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体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再思考①

2016-11-28 12:06盛洪涛李洋赤峰学院体育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5期
关键词:新常态思考体育

盛洪涛 李洋(赤峰学院体育学院 内蒙古赤峰 024000)



新常态下体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再思考①

盛洪涛 李洋
(赤峰学院体育学院 内蒙古赤峰 024000)

摘 要:新常态下,对课程的解读要突破以往固化的主观性思想。从新的视角去反思原有的思想因素,以期获得课程教育教学本身的提升与超越。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体育课程教学的本质性解读出发,对新常态下体育课程进行再审视,提出体育课程教育教学在关注“自由”教学的同时,需要对体育课程中“身体管理”这一理念予以深化,从而修正体育课程对学生体质与心理影响无奈的困境。

关键词:新常态 体育 课程 教育 教学 思考

体育课程一直是国内教育教学关注的重要焦点,近年来,也出现了一系列体制和制度上的微调。从“快乐体育”到“阳光体育”等一系列倡导自由、人性本质上体育教学理念的递进,中国体育课程革新可以说呈现出螺旋式的递进发展。然而,在呼吁“自由”体育教学的同时,体育教学中“身体管理”这一问题出现了一系列弱化,导致使体育教学路径上的偏移。故此,该文从唤醒体育教学“身体管理”的视角出发,对当下体育课程进行深度思考。

1 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的本质

体育课程教育教学自学科成立之初,学者们对本质性的探究一直是争论不休的。在大多数体育专家与学者们对体育课程进行一系列论证与梳理后,提出体育课程“本质单一论”和 “本质多元论”。从概念认知的角度上来说,本质单一论和本质多元论则是形式上划分,而在事物认知的规律上来看,事物本质必然是单一的,而无所谓本质多元论这一说法。在事物本质这一论证中,无需加以多元化视角的分析和解读。而体育课程本质的透析,则要回到事物本身的特征来讲,本质的对比是通过事物本身和与其他事物属性的通用性进行横向对比而形成的。从与其他事物横向对比形成来看,体育课程的 “身体管理”性是任何其他学科或事物本身所不具备的,因此,要对体育课程的本质解读的话,要回到在体育教育教学“身体意识”之中,来关注体育课程的本质。当然,与其他课程相比较,体育教育教学课程对学生身心的影响是显著,这也是其他任何一个学科无法比拟的。

2 新常态下体育课程身体管理视角下的再思考

2.1 福柯“身体管理”理论梳理

对于成长于社会群体中的青少年个体而言,其个性的形成、身心的发展源于内在因素与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一主体原因业已为大多数专家与学者所接受。然而,有一点在传统文化延续于当下情境上有所淡化,那就是内在因素并非是大多数学者所关注的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遗传因素起关键性作用。而在更大程度上取于另外一个因素“身体”元素。身体对于生物体来说,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而在现实语境下,身体又被划分为三个层面,从现代视角来看,人们所关注的遗传因素,仅仅是身体三个层面的内容之一而已,即生理性身体。而在另外两个层面上,则包括社会的身体、心理上的身体。从体育课程教育的视角上来看,体育课程教学不仅对其生理性身体有所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对其心理的身体与社会的身体都有着一系列不同的影响。然而,以法国思想家福柯话语来讲,身体不是个体自身的,更加属于社会的,属于群体的,甚至个体的身体无法自我掌控,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取决于身体在群体与社会中所处于的位置和具体状态,也就是福柯所谓的 “权力话语”下身体,个体也只是群体功能性的一个延展或补充,因此,貌似自由的身体,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制于集体文化的管理与应用。

2.2 学生身体管理的伦理基础

中国身体教育传承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新常态的当下,文化传统的继承人们在潜意识中更加关注文化层面上的教化。而事实上,中国传统更深一层的文化教化是源于对身体的教化,从“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一视角入手,实现对个体身体上的管理,以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坐、卧为管理的每个时空。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是“规矩”二字,在现实生活中,日常生活中,还能感受到家长与社会群体对个体身体上管理,“食不言,寝不语”,大多数个体也沿着这一身体管理的理念,进行身体管理上的自适应与自我管理。大多数个体从日常生活的“规矩”形成到自我管理意识的内化。显然,纵然在中国古代并未提出西方所谓 “人文体育”的这一概念,但事实上中国古代运动一直承接或者着沿续着身体管理这一重要概念。

3 新常态的下体育课程改革应重新审视“身体管理”这一概念

3.1 “师资与管理人员”身体管理之思讨

对于一项课程改革,其重点在于教学理念、师资与授课对象三者之间的协调。而并非单一从学生的视角进行入手,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对于课程本身而言,其拉动性因素在教学理念与师资,而学生则是需要具体考量的操作性因素。从认知规律上来看,师资则是教育教学参与的主导性因素,对于体育课程本身而言,教育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师资所表现的不仅仅是教学管理本身,更大程度上是体现于教师个体自我的身体管理与示范,更能够影响教育教学的发展。由于其师资个体形象与举动、言行在一定的时空内,都归属于课程实施对象同一区域内或时空中。其师资与管理人员便成了学生或者学习者的第一首要关注的重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个体产生一系列影响。故此,师资与教学管理人员应当对个体自身的行为有所关注,在日常行为中与课堂进行时,对个体自身行为都当从社会伦理、教学规律等多方面入手进行自我约束、自律,达到“慎独”的做法,方能有效地进行现实教学,在教学过程进行较好地教学。

3.2 学生“身体之管理”之思讨

当下体育教学更关注学生是否自由、开放,甚至是体能体质方面上的侧重。然而,从体育教学本身而言,体育教育教学并非是只是自由理念和体能体质本能上达标,而在更大层面上是对学生本能上提升的前提下,对其社会身体训练与关注。社会性的身体培养则是身体本能性的更大程度上的关照,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其目标与作用实施的更加深入的主导思想。如果体育教学单一地关注于体能或自由本身,而淡化其社会性别、社会能力的培养,则可以说是体育课程管理上的严重缺失。显然,体育课程本身是多元导向的,但归其作用元素的话,学生必然是体育教育教学的主体,失去学生的体育课程则是无效的课程教学。但是,对体育教育教学来说,必然也必须落实在学生的身体管理上,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具体项目运行规律、运动规则甚至通过身体对抗的形式来实现体育课程对学生身体的管理。以体操教学为例,对学生队列的管理则是实施体育教学的第一步,通过队列重复式、反复式教学使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和身体边界意识,从而强化学生身体的管理。

3.3 “师生身体管理”之关联相辅之思讨

课程主体与主导论一直是课程教育论中的主体论调,这也是课程实现过程中应该认知的必然规律。对于课程本身来说,课程的效果是受制于或者说与主体和主导关系的处理有着直接关系。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身体管理应该从师资身体个体的本身出发,而后落实到学生身体管理的过程中。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从教学人员对身体管理的关注,实现学生个体对自身身体的不断管理,进而,实现体育课程开展过程中身体管理性认知。在众多体育教学活动中,应该理清体育教学本质与社会对个体的社会期待,来进行体育教学课程的实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体育教育教师的身体出发,体育教学人员为主导,通过具体项目的体育教学,来实现体育课程到对身体管理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董翠香,胡晓波,茹秀英.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355-357.

[2]贺慧.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发展与变化的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4.

作者简介:①盛洪涛(1980,7—),男,内蒙古赤峰人,本科,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或体操教学。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5.009

中图分类号:G80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2(b)-0009-02

猜你喜欢
新常态思考体育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我们的“体育梦”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