新星崛起”;甚至还有开体育视频先河的“搞笑篮球”,专门记录球场上的尴尬瞬间。

而联盟更是在球星纪录片取得成功后,推出了一系列专题性节目。名震一时的《超级巨星》把球员们的精彩表演和流行音乐结合在一起,成了“篮球MV”。而当观众们一边看着多米尼克·威尔金斯的战斧扣篮和各种风格的音乐结合时,心底涌现的感受是前所未有的。

在1990年,尝到甜头的NBA开始制作新形态的篮球节目《NBA内幕》。这个节目时长30分钟,每周一期,节目将篮球比赛、音乐和流行文化融合为一体,为今后的体育节目创下了一个优秀的模板。

在这些努力尝试下,NBA的电视收视率越来越高,1981年,火箭队和凯尔特人队的录播总决赛收视率为6.7,六年之后,凯尔特人队和湖人队的总决赛收视率提高到了15.9。随着1992年“梦之队”在巴塞罗那夺得了奥运金牌,NBA的球星们超过了披头士,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公众人物。而NBA,也正是从这时候走向了世界,成为了全世界篮球迷和非篮球迷关注的焦点。

从低谷到辉煌,这是一段奇妙的旅程,或许用NBA过去的口号最能诠释这一切:Where Amazing Happens!

在如今社交媒体盛行的情况下,许多NBA球员拿起了摄像机,自编自导自演,拍摄了许多在网络上风靡一时的短片。图为伊戈达拉在2015-16赛季拍摄的“恶搞埃泽利”。

猜你喜欢
斯特恩总冠军乔丹
鞋子里的盐
A斯特恩、B斯特恩、C斯特恩
斯特恩是个工作狂
DS E-TENSE FE 19赛车
歧视之罪
鞋子里的盐
谦和独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