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园流行语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关联探究

2016-11-28 11:37王丽莉
商情 2016年40期
关键词:流行语媒介心理

王丽莉

【摘要】现在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一样事物在各种媒体如网络、电视、广播、报纸就会很快的传播开来,当然也包括各种流行语,校园是学生的港湾,学生年轻愿意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校园流行语的载体为口语交流、网络交流、短信、校园文学等,校园流行语流行的原因主要是网络联系与交流、强势媒体、外来文化及人际交流中的从众心理。本文将对校园中流行语言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之关联加以阐述。

【关键词】媒介 流行语 大学生 心理

大学生向来是推行新思想、新文化的先锋,各种媒体的交互作用使这个人群的思想空前活跃,新思想必然表现在他们的言语活动中。校园流行语作为一种“学生特殊口语”,作为社会流行语的一个重要表征,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独特的社会文化心态。用语生动风趣,语气比较调侃,消遣作用大是大学生流行语的明显特点,相对于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来说,这些流行语的频繁使用事实上是一种对紧张压抑情绪和竞争压力的调节与缓解。也就是说,调侃是大学生调适心理状态、适应紧张枯燥生活的一种尝试。

大学校园流行语是流行语的一种,特指在大学校园中广泛盛行和使用的语句。它涉及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时代性强,传播面广,使用频率高。本课题组对本校大学生流行语做了全面而细致的调查,和其他高等院校相比,既有共性,也有独特之处。这些流行语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要体现为以下心理特点:

学业、经济、就业等重重压力之下的消极心理。目前,在大学生中流传广泛、甚至已经成为口头禅的表达消极情绪的词语有“郁闷”“恶心…‘没感觉”“无所谓”“崩溃”“想跳楼”等。与以前相比,当代大学生失去了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多层保护,更多地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承受的压力很大。研究生考试、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各种资格考试使大学生疲于奔命,学每年数量不菲的学费、生活费让大部分学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愈演愈烈的就业大战让大学生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诸多消极情绪的产生就不足为奇了。于是“郁闷”一词在大学校园里广为流行。

有关媒体进行过一项高校流行语调查,“郁闷”以55.4%的投票率高居榜首。课题组在对本校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声称“郁闷”。追问其原因,学生就业压力大,加之以农村学生为主,他们经济压力相对更大。因此,学生的郁闷程度更高。在当前体制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仍然缺乏话语权,对于各种不公平和不合理现象,只能表示愤怒和无奈。他们充沛的精力和才能无处发挥,有时会表现出迷茫、麻木、空虚、苦闷等心态。为了化解心中的块垒,他们就找来一些看起来很解气的词语宣泄一番。而大学生动辄就说“崩溃”等,虽然不可能付诸行动,但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弱化的趋势。“没感觉”“没心思”“无所谓”等张口就来的词语,则很清晰地反映出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

学习主动性增强与游戏应付的双重心理。在反映大学生学习态度方面的流行语中,排在前几位的是“挂科”“中招儿”“报班”“超生”等。“挂科”和“中招儿”意为考试不及格,两词含义相同,出发点却不同。“挂科”着眼于某门功课没通过,需要补考,这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中招儿”显然把老师和学生对立起来。“过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过级”特指英语四、六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广义的“过级”泛指各级各类证书考试。“报班”也是目前大学生打招呼的一种方式,为考研、考各种证书而要参加考前辅导班,于是参加辅导班学习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这些流行语表现出学生学习欲望增强和游戏应付的双重心理,排名不分伯仲,反映出大学生极为矛盾的学习心态。一方面,大学生已开始按照社会的要求去塑造自己,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目标比较明确,成才意识趋浓。当代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是择业与就业,为此,专业对口与否已不再重要,关键是所学知识要实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知识的快速老化和新的领域不断出现,现行学校教学改革滞后,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出现了大学生课上应付学习,课外主动地选择性学习的情况。另一方面,各种社会诱惑和客观存在的各种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尤其在就业方面的不公平现象极大地刺激着校园中的莘莘学子,使“学得好不如有个好老子”“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学得好不如运气好”的论调盛行,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了适应知识不断更新的需要,大学生不得不学习多种内容,而学习好又不能保证出路好。在这样的压力下,大学生便有了玩世不恭、游戏学习的心理。

在使用频率上,反映国内社会热点和政治制度方面的流行语在地方性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中,使用频率更高。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性高等院校环境相对更闭塞一些,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对未来的期望值更低,更切实际。如地方性高等院校以当地农村生源为主,大学生对“三农问题”都会给予高度关注。再如,“分配不公”之所以成为流行语,与大学生的自身背景有很大关系。就业困境、家庭背景和收入差距,都使这些农村子弟对“分配不公”问题极为敏感。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校园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的某些思想状况。认真了解和分析校园流行语,可以使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多侧面地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便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当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一个高度开放和信息高度通达的社会,虽然各种压力空前加大,但他们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关注世界局势的热情依然不变,社会化的特征越来越突出。

参考文献:

[1]沈娉.网络词语语义别解类型初探[J].修辞学习,2004,(2).

[2]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流行语媒介心理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这些年我们听过的流行语
排行榜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那些“刷屏”的2016流行语,你会用古文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