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免疫缺陷者马尼菲青霉病致左肩脓肿1例

2016-11-29 02:55王蔚莎侯铁英黄爱伟刘素玲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两性霉素青霉脓肿

王蔚莎, 侯铁英, 黄爱伟, 刘素玲

·病例报告·

非免疫缺陷者马尼菲青霉病致左肩脓肿1例

王蔚莎, 侯铁英, 黄爱伟, 刘素玲

马尼菲青霉病; 非免疫缺陷者; 播散性; 脓肿

马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由马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既往报道PSM多继发于免疫低下的患者[1],鲜见于免疫正常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若对其认识和警惕性不足,极易误诊。本文通过总结我院首例非免疫缺陷者播散性PSM致左肩脓肿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PSM的诊断意识。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6岁,广东省河源市人。因“间歇发热8个月余”于2015年7月16日就诊于我院呼吸科。患者起病缓慢,病程长,间歇发热8个月余,以午后和夜间为主,偶有咳嗽咯痰,多为白痰。外院曾反复抗感染治疗,发热症状有所缓解。6个月前颈部、双侧腋窝、纵隔、腹膜后等多处淋巴结肿大后自行缩小。外院曾查胸水结核抗体,结果阳性;胸水涂片未发现分枝杆菌;胸水TCT细胞学示重度炎性反应,未发现恶性细胞;痰涂片未发现抗酸杆菌。半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肩关节肿胀明显,伴疼痛,表面皮肤红肿,期间伴腰部疼痛,为进一步治疗就诊我院呼吸科一区。患者近半年体质量减轻5 kg,主诉曾有明确的结核接触史(其哥哥和侄子曾患结核病)。

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发育正常,营养欠佳,贫血面容。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呼吸运动正常,无三凹征,左肺和右上肺叩诊清音,右下肺叩诊浊音;左肺呼吸音稍粗,右下肺呼吸音减弱,可闻及湿啰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音正常,未闻及心脏杂音,心率99次 /min,心律齐,未闻及心包摩擦音。腹部平坦,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左侧肩关节处可见一大小为4 cm × 5 cm肿物,类圆形,质地软,无波动感,表面皮肤红肿,伴压痛;其余无畸形,关节无红肿,无水肿,无杵状指。

患者入院后体温间歇性变化,多为低、中热,波动于36.5~38. 6 ℃,一般发热持续数小时,24 h内降至正常体温。

入院诊断:①发热查因:肺部感染?脓胸?结核?②左侧肩部肿物:脓肿?

2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WBC)23.86× 109/L,中性粒细胞0. 857,血红蛋白76 g/L,红细胞(RBC)3.05×109/L;红细胞沉降率(ESR)87 mm/h ;C反应蛋白(CRP)196 mg/L ;降钙素原(PCT)0.78 ng/mL ;真菌D- 葡聚糖(G- 试验)108.2 pg/mL;白蛋白(ALB): 25.9 g/L 。脓肿脓液常规:外观乳浊,黏性蛋白阳性,白细胞207 788×106/L,多核细胞0.98,淋巴细胞0.02;胸水生化:腺苷脱氢酶(ADA)6.3 U/L,乳酸脱氢酶(LDH)117 U/L,胸水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细胞学示重度炎性反应,未发现恶性细胞;HIVAb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扩增(TB-DNA):<500 copies 。痰、支气管冲洗液、左肩皮下肿块分泌物抗酸菌(TB)涂片(-);血培养、骨髓培养无需氧、厌氧菌生长。

入院影像学检查:右下肺野可见片状模糊致密影,主动脉见钙化斑,胸膜增厚;左肩周围软组织肿胀,局部骨质密度增高,见图1。

图1 PSM左肩脓肿的X线像。Figure 1 Findings on X-ray fi lm in a patient with left shoulder abscess caused by Penicillium marneffei

骨髓活检(2015年7月22日):骨髓增生活跃,偶见不明细胞和吞噬现象。

病理学检查(2015年7月27日)结果(左肩部):纤维脂肪组织中可见大量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PAS染色(-),六胺银染色(-),抗酸染色(-)。

3 治疗经过

入院后先后给予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异帕米星联合抗感染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好转,改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莫西沙星氯化钠抗感染治疗,发热仍无明显好转。

肩部脓肿脓液培养(2015年7月21日、2015年7月22日、2015年7月24日,共3次):PM生长。组织培养(2015年7月24日,1 次):PM生长。

2015 年 7 月 24 日根据培养结果修正诊断:全身播散性PSM。处理:①伤口清创引流:7月24日行左侧肩部脓肿切开引流,并予伤口负压引流;8月3日行慢性溃疡修复术,留置负压引流管,8月6日拔除引流管。②治疗方案:7月24日始行两性霉素B序贯加量抗感染治疗(首次3 mg 每天增加5 mg),7月29日加量至30 mg每日1次;8月1日考虑患者感染重,对两性霉素B耐受,予继续两性霉素B加量至35 mg每日1次抗感染治疗,直至8月7日复查X线胸片提示右下肺病变较前好转,左侧肩部伤口愈合尚可,体温恢复正常,抗感染治疗有效,患者出院。出院医嘱:继续返当地医院行两性霉素B 35 mg每日1次(溶剂使用5 %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使用微量泵或输液泵,70 mL/h,全程避光)治疗PSM(疗程2周)。8月24日患者返院复查,患者一般情况可,无发热,无咳嗽咯痰,无胸闷胸痛,左侧肩关节处可见陈旧性手术瘢痕。开始行伊曲康唑口服液15 mL 口服每日2次继续抗真菌治疗,隔日患者预后良好出院,嘱患者坚持服用伊曲康唑口服液15 mL 口服每日2次抗真菌治疗,按期返院复查。

出院诊断:PM感染(全身播散型:左肩、肺部、腰4和腰5、多处淋巴结);贫血(中度贫血);皮下肿物(左肩脓肿:PM感染)

4 讨论

近年来PSM的发病率逐渐上升。PSM发生有一定的地域性分布,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地区、东亚等[2]。PM可以通过被竹鼠粪便污染的土壤和雨水传播[3]。肺是储存PM的主要器官[4],PM孢子是通常存在于呼吸道后转换为致病的酵母相,接着通过血行性感染到达其他位置进行传播[5]。

PM是能使人类致病的双相青霉。在25 ℃时菌落初为淡黄白绒毛状,后棕红色,有皱褶,可产生玫瑰红色色素。在37 ℃时菌落呈酵母样型,膜状,有脑回样皱褶,淡灰褐色或奶酪色,湿润。镜下形态菌丝型为帚状枝分散,双轮生,稍不对称瓶梗顶端狭窄;分生孢子球形,表面光滑,链状排列。酵母相为圆形、椭圆形或长方形关节孢子。组织、体液、血液、痰等标本培养出PM菌落或病理切片中找到PM均可确诊该病。

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起病缓慢,病程长,以间歇发热、咳嗽,伴左肩脓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经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由于外院结核抗体检查阳性,并且有结核接触史,临床医师易误诊为结核感染。由于该患者无宿主因素,HIV(-),无啮齿类动物接触史,病理报告提示炎症但未发现其他异常,与结核病鉴别诊断难度大。患者肿瘤、免疫相关指标无阳性结果,骨髓活检不支持血液系统疾病,基本排除恶性肿瘤及系统性疾病。影像学征像无明显特征性改变,仅凭影像学难以做出诊断,容易误诊。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考虑感染性病变可能性大。最终由肩部脓肿脓液和组织培养出PM而得到确诊,抗真菌治疗后好转出院。本病例提示临床医师应该高度重视非免疫缺陷者感染PM的可能性, 详细了解病史及体征,结合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表现,如经抗感染治疗无效,应即做相关真菌学检查。

通过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我们发现PSM的临床表现以发热、 咳嗽、咯痰、皮肤疾病多见,然而并发肩周围软组织肿胀少见,脓肿可能与大量中性粒细胞聚集的反应能力有关。非免疫缺陷感染PM患者与免疫缺陷感染PM患者的临床特点差异具体表现在:①前者发热多为反复、间歇性,以低、中热为主,且多可自行缓解,后者多表现为持续发热,且以弛张热最突出[6]。②前者皮损多表现为局限性皮下结节或脓肿,与后者特征性出现传染性软疣样坏死性丘疹不同[7]。③前者常见骨痛、溶骨性破坏,多表现为胸痛[8],目前尚未发现溶骨现象发生于 HIV 抗体阳性及有免疫缺陷病的患者中[9]。

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发现本例患者的实验室指标与免疫缺陷患者感染PM的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的差异性,表现在:①本患者在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并且以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为主,而后者白细胞数量常降低[9]。②本患者病理表现多为肉芽肿样和化脓性,后者常表现为坏死型/缺失型[10]。③在PM特定的甘露糖蛋白Mp1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中PSM患者血清抗体效价高,而后者则血清抗原水平高[6]。④关于CD4、IFN-γ的表达,前者高于后者[11]。⑤有研究还发现结核病和肺孢菌肺炎在感染PM的HIV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而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和沙门菌感染则常见于HIV阴性的PM患者[12]。

根据PSM治疗的指导方针,两性霉素B是首选治疗的药物,伊曲康唑也是推荐的药物[13]。据相关报道[14-15],推荐播散性PSM的治疗方案是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 (0.6 mg·kg-1·d-1,2周),然后是口服伊曲康唑(200 mg,每日2次,10周)。先小剂量开始,后逐渐加量,以减轻对肝、肾、心脏等不良反应。治疗时间1~2个月或更长,需真菌学检查转阴,组织病理检查真菌酵母体消失,临床症状和体征消除为依据。

综上所述,非免疫缺陷感染PM患者和免疫缺陷合并PM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点有一定差异,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以使患者达到一个更佳的治疗结果。尤其对于非免疫缺陷宿主,临床症状若出现间歇性发热、贫血、典型的皮下结节或皮肤溃疡、淋巴结肿大、肺部病变、肝脾肿大、多浆膜腔积液及骨和关节损害时,临床医师应高度警惕PM感染,尽早发现、尽早确诊、尽早治疗。

[1] YOUSUKH A, JUTAVIJITTUM P, PISETPONGSA P, et al.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hepatic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 Northern Thailand[J]. Arch Pathol Lab Med, 2004, 128(2):191-194.

[2] LE T, WOLBERS M, CHI NH, et al. Epidemiology,seasonality, and predictors of outcome of AIDS-associated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 in Ho Chi Minh City, Viet Nam [J]. Clin Infect Dis, 2011, 52(7):945-952.

[3] C H A R I YA L E RT S A K S, S I R I S A N T H A N A T,SUPPARATPINYO K, et al. Seasonal variation of disseminated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s in northern Thailand: a clue to the reservoir?[J]. J Infect Dis, 1996, 173(6):1490-1493.

[4] LI X, YANG Y, ZHANG X, et al. Isolation of Penicillium marneffei from soil and wild rodents in Guangdong, SE China[J]. Mycopathologia, 2011, 172(6):447-451.

[5] VANITTANAKOM N, COOPER CR, FISHER MC, et al.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 and recent advances in the epidem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aspects[J]. Clin Microbiol Rev, 2006, 19(1):95-110.

[6] 张建全, 杨美玲, 钟小宁,等. 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阴性与阳性者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8, 31(10):740-746.

[7] 杨凌婧, 范红. 艾滋病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研究进展[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5,12(5):245-247.

[8] QIU Y, ZHANG J, LIU G, et al.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4 cases of disseminated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 with osteolytic lesions[J]. Bmc Infect Dis, 2015, 15:47.

[9] 张建全, 柳广南, 杨美玲,等. 马尔尼菲青霉病并发溶骨性破坏八例临床分析[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 5(13):3912-3915.

[10] 卢朝辉, 刘鸿瑞, 谢秀丽,等. 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J].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4, 33(6):536-540.

[11] 李昕, 吴易, 莫冬冬,等. 马尔尼菲青霉感染皮损局部Th1型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3, 46(3):181-183.

[12] KAWILA R, CHAIWARITH R, SUPPARATPINYO K.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characteristics of Penicilliosis marneffei among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HIV infection in Northern Thailand: a retrospective study [J]. Bmc Infect Dis, 2013, 13:464.

[13] LARSSON M, NGUYEN LH, WERTHEIM HF,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 of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 among HIV-infected patients in northern Vietnam[J]. AIDS Res Ther, 2012, 9(1):24.

[14] AL-ABDELY HM. Management of rare fungal infections[J]. Curr Opin Infect Dis, 2004, 17(6):527-532.

[15] SIRISANTHANA T, SUPPARATPINYO K, PERRIENS J, et al. Amphotericin B and itraconazole for treatment of disseminated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fection i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infected patients[J]. Clin Infect Dis, 1998, 26(5), 1107-1110.

Left shoulder abscess caused by Penicillium marneffei in non-immunodefiency patient: one case report

WANG Weisha, HOU Tieying, HUANG Aiwei, LIU Suling.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Medicine, Guangdong General Hospital, Guangzhou 510080, China)

R379

D

1009-7708 ( 2016 ) 06-0788-04

10.16718/j.1009-7708.2016.06.020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病理医学部检验科,广州 510080。

王蔚莎(1986—),女,学士,技师,主要从事微生物临床检测工作。

侯铁英,E-mail:houtieying001@126. com。

2015-08-30

2016-04-12

猜你喜欢
两性霉素青霉脓肿
1起ICU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不同剂量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脑脊液持续引流置换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对比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新生儿腹膜后脓肿2例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右胫骨Brodie脓肿急性发作伴软组织脓肿及窦道形成1例并文献复习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防控现状及研究进展
两性霉素B脂质体穿透真菌细胞壁将两性霉素B直接传递至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
两性霉素B治疗侵袭性曲霉菌致肝损伤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