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转“学”,有效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2016-11-29 07:03孙凤英邱光锋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师

孙凤英 邱光锋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在新课程改革后的今天,要求教师改变以前的传统教学方法,要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由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

物理教学教师“教”学生“学”学习兴趣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初中物理课堂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综合这些形式多样的所谓教学模式或者教学策略,无非就是都主张怎样才能做到会教、会学呢,把课堂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基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认识。

一、抓好入门教育

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所以,教师要在前几节课上专门的设计一些有关的物理演示实验,上好入门教育。让学生真正的踏入物理门槛。促使一时的好奇变为永恒的爱。比如,像通过演示“真空里的闹钟不能传声”“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孩子们都感到好奇而不得其解的现象。例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物体的影子”“彩虹的出现”,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又有用,能解决他们心中的好多迷团,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用爱征服厌学

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学习中要有老师的爱时时从在,才能保障有学生学习兴趣的从在。因此,教师要做的不仅是让学生喜欢物理实验,喜欢物理,更要做到让他们喜欢老师,喜欢自己的教学风格。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也会喜欢你,靠近你,把你的讲授看成是自己喜欢看的小说、电视,这样学生对物理就有浓厚的兴趣,学起来不会发愁,有困难会无拘无束的和老师请教。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乐学、好学、轻松地去学习物理。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用无私的爱说话,使课堂变得和谐、温馨,孩子们的学习才会更轻松!

三、用实例稳定兴趣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例如,学了“浮力”后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里?学了“大气压”后,问:水枪为什么能吸水?学习“重力”后问:为什么起跳后的我们又会落地?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后问:为什么会有影子的出现呢?学习了“光的折射”后问:放在水杯中的筷子为什么是弯曲的?为什么有彩虹的出现等。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启发了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同时也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四、注重实验兴趣的培养

实验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非常好奇,看到实验器材学生都有去探索的欲望,而且,物理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些抽象概念只要用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实验尝试操作就能很直观地被学生掌握。这样教师不费劲,学生又轻松,课堂气氛又活跃,不仅如此,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从而解决对有些知识的疑问或疑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把老师的“教”转化到学生的“学”上来。如“光的直线传播实验”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些所用的器材,(激光笔、手电筒、洒水壶等)再让拿不同器材的学生演示不同的实验现象,这样,孩子们在多种视角下发现同样的问题,学习的热情也就油然而生了,课堂自然也就成了孩子们的学习乐园。

五、加强课后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3”“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在强化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按每一条的预习提纲先预习新课内容,上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应要求学生把上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对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彻理解的前提下然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应该注意力集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六、拓展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比例,在初三的串、并联电路实验后,利用串联电路中只要有一处断开,整个电路中没有电流这一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只有串联这些学生已有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电路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L2,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光,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

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就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七、注重学以致用

学习就是为了利用和创造,我们每们学科都有各自的用处,尤其物理学科,它的生活利用性比较强。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因此,我们不但要学会理论知识,更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注重会学、会用,即学用结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和引导过程中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如在探索音调时,我就让学生自制实验:(1)魔变的吸管:用力吹一根吸管,并用剪刀将它不断地剪短,会发现声音越来越高。(2)变调的木梳:如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3)土电话:用两只空纸杯,一根棉线(金属丝)制成一个“土电话”。不仅能说明固体能传声,而且还能证明细金属丝比棉线更容易传声。这些自制简单实验的活动,培养了孩子们的独立创造能力,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也找到了物理学的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求教师改变以前的传统教学方法,要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由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长。让每个学生都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生本课堂,是学生们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

[1]孟凡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4).

[2]陈爱荣.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有效性学习的探讨[J].数理化学习,2014,(12).

[3]戴青春.激发兴趣,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2010.

猜你喜欢
物理实验教师
只因是物理
最美教师
做个怪怪长实验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我不是教物理的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