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方芪玉饮治疗绝经前后诸证析理

2016-11-29 08:10徐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9期

徐涟

摘要:从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出发,审证求因,认为绝经前后诸证的主要病机是精气神亏耗,为肝肾阴虚,心肾不交,肝郁脾虚所致。治疗以益气填精养肝为主,肾肝心脾四脏同治,运用经验方芪玉饮益气填精,滋养肝肾,生津润燥,除烦定志,宁心安神。注重平衡阴阳,调节脏腑精气血津液,以求助后天,养先天,使气机条达,精血互生,阴阳匀平,五脏安和而达治疗目的。

关键词:绝经前后诸证;经验方芪玉饮;精气神亏耗;肾肝心脾同治

中图分类号:R27111+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9-0048-03

绝经前后妇女的生理功能从旺盛转入衰退的过渡时期,是一个性生理逐渐衰退的过程。卵巢功能的衰减,生殖能力的停止,组织学的退化,引起了一系列心理、神经、内分泌和代谢方面的变化。笔者经多年临床实践,运用经验方“芪玉饮”治疗本病,取得了一些体会和认识。

1精气神亏耗是病变之根

《灵枢·本藏》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人之生命来自于精,生命活动的维持依赖于气,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及主宰谓之神,精、气、神三者奉为人身之“三宝”,可分而不可离。气能生精摄精,精为气血化生的本源,精、气、血、津液是神得以化生的物质基础。《素问·宣明五气》谓:“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藏各施之神所产生的生命外在活动,从言谈举止、神色情志、声息脉象等方面即可体现出来。

女子绝经前后,随着肾气肾精渐衰,冲任二脉亏虚,天癸渐竭,致阴阳平衡失调。精亏则气衰,使阳气推动、温煦之功渐丧,阴气宁静、凉润之能渐失,难以施行气为“神之母”之职,而气衰则神衰。气虚又使五脏六腑精气不足,功能紊乱,因此,绝经前后症候群中大多为精亏及气虚、神衰的临床表现同时存在。如头昏头晕,双目干涩,失眠健忘,多梦易醒,耳鸣心悸,气短胸闷,神疲乏力,腰膝痠软,情志不舒等,皆为精气亏虚,五脏之神不得化生和涵养的各种病变表现。

2肾肝心脾同病是病变要素

由于各种相关因素以及个体差异,绝经前后诸证临床症状繁杂纷纭,复杂多变,大多数患者多种症状混同存在,这些症状散见于中医古籍百合病、脏躁、老年血崩、心悸、郁证、不寐、眩晕等病中,根据发病特点,主要是肝、肾两脏的功能失常,累积心脾所致。

21天癸竭,肾虚是致病之本人体的生、长、壮、老、已整个生命过程,都取决于肾精、肾气的盛衰。女子在绝经前后肾精、肾气、肾阴、肾阳都处于一种低下的状态,机体的调节机制也将得力求在这一新的低水平下逐渐重新适应、保持新的“阴平阳秘”状态。但是由于肾精肾气的衰少,更容易受内外环境变化如身体状况、心理素质、生活环境、工作压力、家庭事件的影响,再度出现阴阳动态平衡失调,使脏腑气血失和而发生本病。因此,肾虚是导致绝经前后诸证的根本原因。

22精血亏,肝郁则乙癸同病肝与肾为母子之脏,水生木,肾藏精,肝藏血,乙癸同源,同源互化,藏泄互用。肾精亏损,肝血不足,则月经紊乱、闭经,头昏目眩,眼花耳鸣,虚烦失眠,腰膝痠软,四肢麻木等。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至阴不维阳,肝阳外浮,则头痛眩晕、目赤口苦、潮热颧红,烦躁易怒等。肝火内扰,搅乱心神,则急躁易怒,心烦难寐。肝肾二脏息息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生理病理上皆相互影响着。

《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五神安藏守舍,各施所能。其中,肝主情志,主疏泄,调节气机,主藏血。肝之功能正常,则气血调和,精神舒畅,是神志安泰的重要脏腑。而女子“血常不足,气常有余”,时时处于肝失血养,气机郁滞之境。叶天士在《临证指南·调经》中即指出:“因女子以肝为先天,阴性凝结,易于怫郁,郁则气滞血亦滞”。若肾水不能分润濡子,木燥失涵,即肝气郁滞,伸展失节,精神情志失常等症便责之于肝,故绝经前后诸证之睡卧不宁,难寐多梦多由肝气怫逆,气机升降失常,肝魂摇动所致。正如《血证论·卧寐》所云:“阳浮于外,魂不入肝,则不寐”。

23阴液耗,心火亢阴阳失衡在本病过程中,由于真阴亏虚,君相之火未安其位,水火失济,相承失制,常出现心火炽盛,热扰心神之心悸不宁,怔忡烦闷,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等症。心藏神,肝调气,相互为用,维持着正常的精神活动。肝血不足,肝气郁结则心神不安,见精神恍惚,情志抑郁之象;心火亢盛,使肝火上逆,心肝火旺,则心烦失眠,急躁易怒。

24气伤戕,土虚惫运化失调肝肾俱虚,常累及于脾。肾虚阳衰,火不暖土,脾阳不振,见腰痠困重,面浮肢肿,腹胀纳呆,便溏尿少,畏寒膝冷等脾肾两虚,运化失调之证。肝血不足,失于疏泄,致脾失健运,出现情绪抑郁,胸闷太息,纳呆脘胀,肠鸣泄泻等肝脾不调,土壅木郁之证。

可见,绝经前后诸证因肾虚为本,累及多脏,伤损精气神,病机复杂,寒热交错,症状繁多,为一数脏受损之证。

3益气填精养神是治疗肯綮

经验方芪玉饮益气填精,蓄精养神,滋养肝肾,生津润燥,除烦定志、宁心安神。注重平衡阴阳,以调节脏腑精气血津液为治。

方药:黄芪,玉竹,百合,炙黄精,淫羊藿,仙茅,杜仲,菟丝子,女贞子,夜交藤,合欢皮,酸枣仁,生麦芽,砂仁,苏梗,大枣,炙甘草。

方义:君药黄芪、玉竹、百合益气养阴,生津润燥。黄芪[1]益气补虚,《日华子本草》记载:“黄耆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本草求真》云:“黄耆,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是以有耆之称”。玉竹[1]味甘多脂,质柔而润,养阴生津,令人强壮。《日华子本草》谓:玉竹“除烦闷,止消渴,润心肺,补五劳七伤虚损,腰脚疼痛”。百合[1-2]敛气养心,安神定魄。《本草求真》谓其能治“……涕泪不收,胸浮气胀,状有鬼神……”;《日华子本草》谓:“安心,定胆,益智,养五脏”;《本草经疏》称:“百合得土金之气,而兼天之清和,故味甘平。……解利心家之邪热,则心痛自瘳。甘能补中,热清则气生,故补中益气”。炙黄精、淫羊藿、仙茅、炒杜仲、菟丝子、女贞子充填精气,滋补肝肾。黄精补中益气,润心肺,强筋骨。《本草纲目》记载[3]:“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补五劳七伤,助筋骨,耐寒暑,益脾胃,润心肺”。淫羊藿补肾壮阳,坚筋骨。李时珍谓[3]:“淫羊藿味甘气香,性温不寒,能益精气,乃手足阳明、三焦、命门药也,真阳不足者宜之”。仙茅温肾阳,壮筋骨。《本草纲目》记载[3]:“久服通神强记,助筋骨,益肌肤,长精神,明目,补暖腰脚,清安五脏,久服轻身,益颜色”。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五脏苦欲补泻》云[2]:“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杜仲辛甘具足,正能解肝肾之所苦,而补其不足也”。菟丝子补肝肾,益精髓,明目。《本经》谓[1]:“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于滋补之中,皆有宣通百脉,温运阳和之意”。女贞子补肝肾,强腰膝,明目。《本经》[1]谓:“主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9味君药以补益为主,令精津充沛,肝柔脾健,水火互济,阴阳平衡而化气生神。夜交藤、合欢皮、酸枣仁养肝解郁,催眠定志;生麦芽、大枣、炙甘草养心安神,补脾益气,敛汗润燥,镇静除烦以助诸君,故为臣。佐以砂仁、紫苏梗。本方滋阴补益之品为多,且此证患者因肾虚肝郁致脾虚失运,常易脘痞胸闷,纳谷不馨,佐砂仁、紫苏梗二味调胃气,助运化,开胸顺气之时亦防滋补之品碍滞泥膈,使脾气健运,补中寓动,滋而不腻。炙甘草既可补脾益气,与生麦芽、大枣同组为古方“甘麦大枣汤”,尽养心安神,除烦润燥之力,又宜调和诸药,用为使。

芪玉饮全方以平衡阴阳为总则,温润相济,具有益气健脾,养阴生津,涵木柔肝,补肾温阳,交通心肾,宁心安神,除烦定志之功效,以求助后天,养先天,使气机条达,精血互生,精盈神明,阴阳匀平,五脏安和,故临床取得确切、满意的治疗效果。

同时,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疏导,采用吾师姚克敏主任所创之移情悦志法,即诊疗时尽量用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及比喻,详细解释疾病发生的病因病理,分析各种可能影响疾病的因素,使患者了解病情与预后转归后情志调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4病案举隅

余某,女,53岁,公司职员,2015年9月24日初诊。主诉:烘热多汗烦躁4月余。大生1胎,人工流产2次,于2008年10月因“多发性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术。患“慢性荨麻疹”4月。术后一般情况可,近4月常作烘热、多汗,不分昼夜,且逐渐加重,难寐早醒,心烦急躁,暴怒难抑,右颞侧掣痛,日发数旬,时引右眉棱胀痛。喜怒之举已严重影响上下级关系,伤及顾客,甚使公司业务受损。由其主管陪同前往就诊。刻诊:症同前述,咽干不饮,纳食正常,皮肤时发片状红疹,无带下,二便调。舌红胖,边多齿印,少津,苔白黏,脉细滑数。诊为绝经前后诸证。盖因年过七七,肝肾精气亏乏,津不润脏,气机郁滞,郁热内扰,心肝火旺,神志不宁所致,拟益气填精,滋养肝肾,除烦定志之法,方用芪玉饮加减:生黄芪20 g,玉竹10 g,百合10 g,炙黄精15 g,炙首乌15 g,女贞子15 g,菟丝子15 g,淫羊藿10 g,仙 茅10 g,葛根15 g,刺蒺藜10 g,合欢皮10 g,夜交藤10 g,茯 神10 g,生麦芽60 g,小枣10 g,炙甘草6 g。5剂,水煎服,每天服3次,每剂煮4次。二诊:2015年10月8日,药毕,诸症已缓,睡眠好转,头痛缓解,心烦明显减轻。已可自行控制情绪。仍咽微干,时发痒疹。舌红胖,边多齿印,苔薄白,脉细滑稍缓。药中病机,效不更方,仍守芪玉饮。生黄芪20 g,玉竹10 g,百合10 g,淡竹叶6 g,炙黄精15 g,女贞子15 g,菟丝子15 g,旱莲草10 g,炙首乌10 g,葛根15 g,刺蒺藜10 g,白芷10 g,生麦芽60 g,合欢皮10 g,炒酸枣仁15 g,大枣10 g,炙甘草6 g。5剂,服法同前。三诊:2015年10月15日,症状大减,睡眠安稳,偶有烘热微汗,头痛未发,情绪明显好转,口中转润,已无痒疹。舌红润,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滑。疗效已显,仍处原方稳定病情。生黄芪20 g,玉竹10 g,百合10 g,炙黄精15 g,淫羊藿10 g,炙首乌15 g,菟丝子15 g,葛根15 g,刺蒺藜10 g,合欢皮10 g,炙远志10 g,茯神10 g,生麦芽60 g,苏梗10 g,大枣10 g,炙甘草6 g。10剂。日前因总结病案之需,随访患者,喜谓全身轻松,精神饱满,行如常人。

按:患者年近“任脉虚,太冲脉衰少”之际,损失胞宫,损伤

冲任,致使阴水竭而地道不通,经脉衰败。随年龄渐增,精津匮乏,气血亏耗渐烈,肝木失涵,肝气怫逆,升发失常,致情志偏激;水火失济,心失血养,心肝火旺则心烦失眠,急躁易怒;肝气上逆,足少阴胆与足厥阴肝经络交会不利,脉络滞涩而头痛;肝风蕴肤而发疹;中土受抑,津不上承而口干。故予芪玉饮温润相济,益阴生津,涵木养肝,交通心肾,宁心安神,解郁助运,除烦定志,使阴阳渐平,诸症渐息。三诊脉象由数至缓,渐至平和。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

[4]陈可冀,李春生新编抗衰老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34

[5]李广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

[6]河北新医大学《医学衷中参西录》修订小组[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359(收稿日期:2016-04-25)作者简介:梁晓昆(1975-),男,云南晋宁人,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