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

2016-11-29 05:11丁仁船范海洲连瑞瑞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城镇安徽省指标体系

丁仁船,范海洲,连瑞瑞,朱 畅,张 恒

(安徽建筑大学 城市管理研究中心,合肥 230601)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

丁仁船,范海洲,连瑞瑞,朱 畅,张 恒

(安徽建筑大学 城市管理研究中心,合肥 230601)

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采用德尔菲法,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继而对安徽省十六个地级市进行城镇化质量评价。合肥市以81.05分居首位,而六安以54.44分居末,总体来说,各市之间差距较大,在地区分布上则是皖南各项指标普遍优于皖中,皖北最低。安徽各市在土地利用和发展动力方面差距极大,在生态建设方面差距最小,但总体都不高。同时针对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 ;指标体系

0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但中国城镇化质量并不高,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不匹配。最突出的是常住人口城镇化快于户籍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市交通环境恶化等问题。“重形式,轻内涵”是我国很多城市城镇化发展的真实现状。城市发展是否以人为本,是否使得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城市是否使得人们生活更加美好?

早在1960年日本城市学家稻本幸男等人就选取了规模、区位、经济活动、就业和人口增长等5项基本指标来对城市发展的质量进行评价,这被认为是最早有关于城市化质量评价的研究。2001年联合国人居中心(联合国人居署)编制了城市发展指数,主要由生产能力、基础设施、废物处理、健康及教育5大类、12个具体指标构成。

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孔凡文[1]认为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应当包括城镇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基础设施的完善、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管理的加强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孙丽珊[2]建立了由城乡统筹能力、城乡一体水平、产城互动成效、节约集约发展、生态宜居建设、共享发展成果6个维度、36个基本指标构成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魏后凯[3]从城市自身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效率、城乡协调程度等三个方面构建了包括34个具体化指标的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体系。陈明、张云峰[4]等人从城市的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谐、公共安全、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等六个主要方面,提出了衡量城镇发展质量的综合指标体系。赵黎明、焦珊珊[5]从包容性增长的角度出发,在经济增长力、环境保护力、公共服务力、人口发展力、社会和谐力、民生幸福力和城乡协调力等7个基本维度的基础上,构建了由28个基本指标组成的复合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沈宏超,洪功翔[6]在对安徽省城镇化的实证研究中,构建经济发展、人口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城乡统筹等6个维度、27个具体评价指标。

稻本幸男的指标里仅仅考虑到城市人口的集聚效应,联合国人居中心的指标涉及到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等人口发展指标,相比更加合理。国内各位学者的指标体系中均包含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方面,大多数学者未将人的发展纳入测评体系,尤其是户籍人口城镇化指标。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各位学者所构指标体系差异较大,也没有完全涵盖城镇化质量的内涵;二是指标权重赋值较为随意,缺乏依据;三是一些学者虽然根据理论设置了指标,但现实中有些指标根本无从获得;四是在所有指标体系中,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以人为本,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一关键指标没有体现。本文根据新型城镇化内涵,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的理念要求,结合安徽城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构建体现新型城镇化特点、体现新型城镇化核心要义、现实数据可得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 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指标构建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鉴于对新型城镇化概念和内涵,我们认为城镇化质量评价包含以下十个方面:

(1)人口城镇化质量

人口的城镇化率是城镇化最简单直接的表现。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非农业人口比例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是人口城镇化质量的关键指标。在市场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中,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是对产城互动的最好反应;人均教育水平是人口质量的核心指标。

(2)城镇经济质量

多项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最为密切,因为经济水平不仅能反映城镇化水平,还能体现城镇化质量发展潜力,也就是能够反映城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各项城镇化质量研究体系中,所有学者都会选择经济发展这一指标。本文的经济指标选取了城镇经济规模(国内生产总值)以反映地区总体经济状况;人均产值、人均财政收入衡量城镇经济水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比重反映经济的成熟度;而城镇失业率不仅能够影响经济水平,还反应经济与人口的不协调程度。

(3)城镇建设质量

城镇建设尤其市政设施建设为居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保障居民正常生活,它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城镇建设质量指标包括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建设用地和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以及每万人交通车辆数。

(4)城镇土地利用质量

目前我国总体上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存在土地过度征收和开发现象。人口密度描述的是人口与土地的利用关系;单位面积产值是对土地利用率最直接的表达;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与城区面积比反映的是城镇土地利用规模化和结构化的表达。

(5)城镇社会发展质量

社会发展质量体现社会文明与进步,影响着居民的幸福感体验。本文的社会发展指标包含卫生、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以及教育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万人拥有医疗卫生床位数、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职工社会养老保障覆盖率、医疗保险覆盖率、万人文化机构数和高中入学率等。

(6)城镇人口生活质量

人口生活质量指数最直接反映小康社会的建设情况,也能反映城市是否存在所谓的“贫民窟”。该指标包含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面积、恩格尔系数和人均消费等。

(7)城镇生态环境质量

城镇化工业化初期,一般以牺牲环境质量换取经济的高增长,但当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后,人们逐步重视自己的生存环境。恶劣的环境提高了人们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减低人们的预期寿命。近些年对空气质量的关注度持续升温,空气质量良好率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天气指数之一。该指标包含工业污染投资率、垃圾处理率、废水处理率、万元产值能耗、人均绿地和建成区绿化率等。

(8)城镇发展动力

城镇发展动力代表了一个地区发未来展的可持续性和活力性。一个地区经济增长快慢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成长率,即资本、劳动力、科技进步的增长率,因此该指标包含万人固定资产投资、就业增长率、每10万人专利授权数和人才密度,其中人才密度指的是每十万人中大专及以上人口的数目。

(9)城乡统筹

城镇化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以及扩散效应,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该指标包括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城乡恩格尔系数差。

(10)城市管理创新

狭义的城市管理通常就是指市政管理,即与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建设管理、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鉴于指标的可得性,本文仅选择交通事故率、刑事案件率、火灾发生率等指标。

共10个一级指标,包含的44个二级指标。

1.2指标权重赋值方法

指标赋权最常见的是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种。在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里,不同的指标对城镇化质量的贡献值大小是不同的。客观赋权法是基于每个指标方差来计算,指标差异越大,赋予的权重也越大,这显然是不科学的。而主观赋权法是根据专家、实际部门工作者的判断,将指标相互比较权衡后作出的平均赋值,更能体现不同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对重要程度。因此本文采用其中的德尔菲法,结合学者、主管部门、实际操作部门的综合评价后算出平均得分,具体权重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5经济规模(亿元) 1 0 正向6 人均产值(元) 2 0 正向7 人均财政收入(元) 1 0 正向8 第三产业占比(%) 1 0 正向9 第二产业占比(%) 1 5 正向1 0失业率(%) 1 5 负向1 1城镇经济发展质量 1 2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 3 0 正向1 2 人均建设用地(平方米) 3 0 正向1 3 用水普及率(%) 1 0 正向1 4 燃气普及率(%) 1 0 正向1 5 每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数(标台) 2 0 正向1 6城镇土地利用质量 9城镇建设质量 1 1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4 0 正向1 7 单位面积产值(亿元/平方公里) 4 0 正向1 8 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平方公里) 2 0 正向1 9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数 2 0 正向2 0 万人拥有医生数 2 0 正向2 1 城乡养老保障覆盖率(%) 1 0 正向2 2 医疗保险覆盖率(%) 1 0 正向2 3 万人公共图书馆总藏量数 1 5 正向2 4 计算机数 1 0 正向2 5 电视覆盖率(%) 1 5 正向2 6城镇社会发展质量 1 2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 0正向2 7 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 4 0 正向2 8 人均储蓄余额 1 5 正向2 9 人均消费 1 5 正向3 0城镇人口生活质量 1 1空气质量良好率(%) 2 0 正向3 1垃圾处理率(%) 1 0 正向3 2污水处理率(%) 1 0 正向3 3万元产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2 0 负向3 4人均绿地(平方米) 2 0 正向3 5 建成区绿化率(%) 2 0 正向城镇生态环境质量 9 3 6万人固定资产投资 3 0 正向3 7 每1 0万人专利授权数 3 0 正向3 8 人才密度 4 0 正向城镇发展动力 1 2

注:类型是指指标数值或数值绝对值与城镇化质量是否构成相关关系,即可分为“正向”、“负向”,“非”既不是正向也不是负向。

1.3计算方法

1.3.1正向指标的计算方法

首先找出在每项二级指标下16个地级市中得分最高的城市,将该城市的相对应的指标值标记为MAX(MAX的得分为100分),则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得分为S(i)=D(i)/Max(i)(S是某个城市的某项指标对于指标最高分城市的相对得分,D是该项指标的指标值,i是16个地级市中的某个城市)。

1.3.2负向指标的计算方法

44个二级指标中正向指标有36项,负向指标有5项。这5项负向指标分别是失业率(%)、万元产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人口发生火灾率(1/10万人)和交通事故发生率(1/10万人)。这5个指标计算分值时需利用一个中间值进行转换,转换后的计算方法与正向指标相同。如1减去失业率就是就业率,而有的指标是大于1的,这时就需要将其转换成合适的计算单位,如刑事案件立案数只有转换成(1/100人)才方便计算指标值。

1.3.3非正非负向指标的计算方法

指标体系中还包括3项非正非负指标,分别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人均消费比和恩格尔系数差,这三个指标数值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存在某个最佳值,对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和人均消费比,这两个指标数值越接近“1”得分越高,而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则越接近“0”越好。前面两项指标计算方法为:(1/指标值)/MAX(其中MAX也是1/指标值的结果,而此值是16个地级市里最大的);恩格尔系数差是(1-城乡恩格尔系数绝对值差)/(1-城乡恩格尔系数绝对值差中的最小值)*100。

1.3.4一级指标和综合得分的计算方法

本文构建的城镇化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共含10项一级指标。每项一级指标含有若干个二级指标,根据二级指标得分及其权重计算出各项一级指标得分,每项一级指标分别乘以德尔菲法确定的权重,累计算出各市综合城镇化质量总分。

2 安徽省各地市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分析

2.1安徽省地级市城镇化质量排名梯度分析

本文对安徽省各地市城镇化质量的评价主要分为横向排名比较评价和城镇化质量区域差异评价两部分。

通过对全省16个地级市城镇化质量各评价指标数据的查找、整理、计算和分析,最终得到各市城镇化质量综合排名的结果(图1),综合得分最高的是合肥市81.05分,最低得分六安市54.44分,16个地级市平均得分为64.55分,在平均分以上的城市有6个,分别是合肥、铜陵、芜湖、马鞍山、黄山和蚌埠,低于均分的有淮北、滁州、淮南、池州、宣城、安庆、亳州、宿州、阜阳和六安等10个城市,最高分高于平均分16.50分,最低分距平均分10.11分,反映了各市城镇化发展质量不平衡,差距较大。合肥、铜陵、芜湖和马鞍山等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10项指标得分均比较靠前,在城镇化质量评价中也位居前列,而后几名城市经济发展也处全省较低水平。因此,城镇化发展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很大关系。

图1 安徽省地级市城镇化质量排名

表2 安徽省各地市两年排名比较

比较2014年安徽各市城镇化质量评价结果,发现各市排名的变化,具体见表2。芜湖、黄山、淮北、滁州、池州和阜阳排名上升,而马鞍山、淮南、宣城、安庆、亳州和六安名次下降,其他城市排名不变。

安徽省16个地级市城镇化质量分成三个梯度。

第一梯度有合肥、铜陵、芜湖和马鞍山4个城市。这4个城市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都在70分以上。合肥作为安徽省的政治经济中心,其各方面的综合实力明显高于省内大多数地级市,虽然个别指标上落后于铜陵、芜湖等市,但综合发展质量居全省首位。芜湖和马鞍山都是我省新兴的工业城市,依据各自区位优势,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实力较强,因此得分较高,直追合肥、铜陵两市。

第二梯度有黄山、蚌埠、淮北、滁州、淮南、池州、宣城和安庆等8市。这8个地级市的得分差异并不大(6市中最高的黄山65.81分,最低的宣城61.02分),都在59~70分之间,处于安徽省中等水平。

第三梯度有亳州、宿州、阜阳和六安等4个城市。这4个城市城镇化质量处于安徽省较低水平,城镇化质量得分都在60分以下,其共同特点就是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城镇发展动力不足。阜阳市和宿州市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以及非农业人口都比较多,二三产业从业比重较低,一级指标大多处于安徽省落后水平。

2.2安徽省各地级市城镇化质量排名区域分析

对安徽省城镇化质量的区域差异分析主要是对皖北(包括亳州、阜阳、宿州、淮北和蚌埠5个地级市)、皖中(包括合肥、马鞍山、淮南、滁州和六安5个地级市)和皖南(包括芜湖、铜陵、宣城、安庆、池州和黄山6个地级市)三个典型区域进行分析(表3)。

在安徽省各地市城镇化质量综合排名的前八名中,皖北占了2个,分别是蚌埠和淮北;皖中有合肥、滁州和马鞍山3个城市入榜;皖南也占了3个,分别是铜陵、芜湖和黄山。在后八名中,皖北占了3个,分别是亳州、宿州和阜阳,且排名靠后;皖中占了2个,分别是淮南和六安;皖南占了3个,分别是安庆、池州和宣城,且排名相对靠前。而城镇化质量区域平均得分分别为皖南68.22、皖中65.98和皖北59.14。由此得出,皖南城镇化发展质量明显高于其他两区,皖中优于皖北。

表3 各地市城镇化区域排名汇总

皖南地区城镇化质量总体高于皖中和皖北,主要原因在于皖江城市带自身地理区位优势显著,大量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皖北城镇化质量最低,皖北地区资源较为贫乏、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且农业人口较多等多方面的限制,使得其城镇化发展缓慢,质量偏低。而在各个区域内各地市城镇化发展质量也有明显的不同,皖北各市中,除了蚌埠和淮北发展相对较好(区域内标准)外,其他三市均处于全省的低水平,原因在于三市资源相对匮乏、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农民工大量向外迁移;在皖中,合肥市作为省会城市和经济发展中心,产业结构完善,排名靠前,马鞍山经济发展也较好,而其他3市却处于全省较低水平。

3 安徽省城镇化存在问题与对策

3.1安徽省城镇化方面取得的成绩

第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安徽省城市城镇化质量整体呈现“4-8-4”正态分布特征,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齐头并进,迅猛发展。目前,安徽省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型城市为骨干,小城市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第二、区域内城市间联系更加紧密,区域经济格局逐步形成。安徽省城镇化呈现较强的区域特点,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内部城市经济联系密切、合理分工、协同推进,城市间城镇化关联度较高。

第三、经济圈作用较为明显,有力促进城镇化发展。皖江城市带城镇化发展较快,安徽的“一轴两翼双核”战略发展布局作用显现,有力推动了城镇化质量的提高。

3.2安徽省城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区域发展不协调。沿江城市群的马芜铜地区及省会合肥是城镇化发展较好区域,但六安、宿州、亳州和阜阳是城镇化质量水平较落后的区域。总体来看,皖南优于皖中,皖中优于皖北。

第二、区域联动效应较差。虽然马芜铜一线已形成城市集群式发展,但安徽省大多数城市的发展仍然与周边城市经济联系疏远。如合肥作为安徽省会和皖中中心城市,虽然近年不断加强经济圈建设,但并没有对周边的六安、滁州等城市发展形成较强的带动作用。

第三、忽视生态环境质量。安徽省不少城市在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生态坏境,部分城市在城镇经济建设这一指标上的得分排名靠前,却在生态坏境质量这一指标上排名靠后。说明了部分城市城镇经济的发展依然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

第四、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安徽省地级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普遍较低,第二产业一支独秀,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第五、城镇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安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医疗结构及卫生人员数指标在全国排名均靠后,这与安徽快速工业化、城镇化有着一定关系,社会事业的发展赶不上经济发展和城镇人口集聚。

第六、城乡差距较大。城镇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带动乡村繁荣,二三产业高度集中于城镇,城乡统筹较少。

3.3优化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协调区域发展。皖北在绝大多数指标排名上均落后,是整体落后。皖南城镇虽然比不上合肥,但也有自己的优势和长板。皖江马鞍山、芜湖、铜陵以及合肥一路领先,与全省发展战略存在一定的关系。皖北发展急需资金、人才和政策的多重支持。

第二:加强区域间联动。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龙头,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如合肥应当发挥龙头作用,对周边的六安等地产生联动影响。皖江城市联动发展止于铜陵,池州和安庆没有融入新一轮经济增长。

第三:重视生态坏境保护。全省快速增长区域除了芜湖外,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均较差。生态环境指标是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旦受到破坏就很难恢复或者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来恢复。因此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应该高度重视生态坏境保护的问题。

第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例较低是全省的短板。安徽省应全面发展第三产业,推进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优化城镇职能,强化综合性服务功能。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1]孔凡文.中国城镇化发展速度与质量问题研究[R].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2]孙丽姗.新型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4 (06):57-58

[3]魏后凯.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R].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2013.

[4]陈明,张云峰.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名城, 2013(02):16-23

[5]赵黎明,焦珊珊.我国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J].统计与决策, 2015(22):41-43

[6]沈宏超,洪功翔.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03):412-418.

Study on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of All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Anhui Province

DING Renchuan, FAN Haizhou, LIAN Ruirui, ZHU Chang, ZHANG Heng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Center of Urban Management; Hefei 230601)

The paper, basingon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ization, using the Delphy technique metho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aims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in sixteen cities in Anhui province. Hefei ranks first with a score of 81.05, and Lu'an ranks the last with a score of 54.44. On the whole, there is a sharp gap between scores of different municipalities, and as to distribution, indexes in the region of South Anhui 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middle Anhui, and in Anhui, the indexes are the lowest. There is a sharp gap in land use and drive for development among municipalities in Anhui province, and the gap in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the smallest, but the overall level is not high.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ims to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respect of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Anhui Province.

new urbaniz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299.22

A

2095-8382(2016)05-001-08

10.11921/j.issn.2095-8382.20160501

2016-06-08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城市管理研究中心开放课题《安徽省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SK2015A116)。

丁仁船(1969-),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人口管理。

猜你喜欢
城镇安徽省指标体系
成长相册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文化边城镇远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