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产能过剩之我见(1)——化工过剩产能的形成

2016-11-29 03:39李朝东
安徽化工 2016年4期
关键词:化工能源发展

李朝东

(安徽省重化工产业发展专家办公室,安徽合肥230061)

化工产能过剩之我见(1)——化工过剩产能的形成

李朝东

(安徽省重化工产业发展专家办公室,安徽合肥230061)

过剩产能是加工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不健康表现。目的是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化工过剩产能的经济社会背景。很多专家对此问题提出过他们的观点,作者诚恳希望文中观点有助于消减化工过剩产能问题的研究。

化工;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是产业发展不健康的表现,也是整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基础加工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长期偏离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结果。化工产能过剩是阻碍化工良性发展的重大障碍,若不认真剖析过剩产能的形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消除并引以为戒,化工行业的转型升级就无从谈起,产能过剩的现象还会重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产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化工大国。但是,产业总量的规模优势并不代表竞争优势,不代表我国化工的强大。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和发展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遭遇严峻挑战,化学工业长期超常规发展所累积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创新滞后、产能过剩等问题充分显露出来,成为桎梏产业升级发展的巨大障碍。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成为保障国民经济中高速增长、如期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主体战略。化工作为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妥善处理过剩产能,强化创新推动,推进绿色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过剩产能的消减、淘汰问题,决定通过强化供给侧改革推进去产能工作,并为此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产能过剩的形成原因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要以最小代价消除现有过剩产能而又避免再次出现新的过剩,所以有必要对过剩产能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关于化工过剩产能的成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腾飞刺激化工超常规发展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支撑性产业,化工的神奇就在于能够通过化学法将原子、分子重新组合生产出新的物质,因此产品品种数以万计。从人类健康、生活起居到航空航天,离开化工产品,一切都无从谈起,人类的物质文明就会止步不前,现代经济社会就将倒退。化学工业既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又受到经济发展需求的刺激和拉动。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至2011年长达33年里,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实现了平均9.9%的高速增长,2009年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化工产品炙手可热,使化学工业成为利润丰厚的高效益行业,因此必然引发强烈的发展冲动,也成就了我国化工发展的非凡表现。但是,在这种过热发展的态势下,政府和企业容易失去冷静和理智,忽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市场周期、产能过剩等等问题;缺少科学发展、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高瞻远瞩的理性思维。竞相扩大产能、低水平恶性竞争造成了无法有效控制的重复建设局面。即便在市场风险迫在眉睫的态势下,巨大的产业推进惯性依然使产能不断增长,产能过剩不可避免。

表1 我国化学工业增速与GDP增速对比[1]

二、狭隘政绩观助长产能盲目扩张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把GDP总量和增速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成就的主要指标,忽视增长质量和发展可持续性。不少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发展的高速度,为了尽快做大GDP规模,在狭隘政绩观驱使下,不顾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背离市场经济规律,不计后果地鼓励、支持企业粗放发展,搞重复建设,刺激工业经济泡沫式高速增长。不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为企业服务的重点放在引领科学发展、理性投资上,以优化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投资效益作为竞争的最终手段,而是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干预过多,市场没有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冲动型产能扩张潜伏的经济、环境风险、资源保障特别是水资源保障风险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僵化,创新成果转化困难重重,创新平台流于形式,效果不彰;企业创新能力薄弱,认识不足,希望通过扩大产能立于不败之地,如此等等,绝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长期普遍的现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的产能过剩是长期非理性、非科学、非正常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陈旧发展理念严重扭曲了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结果。

表2  2011~2015年全国部分石化化工产品产能利用情况[2]

三、低水平扩张提速产能过剩

过剩产能主要是低质量、低技术含量、低门槛产能,扩张难度小、扩张速度快,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而且市场处于过饱和状态,这对于所有行业都是一个普遍规律,化工当然也不例外。我国过剩的化工产能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以传统、大宗基础产品产能为主,市场需求量大且稳定性好;二是生产技术成熟、普及、易得,技术创新和更新换代空间小,建设速度快;三是容易实现规模化、大型化、自动化;四是物耗、能耗高,“三废”排放量大。只要有市场缺口,就会出现投资扩建热潮,产能的急剧增长几乎无法阻挡,国家出台的市场准入条件,也会通过种种变通方式予以规避,起不到实质性的调控效果。因此,我国化工产能过剩的形成,与加工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钢铁、建材、煤炭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具有同样的经济社会背景,都折射出粗放式发展阶段的历史局限性。一方面是低端产能的大量过剩,另一方面,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急需的高端产品严重短缺,受制于人。我国化工大而不强的答案,就很容易找到。

表3  2015年我国工程塑料发展现状(万吨)[3]

四、规划的指导作用弱化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往往与发展实际相去甚远,单从能源消耗增速即可略见一斑。2004年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纲要提出,到2010年全国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在24亿吨标准煤,2020年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2007年,国家“十一五”能源专项规划提出,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7亿吨标准煤。但是实际上,2009年我国能源总消费量已达31亿吨标准煤,比2004年的预期提前了10年。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经达到43亿吨标准煤(其中化工全行业能源消费总量达到5.28亿吨标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2.57%)。能源消费量的惊人增速,是煤炭产能超速扩张的催化剂,也是各类加工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助推器。粗放型发展的高速度是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和环境来支撑的,能源消费的非正常增长早就为产能过剩敲响了警钟,但是甚至连国家级规划都无法有效引导和约束,显得力不从心。这说明,靠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去配置资源,永远无法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只有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配置资源,才能有效制约产能的过度扩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量越低,产出率越高。我们以如此之高的能源消费总量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的成就应该肯定,但付出的代价也十分惨痛。

必须指出,很多过剩产能是政府审批的结果。本来应该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冷静决策是否建设,但审批制度逼迫企业一定要拼命争取参与瓜分那一块蛋糕,以防失去发展机会。而审批机构因为不了解下情、不了解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缘故,在是否批准项目上带有相当大的主观随意性,助长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和腐败的滋生。好在党的“十八大”做出了重大战略决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必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进程中扭转乾坤的历史转折点。

表4 我国能源消费变化表[4]

五、创新能力薄弱影响产业升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以传统、粗放、落后的增长方式去发展工业包括化工,做大是可能的,做强绝不可能,因为做大靠量的扩张,做强靠质的提升。低水平扩张只能带来短期繁荣,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将传统产品产能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自己用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占领世界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工已经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科技进步取得一定成就,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必须肯定的。例如甲醇制低碳烯烃(乙烯、丙烯)成功实现工业化,使我国现代煤化工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千万吨级炼油装置国产化率超过95%,百万吨级乙烯装置国产化率超过80%;建成了碳纤维、芳纶产业化装置等,体现了化工创新的突出成就。

但是总体上我国化工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产品以通用型传统品种为主,产品附加值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创新能力薄弱是我国化工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广大企业的发展愿望与创新能力之间形成了尖锐反差。长期以来,由于创新体制僵化,投资不足,创新成果产业化通道不畅,创新领军人才短缺等原因,原创能力十分落后,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问题很多,引进技术难度加大,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步伐缓慢,只能走急功近利、拼资源、拼能源、拼消耗的粗放式发展道路,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可避免,酿成当前产能大量过剩的严重后果。一旦经济出现动荡,传统产品需求萎缩,低端产品将陷入困境,过剩(特别是结构性过剩)产能将面临危机。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将深刻地改变经济和社会的面貌。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依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将为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用;能源科学和技术重新升温,为解决世界性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纳米科学和技术新突破接踵而至,将带来深刻的技术革命。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为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了新的前景。科学技术应用转化的速度不断加快,造就新的追赶和跨越机会。因此,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以世界眼光,迎接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国际新形势,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化工低水平扩张的道路已经走到了终点,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加快产业升级是我们的唯一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科协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我国化工处在增长方式巨变、生态环境恶化、传统化工产品市场萎缩、高端产品青黄不接的严峻时期,只有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之路,才能改变落后面貌,才能由化工大国发展成为化工强国。(待续)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石油和化工规划院、中国统计年鉴。]

Opinion on the Excess Capacity of Chemical Industry(1)——The Formation of Excess Capacity of Chemical Industry

LI Chao-dong
(Experts Office ofAnhui HeavyChemical Industry,Hefei 230061,China)

Excess capacity is detrimental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rocessing sectors.This paper is aimed to approac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background of the excess capacity of China's chemical industry from different angles.Many professional experts have put forward their ideas on this subject and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sincerely wish that my opinion is helpful for findingthe solution ofminimizingexcess chemical capacity.

chemical industry;capacity;excess

10.3969/j.issn.1008-553X.2016.04.001

F407.7

A

1008-553X(2016)04-0001-04

2016-05-20

李朝东(1948-),男,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高分子专业,化工高级工程师,曾任安徽省石化厅副厅长、安徽省发改委常务副主任,现任安徽省重化工产业发展专家办公室主任,长期从事石油和化学工业的行业发展研究工作,0551-62687100,jw-li@mail.in.ah.cn。

猜你喜欢
化工能源发展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