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载的“横渠四句”

2016-11-29 04:02李雪丽中南大学湖南长沙410083
人间 2016年16期
关键词:张载儒家

李雪丽(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3)



浅析张载的“横渠四句”

李雪丽
(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410083)

摘要:本文通过对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经典语句的分析,简单的介绍了张载“太虚即气”、“心统性情”的“心”“气”二元论的宇宙本体论以及“民胞物与”的社会道德思想。并且高度的评价了张载思想对儒家哲学的拯救,以及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创新。

关键词:张载;横渠四句;儒家

中国哲学自古尤其看重人的德性,讲求天道下贯,人道上承,从而做到合知行,一天人。张载也不例外,他建立了“太虚即气”、“心统性情”的二元宇宙本体论。然后再强调穷神知化,变化气质,获得德性之知。以圣人之心关怀生民,达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大同之境。

一、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

不管哪个哲学派别或者思想,首要解决的就是世界万物如何产生的本体论问题。张载的哲学,是以气本体论的宇宙观为起点的。他首先以“气”为宇宙本源,提出“太虚即气”的观点,论证物质不灭。他认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万物本体是气,一切现象由气的生成,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这个气,聚为有形就是万物,散为无形便是太虚,整个宇宙之中不论有形或无形都是气的存在的不同形态。所谓“太虚”就是还没有聚为万物或者万物消散后的气的本然状态,清通无碍,无形无感,升降飞扬运动不息,这是一种阴阳未分之气,是万物之始。气聚为有为明,散为无为幽,因此究其实质只能说明幽明的不同形态,而不能说有无的绝对界限。这就给太虚做了一个规定:不能单纯的在“有无”的层面来把握它,而是要借助哲学的抽象思维,以“气”来把握太虚的本质为“实有”。

太虚的实有就表现在阴阳之气对立统一于其中。阴阳之气的对立统一推动了太虚之气本身升降飞扬运动不息,化生万物,不但聚为万物,而且产生了“得天地之最灵”的“人”。这个“气化”过程使太虚之气自身蕴含着的“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天性”也随之变成与其聚而形成的物和人相对应的“物性”和“人性”,形成了“性”这一范畴。

人得其“性”,能感知万物,认识周围世界,产生知觉,从而“以性生知,以知知性”,性、知统之于一心,涵之于一心,由此形成了“心”这一范畴。当然,这个“心”是指人的主观精神说的。这个经过一系列的演化,最终合为“性与知觉”的“心”,不仅超然于太虚、天、气、道、性、知觉,而且主宰万物,宇宙中万物的有无存亡都由心决定。因此,只要此心存在,万物就能成立,要是心不存在,则事物也就无法存在了。所以人们需要做到“尽心”。

所谓“尽心”,一要“大其心”,二要“立心”(即立“中正”之心),三要“存心”、“养心”,以至“实到”。张载认为,只要“大其心”,即把这个“心”无限的扩大,将人“心”的思维扩展到于无限的“天心”一样大,就“能体天下之物”,从而掌握其规律,“尽其细致”,这就是“合天心”。能“合天心”就达到“天下无一物非我”了。但是,“大其心”并非随心妄想,而是要立“中正”之心,“极其大而后中可求,止其中而后大可有”,为此就要“存心”、“养心”。

这样,张载以“气”为宇宙的本源,提出“太虚即气”的观点,由此为其哲学起点,通过“气——性——心”的逻辑顺序,最终将其归宿点落到了“心统性情”的唯心主义思想。但是他以“气”把“有无”、“虚实”统一起来,肯定了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开辟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哲学的一个新阶段”,成为了承认两个平行本源同时存在的二元论者。他如此建立了气本体论,同时也是对儒家思想的补充、完善。

隋唐以来日益兴盛的释老之学对儒学地位有不可小觑的威胁,佛教从根本上抛弃了中华文化赖以赓续不绝的先贤圣王之道,可见其对中华文明的侵入之深,对儒家传统的冲击之大。而儒家之所以在释老之学面前如此不济,在张载看来是因为缺乏本体论的支撑,不知天也难知人,所以,在佛道的对抗下愈显无力,节节败退。于是为对抗佛老以存在为空幻,追求寂灭和长生的隐世或否定现世的理论,张载要为天地立心,建立起了儒家的宇宙本体论,以续继往圣之学为使命。做到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

二、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建立的宇宙本体论,主要是为其政治论、道德论和人生论做一形而上的依据。他认为,天地之体的“气”是人共同的本体,而太虚之气自身蕴含着的“天性”是人共同的本性。因此,“民胞物与”理所当然是人共同追求的政治理想。这个思想在其《西铭》中得到了系统的阐释。

《西铭》开篇讲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是说气充满宇宙,人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心与上天为一,性与天道为一,人与宇宙万物浑然成为一体,于上下天地同流。虽个体渺小,但都钟集了天地的灵秀而产生的,所以是以“天地之性”主宰天地,成为整个自然、社会之主。

接着又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孤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意思就是要建立这样一个大同社会:在这个世界里,人民即与我同生于天地,当然皆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即与我同处于天地,当然皆为我同伴党羽。人人都是天地的儿子。土地均平,物价平稳,既无压迫也无争讼,人人相互亲爱,大家和睦相处。天子皇帝是父母的嫡长子,大臣们是长子家的宰相。尊重年长之人,所以赡养长辈;同情孤弱,所以爱抚年幼之人。圣人与天地德性相合为一,贤人是钟集了天地的灵秀而产生的。凡是天下衰老多病的人、残疾无助的人、孤苦伶仃的鳏夫和寡妇,都是生活困顿无处可诉的我的兄弟。于是小心翼翼的保护他们,给予同情抚养,使他们快乐而不忧愁。

在这里,张载把性赋予了封建道德的属性,只有圣人才能达到这种性与天道合一的境界,因此只有让具有先天善性的圣人统治万民,治理万物是合乎天道原则的,是体现天命意志的,这就是说,圣人要为生民立命。更何况无论物与凡人,都是我同胞亲人,天地

之大而犹有所憾,对万物的不得其所,生民的哀乐疾苦又岂能无动于衷呢?张载于是怀着如此悲悯关怀之情提出为万世开太平之宏志理想。他这种“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正是典型的儒家式的理想。极度的关怀人世,极度的关怀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开创太平盛世。于是成就了崇高的道德人格,人的存在自太虚得到了天地之性,变化气质,了悟了德性之知,揭示了更加广阔的人生境界,实现了千百年来儒家追求的至善理想。

这种“民胞物与”的大同社会思想,在当时无疑有进步意义,对后世也有积极影响。难怪杨时疑其近于墨氏“兼相爱”,近世改良派、甚至革命先驱李大钊也拿它作为“训词”, 即取《西铭》“开太平”之义,感奋志士。

三、横渠四句与张载的哲人气质

张载之所以被称为是一代儒学宗师和理学的奠基人,不仅是因为他的学说思想,更是因为其崇高的道德人格与悲悯的哲人气质。

张载以“太虚即气”建立了儒家的宇宙本体论,又以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强调了变化气质,主张人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道德修养克服食色欲望,逐步消除气质中的偏蔽,返回到天地之性。然后把知觉与性合一为心,并强调了“心统性情”的重要。继而明辨了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的区别,认为人可以穷神知化,条件是要尽心、尽性、大其心。

在“太虚即气”、“心统性情”建立了儒家“心气”二元论的宇宙本体论的基础上,张载又提出了民胞物与的思想。宇宙万物皆由气生,人不例外。构成人的气也是构成万物之气。因此,天地如同我的父母,一切人都是我的同胞,不论贵贱,人人平等。圣人则是与天地合德的存在,帮助弱者、普爱众生成为了自然的事情,生民的安定社会的太平由此找到了依据和可行性。体现了张载的社会理想。也是整个儒家的社会理想。在这里德性之知与德性的实践统一了,达到了道德的自觉。

至此可见,儒家哲学,甚至于中国哲学的特色在张载的思想里都得到了完满的体现。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言的中国传统哲学是本体论、认识论与道德论统一,现实生活与道德理想统一的特点。天命之性是中国哲人典型的气质,在人生的道德体悟与实践修养中得到彰显。讲究天道下贯与人道上承的一致,天命贤哲则显露贤哲,并把智慧投注于芸芸众生。个人永远与苍生休戚相关,德性的光辉泽被万物。这就也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所体现的张载的哲人气质。

参考文献:

[1]程宜山. 张载哲学的系统分析[M]. 学林出版社. 1989.8

[2]姜国柱. 张载的哲学思想[M].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2.9

[3]陈俊民. 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M]. 人民出版社. 1986.4

[4]张岱年. 中国哲学发微[M].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

[5]任继愈. 中国哲学史.第三册.隋唐五代宋元明部分[M]. 人民出版社. 1964

[6]张载. 张载集[M]. 中华书局. 1978.8

[7]牟宗三. 中国哲学的特质[M].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49-02

作者简介:李雪丽(1988- ),女,回族,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张载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张载的“变化气质”之道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因为张载
不与他人拼下限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不与乞丐拼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