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英教学模式差异的思考
——观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2016-11-28 16:24谷月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人间 2016年15期
关键词:思考差异

谷月(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对中英教学模式差异的思考
——观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谷月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摘要: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呈现了中国教师与西方学生在教育方面的碰撞与磨合,本文将基于该纪录片,探讨中英教学模式差异,探析差异背后的根源,并深入思考如何正确对待各国不同教育模式。

关键词:中英教育模式;差异;思考

2015年3月,BBC在英国汉普郡公立学校博亨特中学开设一个“中国实验班”,为期4周,5名经全国海选的中国教师在此开展“中国式教学”,每天上课12小时,教授对象为该校50名英国9年级学生,并与英国老师教的同等学历班级共同参加数学、自然科学的考试,看那个班成绩更高。该项目全程跟拍,录制成3集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Chinese School》),在该纪录片里,灌输式教学与个性化教育、严厉鞭策与鼓励赞美、严格管理与宽松学习之间的矛盾被忠实地记录下来。

一、中英教学模式差异概述

纪录片呈现了中英教育方式差异,本文将从教学方式、教学秩序、教学设施、教学测评及教学结果等五个方面进行概述。

(一)教学方式:传授式与发散式

在教学方式上,中国教师惯用传授式教学,辅以发散式教学。纪录片中中国教师呈现给我们的是“尊者”形象,主导课堂,对学生严厉鞭策;教授系统知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基础;课堂气氛紧张、静默。反观英国,课应是以发散思维教学为主,传授式为辅,学生是主导者,老师充当引导者角色,诙谐幽默,对学生多鼓励赞美;教授内容不拘泥于课本,课程设置多样;课堂上可畅所欲言,气氛轻松活跃。

(二)教学秩序:严格统一与自由散漫

纪录片中,英国学生无拘无束,课堂陷入混乱,教师面临崩溃。在中国“无规矩不成方圆”,偏爱安静课堂;英国崇尚自由,偏爱活跃课堂。中国教师严格纪律,严格把时间观;需着统一服装,周一升旗,课间做广播操或眼保健操,课前需起立问好,课上不准交头接耳,不准乱说乱动不准吃东西,15岁学生罗伊斯在视频中说到“他们认为表现的像个机器人就认为是好的课堂”。在英国,50分钟一节课,学生下午三四点可离校;可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彰显个性;听课可趴着、倚着、吃东西,可借位与同学讨论问题、交流意见,故视频中乔希课上烧水泡茶,索菲不停地说话,引起老师的不满。此外,家庭作业是中国学生必修课,而对英国学生则用这部分时间参加实践活动,发展兴趣。

(三)教学设施:差强人意与配备齐全

在教学设施方面,中英两国在学校面积、教学设备、空间利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纪录片中呈现的英国学校建筑坚固、美观,楼梯宽敞、明亮;体育室、活动室必备,教学器材一应俱全。反观中国教学环境,教室占地小、讲求实用,设施不配套,利用率低。此外,在空间利用上,英国学校推崇“小班小学”,每班一二十人,不超过三十人,呈马蹄形排列,利课堂讨论、交流思想;而中国学生人数多,课桌椅呈一字型排列,每个班级至少三四十吾尔族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活动价、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翦伯赞等等少数民族历史上出现过的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和诗人的优秀思想和重大事迹来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的名族意识,教育精神。挖掘少数民族的“麦西莱普”“那达慕”等传统节日和各种社会活动中隐藏的团结、爱国、维护自然、维护和平的伟大精神来提高民族团结、保护和平、爱国主义精神。

结论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广泛,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时代精神,这是构建少数民族和谐社会中必须充分利用的宝贵人文资源,也就是民族院校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着很大作用的因素之一。只要大力保护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各民族智慧创造的源泉才会得到永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合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不仅提高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率,还使其顺应着社会发展得以传承下去。

注释:

①荆惠民、戴木才:《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大事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1页

②高治军:《教育文化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③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页

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⑤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55页

⑥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107页

参考文献:

[1]苏建永.思想政治修养与法律基础[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01)

[2]张世欣.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M].浙江大学版,2010(01)

[3]张立成.思想政治素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用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1)

[4]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赵志军,于光河.思想政治教育学管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商伯成.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实践[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7]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

[8]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大事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穆殿春,林钧昌.民族政策概论[M].民族出版社,2010

[10]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四)教学测评:重成绩与重技能

该纪录片的拍摄初衷是为验证中国教师在英国的教学成绩,从中我们看到中国教师主导的测评方式为闭卷考试,掌握知识的扎实程度是成绩好坏的决定因素,这是监督手段,却也易使学生陷入为学习而学习的误区。而英国则侧重技能培养,虽每年至少两次的全国统考,但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平时作业、平时成绩及上课表现,给学生评分等级,使学生丝毫不敢懈怠,以考试为跳板提升自身应用能力。

(五)教学结果:发展不均衡与全面发展

纪录片最后,4周的教学结果鲜明呈现,中国教师教授的“实验班”成绩普遍比对照班高出10分左右,是对中国教师教学水平的肯定,也印证了中国教师提高学生成绩不是问题。但纵观纪录片,高强度学习使实验班的英国学生没有精力参加实践或兴趣活动,长此以往,对成绩大有裨益却会影响全面发展。而英国基础教育把兴趣摆在第一位,重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形成,关注学生差异。学生成绩得到有效提高,独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心理困惑得以正确对待与疏导,学生在自由有序环境中健康全面发展,才是我们乐见的教学结果。

二、中英教育方式差异成因分析

(一)文化底蕴不同

文化是民族的烙印,中英两国文化底蕴不同,教育方式自然呈现差异。中国是文化古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守“礼”,故尊师重道;重纪律,故教学井然有序;权力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故推崇权威;讲究中庸,故做事“不逾矩”;诸如背诵记忆、书本至上等传统观念至今尚存。而英国社会崇尚贵族文化,尊重个人价值,追求个体独立与自由,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个性,提升品质,因此,英国学校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也就不难理解学生上课迟到、质疑老师观点等行为被理解与允许。

(二)教育体制不同

1988年,英国政府实施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改革”,即成立公立自治学校,政校分家,义务教育完全由政府埋单,学校拥有完全自主管理权利,可自主支配教育经费;成立学校管理委员会,对校长的办学行为和决策进行监控和指导;校长不承担学校重大事故的法律责任,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校长的压力和干扰,使校长能全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而中国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资体制,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掌控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中英两国不同教育体制造就了不同的教育模式,教学差异就清晰的呈现在记录片中。

(三)教育理念不同

教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进行的,理念不同,教育活动也不同。英国教育家约翰·纽曼(John H.Cardinal Newman)在他的著作《大学的理念》中指出:大学传授的不应该是实用的技术知识,而应是提供智能、理性和思考的练习,英国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本土化教育哲学体系,其教育哲学均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近年来中国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的教育哲学也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但实际上并未突破“精英教育”和“应试模式”桎梏,“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科举制度的影响依旧存在,只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忽略了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中国的学生更墨守成规,但成绩傲人;英国的学生

自由个性,却成绩平平。

三、如何对待中英教育差异

在纪录片中面对“实验班”考试成绩,校长斯托格祝贺中国老师的胜利,表示“英国学生真的要向中国学生多学点东西”,但并未完全赞同中国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加长教学时间,但是真的让孩子们在学校里待15、16个小时?我觉得这听上去不像是童年,像是坐牢了。”校长一席话让我们反思,中英教育模式存在如此差异,应该怎样去对待呢?

(一)尊重中英教学差异,切忌孰轻孰重之分

记录片中,中国教师赴英支教出现“水土不服”,英国学生亦无法适应中式教学。中英教育方式在课堂上的正面碰撞,到底孰优孰劣?不同的文化底蕴、教育体制及教育理念孕育了中英两国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中国的授课方式传统、内容单一,却能使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坚实基础;英国教师诙谐幽默,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却没有使学生形成坚韧的品格及永不服输的精神;中国推崇秩序与权威,强调纪律,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英国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张扬自我,却也缺少了一份沉稳。在中国的教育模式之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英国也培养了像莎士比亚、亚当·斯密等优秀的人才,不能说哪国的教育是不成功的。只有适合的土壤才能培育出娇艳的花朵,如果脱离文化底蕴、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来谈教育的孰轻孰重,则毫无裨益,最终只能两败俱伤。

(二)探索中英教学共性,实现教育优势互补

中英两国教育体制不同,教育模式不可能完全相互替代。无论在教学方式、教学秩序、教学实施、教学测评、教学结果等方面存在多大差异,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育人,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如,中国应借鉴英国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英国也应学习中国教育的集体意识,不因个人事宜耽误集体的利益;中国应尊重英国对学生多元化的培养,英国也应尊重中国学生勤奋品质的培养。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深刻挖掘双方文化背景下教学模式的优点与长处,相互包容、吸收,兼收并蓄,实现优势互补,并不断进行创新、探索教育新模式,促进教育新发展。

总之,该纪录片一经播出便引起不同反响,对教育模式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我们必须客观的看待这部记录篇。首先,它呈现了中英教育方式的差异,呈鲜明对比;其次,这部纪录片以成绩高低收尾,中国略胜一筹,但只看成绩未免有失片面;再次,学生对教育方式的适应有一个过程,而该纪录片拍摄时间较短,仅4周,并不能完全代表教育的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承认中英教育方式的互补性,将中英文化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探索教育的新模式。在教育框架下,唯有尊重中英教学差异,取两国之长,补两国之短,相互借鉴,才能实现双赢局面,实现教育发展大计。

[1]周彬.中英课堂教学模式的跨文化比较[J].上海教育科研,2010 (10).

[2]常乐.中英教育文化差异略述[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3]左彩云.中英教学模式差异探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 (10).

[4]沈乐敏.中英教学的比较与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9)

[5]赴英国教师体验中英教育差异[EB/OL].东西方留学网.html / / www.ewedu net/f/t/10132/38304.html2007 -10 -29.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864X(2015)05 -0161 -02

作者简介:忙苏尔·艾买尔,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学号:107551400031。人以上,虽能节约空间却会影响到课堂的交流与讨论。

猜你喜欢
思考差异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材料作文“差异”导写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