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共关系视角谈西部地区如何融入“一带一路”
——以西安、兰州为例

2016-11-29 04:02刘漪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400715
人间 2016年16期

刘漪(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 400715)



从公共关系视角谈西部地区如何融入“一带一路”
——以西安、兰州为例

刘漪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中国从参与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态势转变分水岭,它将对全球经济格局带来重大的影响。西部地区如何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把握机遇,规避其中风险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从公共关系视角出发,以西安、兰州为例探讨助其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公关策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公关关系;CIS

一、“一带一路”的概况

从“一带一路”提出的背景看,主要有两方面:

历史渊源。“一带一路”是在“古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提出的。古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贸易交流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以西汉都城长安(今西安)为起点,跨陇山山脉,穿河西走廊,玉门关和阳关,沿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终达非洲和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则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非洲、最后到欧洲。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

现实需求。2014年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经济格局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对中国而言,30多年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维系,国家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融入世界的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引进外资和出口商品的范畴,为此我们需要新的对外开放的领域与方向。之前的对外开放、合作的伙伴进一步挖掘的潜力有限,而经济增长最具潜力的地区,往往是目前还欠发达的地区。亚欧大陆的中间地带就是其中之一。这一地区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经济表现却一直不稳定。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匮乏,使得这一地区难以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

从概念提出的历程来看:“一带一路”的构想首先开始于2013 年9月、10月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尼访问期间,这一构想的初提便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次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提出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一带一路”建设规划作了顶层设计。2015年2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京举行。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等,自此,“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新时期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里程碑”。

从概念的内涵、具体操作来看,习主席提出了五点建议:第一,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率先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第二,以经济走廊为依托,建立亚洲互联互通的基本框架。第三,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的早期收获,优先部署中国同邻国的铁路、公路项目。第四,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打破亚洲互联互通的瓶颈。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第五,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夯实亚洲互联互通的社会根基。未来5年,中国会为周边国家提供2万个互联互通领域培训名额。“一带一路”不是另起炉灶,而是通过“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开创系统化、网络化、人性化的互联互通新格局。

二、西安、兰州城市发展现状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市,西北地区第一大城市,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西北),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西安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城,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100年多的建都史,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丝绸之路的起点。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通往西北和西南的门户城市与重要交通枢纽。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西安市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大格局,紧紧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这个目标定位,积极践行“五通”举措,抢抓机遇,取得了显著成效。构建 了合作交流平台,建成了“立体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沿线贸易更加畅通,现代金融体系得以完善,人文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兰州,简称兰,别称金城,是甘肃省省会,是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兰州是中国重要铁路枢纽之一,有包兰铁路、兰新铁路、兰青铁路、陇海铁路交汇于此。兰州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地处黄河上游,年平均降水量360mm,年平均气温10.3℃。2012年8月28日,国务院批复设立西北地区第一个、中国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把建设兰州新区作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并于2020年把兰州发展为西北地区现代化大都市。

三、善用公关手段把握机遇

“一带一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具体要求给沿线城市带来了不少的机遇。落脚到西安与兰州这两个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处于关键点的西部城市,他们面临的机遇很多,发展的潜力也更大。

西安的旅游品牌提升

西安的历史人文积淀丰富、自然资源也得天独厚。其中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城墙、钟楼、鼓楼、华清池、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大唐芙蓉园、华山风景区、骊山风景区、都受到游客的青睐。但从公关关系的角度来看,这些零散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与形象包装,从而导致了各自分散、混乱、经济效益实现不高的情况。

“一带一路”的推进,必将带来大量的游客,如何利用公关手段提升西安旅游品牌,这一要求十分迫切。

旅游目的地是一个整体品牌,它的品牌构成不是某一个或几个景点,而是整体的景区形象,甚至是整个城市,整个地域的形象。所以旅游品牌更强调木桶效应,更强调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品牌。公共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有组织的经营管理行为,因此,应用公关手段提升西安旅游品牌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树立品牌形象,二是提升品牌美誉度,三是具体传播沟通。从树立品牌形象这一点考量,西安应该重点关注人文旅游胜地这一形象的塑造,围绕这一主题设计城市标志、旅游宣传语,在CIS理论的指导下,配备好MI理念识别、BI行动识别、VI视觉识别系统。其次是提升品牌美誉度,这是体现公关大智慧和大策略的内容。提升旅游品牌美誉度的工作就是立足于本,深入挖掘内涵,制定适合的发展战略和有创意的营销策划,精耕细作,不断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最后是具体传播沟通。这是公关执行层的内容,只有在上述两个方面做好的前提下,才进行有策略的选择媒体对公众进行传播。公关传播沟通讲究的是以小搏大,引发注意和共鸣。具体公关传播有三种手段,一是硬广,包括电视或平面媒体的直接广告、互联网广告、户外广告,宣传介绍资讯信息等。一类是公关软宣,包括事件营销、网络互动营销、新闻软文等。三是落地的公关活动,比如景区推介会、新闻发布会、节庆活动、促销活动等。从这些措施出发,既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又能提升西安城市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从而使其更好的融入“一带一路”发展。

(二)兰州宣传手段的优选。

兰州处在西部大开发重点地区甘肃省,除了借鉴西安旅游业发展的经验外,也拥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资源。兰州是中国西北的门户、咽喉地位,历史上一直是易守难攻的兵家必争之地。从清朝开始兰州的军事战略价值就越来越被看重。所有通往新疆、青海的要道、铁路线路都要在兰州集中,最近的军队改革,七大军区合并为五大战区,其中西部战区由成都军区、兰州军区合并而成(剔除云、贵两省),司令部依然驻兰州,就可见兰州经略西北的核心地位。从居住人口来看,甘肃自古就是少数民族杂居地区,民族间的文化交融、风俗习性都颇具特色。兰州户籍人口322万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6%,其中回、满、藏、蒙、土家等族最多。从工业发展上看,兰州的经济支柱是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和新能源产业等重工业。

基于上面的分析, 兰州有军事要镇的背景、有血性阳刚的男儿、有民族融合的悠久历史,那么对兰州的定位应该与这三个特性相符合,即“低调沉稳,攸关国运”。目前兰州的知名度不大,美誉度也偏低。虽在2011年就已经设计推出了自己的城市CI系统,但是由于宣传推广的后劲不足所以未能起到较大的效果。未来公关的重点还是应该继续“走出去”战略,运用各种渠道加大兰州的知名度。

兰州宣传的尝试大概有以下几种:1、跨城市间的宣传推广:从2014年5月开始,兰州新区、兰州城市形象和兰州文化旅游宣传推广工程“重磅登陆”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等四座城市,特别选在人口流动大的车站区域投放巨型广告。2、积极申办各类影响力深远的活动:如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和金鸡百花电影节,以多媒体、多视角的方式向人们呈现开放、精彩、激情的兰州。3.在电视媒体上投放广告、专题片宣传:2014年7月起兰州新区、兰州城市形象广告将登陆央视《天气预报》景观广告;2016年2月,一部讲述兰州城市发展史的纪录片《金城兰州》在凤凰视频、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以及兰州电视台播出,借着“一带一路”发展的东风让更多人了解兰州。

四、结语

习主席说过:“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一带一路”为相关国家民众加强交流、增进理解搭起了新的桥梁,为不同文化和文明加强交流互鉴织就了新的纽带。但是要走好这一条路,我们还有不少的关要闯、障碍要克服。而公共关系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促进理解、增进认同方面不断实践和总结。所以从公关关系视角来看西部地区如何融入“一带一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值得后来人继续总结和提出新建议。

参考文献:

[1]张蕴岭,”一带一路”要应对三大挑战,[J],中国经济周刊,2015.5.5

[2]李月好,杨震,”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3

[3]何茂春,张冀兵,”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障碍与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5.0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15-02

作者简介:刘漪(1991-),女,汉族,四川宜宾人,现为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关系与CIS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