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

2016-11-29 07:21于志华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李博士小钱海峡

于志华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讲了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为大陆青年捐献骨髓的故事。作课教师侧重点研读地震中李博士和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抽取骨髓的场景,认为应放手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指出不懂的地方。总之,教学中应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

同课异构生命桥骨髓移植最近在一次全旗举办的“同课异构”课堂基本功大赛中,笔者有幸参加了听课活动。在听课中连续听了几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可以说从中受益匪浅。从教师们个人素质的体现,到对教材的挖掘,再到课堂的展示,有着诸多耳目一新的收获。然而,当我们在受到许多启发的同时,也不乏有令人反思的地方。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课文描写了同一时间的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的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相距虽远,他们的心却是紧紧相连的。学习这篇课文要求熟记本课的字词——“谈何容易、苍白、红润、几经辗转、奔波、突如其来”,并要求随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及医护人员一心为他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

作课教师的教学设计,都把课的侧重点放在仔细研读大地震中李博士和台湾青年冒着生命危险抽取骨髓和台湾青年不顾家人的安危对小钱舍身相救这一感人场景上,教师特别详细地引导学生分析了每一个写得感人的句子,用得恰当的词语,并通过补充资料,多种形式地朗读等方法层层深入地理解课文。教师讲得动情,学生读得熟练,对重点部分的词语、句子理解得都很透彻,听课者都觉得很成功。

我也在不久前上过这一课,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我觉得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在熟读课文后能够十分准确地把握台湾青年胜似亲人的浓浓爱心这一思想意义,所以,不必讲得如此繁琐,完全可以在教师强有力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在上述诸多教师的展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课堂设计丝丝入扣,一环紧扣一环,整堂课可以说是顺顺畅畅,波澜不惊,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听后给人的感觉总缺少了点什么:课堂上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控着学生。不管学生怎样回答,总是跳不出教师提前的“预设”,因为那些预设的问题都已经明白地写在了教师的教案中。对此,当前的各种教学流派几乎都赞同这样一个观点:“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无须思维。”哈佛大学的师生中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所以说,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功地使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鉴于此,我认为每一位教师在上课之前,都应该问问学生,课文里还有哪些地方不懂,看一看你想学些什么?对学生已经把握的这部分内容,教师可通过朗读、评价等方式让他们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课文,使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都能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意,脉络主旨。对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要作为课的重点,千方百计地引导点拨,让学生有所获。

我在上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指导学生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通过汇报读书体会、朗读评价、点拨理解重点语句之后,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学生提出了两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1.“1999年9月20日,早晨的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但晨风中似乎已经飘来甜丝丝的气息。”这段景物描写和表现课文主题有关系吗?是不是闲笔?

2.台湾青年在7·3级大地震的余震中不顾家人的安危,自己的安危冒险抽取骨髓挽救大陆青年小钱,如此感天动地的故事,主人公居然没留下真实姓名,这是为什么呢?我没有马上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而是要求他们带着这两个问题继续默读课文中描写小钱病情危重的比喻句,并对这个故事进行评价,让他们结合对课文重点部分的理解,自己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学生根据我的要求,找到了这样两个相关的句子: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学生通过默读思考、交流讨论、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得到这样的答案:含苞未放的桂树、甜丝丝的香气象征小钱年轻美好的生命,可是,年轻的小钱刚刚18岁就患上了可怕的白血病,在这样美好的季节、美丽的城市、美好的年华里,生命却即将凋零,这既是极大的反衬,也是对小钱命运蹇劣深深的惋惜。所以,台湾青年捐献骨髓的义举就更具有英雄史诗般的非凡意义。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把“1999年9月20日,早晨的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但晨风中似乎已经飘来甜丝丝的气息。”这个句子去掉,比较一下和原文有何不同?学生发现,去掉这个句子,不但时间交待不清,地点不详,而且也不能表现小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可贵人生的留恋,更不能衬托台湾青年的美好心灵。再把“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这个比喻句改成普通陈述句,比较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比较,知道把小钱的生命比喻成即将凋零的花蕾,这种说法含蓄,让人感到作者不忍直说小钱面临死神的考验这一残酷的现实,也表达了对小钱即将面临残酷命运极大的惋惜。“让生命之花重新绽放。”不但是对台湾青年美好心灵的间接赞颂,也表达了对小钱重获新生的强烈期盼。同时,通过比较,学生也进一步体会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鲜明特征,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反复读第二个句子,教师补充资料:李博士曾先后一百多次携带着台湾人民捐献的骨髓奔赴大陆,挽救白血病患者的生命。如果每十万人中有一对可以配型成功,那台湾向大陆捐献骨髓的志愿者就有千千万万。学生通过品味词语,知道了,那跨越海峡涓涓而来的,不但是台湾青年一个人的行动和心愿,更代表了李博士、台湾青年在地震中生死未卜的家人,也代表了海峡两岸骨肉同胞共同的心愿,把他们连接在一起的,是大陆和台湾人民,是炎黄子孙的血脉亲情。至此,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也深刻理解了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两岸人民不可分割的、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

总之,最好的教育不是教师让学生做什么,或不让学生做什么,而是在事物中自己明白是非曲直,有了认识、识别、选择的能力,使他们在思想深处发生了变化。由此可见,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明白:我们所从事的劳动是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展示自我。教学中应该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探求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辨别、分析、归纳,亲自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这样才是真正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猜你喜欢
李博士小钱海峡
海峡
李博士的神器
警惕朋友圈里的“小钱”骗局
万能的李博士
万能的李博士
小钱访谈录·胡妍妍
魔鬼海峡
海峡可以很远,但是心可以很近
糖公鸡
李博士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