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慎终

2016-11-28 16:34振东
共产党员(辽宁) 2016年12期
关键词:权势唐玄宗财富

◎文/振东



谈慎终

◎文/振东

在古人看来,信道不笃,中途变节,少有不失败的。《诗经·大雅·荡》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老子在《道德经》中亦云:“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要在事情没有取得最后成功之前,始终像开始时那样谨慎,那样认真,那样一丝不苟。

我国历史上为官治政只能善始却不能善终的实例甚多,比较典型的是唐玄宗。唐玄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躬行节俭。为矫正朝野奢靡之风,曾下诏将皇家所藏的珠玉锦绣焚于殿前,诏令天下此后一概不许采珠玉、织锦绣,违者严惩。他起用德高望重的宋璟为相,推行清明政治,成就了开元盛世。遗憾的是,宋璟死后,唐玄宗以为功成治定,遂变其所守,奢侈无度,将国家大事交由李林甫、杨国忠等佞臣全权办理,致使国政大坏、天下大乱。

毛泽东同志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一时一事上做一个好官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官,不做坏官。客观地说,在我们的领导干部队伍中,多数人能够做到慎终如始、善始善终,但也确有少数人没有做到这一点。有的在没有走上领导岗位之前,处处严格要求,事事谦虚谨慎,但走上领导岗位之后,就忘乎所以了,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就开始出毛病、犯错误了;有的在职务不是很高、权力不是很大的时候,能够克勤克俭、严于律己,但随着职务的提升、权力的增大,胆子也越来越大,什么违法乱纪的事都敢干,结果是好景不长,由人民公仆蜕变为人民罪人;有的在年轻的时候,处处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但到了临近退休的时候,就把持不住自己了,奉行起“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信条来,干起了违法犯罪的勾当,以致晚节不保、锒铛入狱。

一些为官者只能善始不能善终,说到底,是有一条规律在起作用,那就是古人早已阐明,现代人加以命名的“官周律”。

“官周律”是我国战国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魏公子牟最先提出来的。有一天,魏公子牟要出远门,穰侯为其送行。临分手时,穰侯问魏公子牟:“你要出远门了,得很长时间才能回来,有什么话要留给我吗?”魏公子牟对穰侯说了这样一段话:“君知夫官不与势期,而势自至乎?势不与富期,而富自至乎?富不与贵期,而贵自至乎?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乎?骄不与罪期,而罪自至乎?罪不与死期,而死自至乎?”意思是,“官”这个东西虽然和权势没有相约,但只要你有了官位,自然就有权有势了;权势这个东西虽然和财富没有相约,但只要你有权有势了,朝廷就会给你很多俸禄,有人就会给你送礼,自然就可以发家致富了;财富这东西虽然和尊贵没有相约,但只要你有权有势又发家致富了,自然就会有人捧你臭脚,长此以往,你就可以指鹿为马了,就可以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了;尊贵这个东西虽然与骄傲没有相约,但只要大家都对你顺情说好话,都吹捧你,那么你就会自觉不自觉地骄傲自满了,就会目空一切,就会为所欲为,我行我素了;骄傲这个东西虽然和犯罪没有相约,但你一旦骄傲起来,就会出毛病、犯错误的,长此以往,就会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犯罪虽然和死亡没有相约,但一旦你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潭而不能自拔,那么你离死亡就不远了。魏公子牟讲的这段话,被今人概括为“官周律”。古往今来,仕途中人有不少都没有跳出这样一个轨迹,那就是由官位到权势,由权势到财富,由财富到尊贵,由尊贵到骄傲,由骄傲到犯罪,由犯罪到死亡。毛泽东同志在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大发感慨,提起笔来写了两个字——“有理”。他认为,对这段话,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都应引以为戒。

古人云:“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60多年前,毛泽东在从西柏坡赶往北京的路上与周恩来等同志说,我们党是进京赶考,希望都能考个好成绩。60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面临着诸多“考题”。作为“关键少数”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保持“赶考”心态,常修为官之德,用慎始慎终的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栏编辑/高文生

猜你喜欢
权势唐玄宗财富
唐玄宗戒酒
骄傲与谦卑
《唐玄宗端午宴群臣赐诗探得『神』字》
动物的“恨”
如何应对第三轮财富洗牌?
新财富500富人榜
狐假虎威
异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