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的觅食行为”课外探究

2016-11-29 07:29姚桂香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好胜心蚂蚁课外

姚桂香

通过对“蚂蚁的觅食行为”课外探究教学的回顾,介绍了怎样利用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怎样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以及怎样在创新评价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好胜心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外探究活动。

好奇心好胜心合作学习小组创新评价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需生物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将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技巧,并从探究问题的活动中了解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研究的技能,从科学家身上学习对科学的执着精神。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七年级生物教课书中都为学生设置了“课外研究”这一内容,主要是为了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完成。可是,有的学生课内都不用心,课外还会自觉探究吗?这就对初中生物教师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不断发展。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由此可见,好奇心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悬疑,引导学生对此疑问进行探究。本人在要求学生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之前,先要学生回顾我们生活中有关蚂蚁的谈论:蚂蚁是大力士,“生怕踩死了路上的蚂蚁”用来嘲笑人走得慢,某同学的字“小得像蚂蚁”,焦虑不安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打防疫针时痛得像让“蚂蚁夹了一下”,无视他人生命就像“捏死一只蚂蚁”……

等同学们兴致未尽的时候,我问同学们是否听说过“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项羽,据说他的自杀与蚂蚁相关呢。接着,学生们瞪大眼睛催促我讲述来由:楚汉相争之际,项羽兵败逃到乌江,发现江边无数蚂蚁组成了“霸王自刎乌江”6个大字,霸王项羽见此以为是天意,吓得丧魂落魄,不由仰天长叹:“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乃挥剑自杀而死。但是,他并不知道这是张良利用蚂蚁而设下的圈套。蚂蚁为什么会听张良的话写出那6个大字呢?这就要让我们对蚂蚁的觅食行为进行探讨,才能对张良的聪明才智做出解读。此时,学生们无不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二、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在学习过程中,就算学生拥有了探究的兴趣,对于付出实际行动还是缺乏一定的动力。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落实。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就是最好的途径。怎样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呢?

首先,确立学生级别。全班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在自愿申报的基础上,经同学参议和教师审定,确立相应的级别。一共五级,由低到高依次为潜艇级、火箭级、宝石级、金钻级和五星级。潜艇级属基本级别,五星级属最优秀的学生。

其次,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一个班分成8个学习小组,每组4~6人。而分组时应该从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知识掌握水平、性别、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异质搭配组队,并保证每个小组中包括四个以上级别的学生。同时,力求各组实力相当,以便公平竞争。

三、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激励学生主动完成探究

好胜心主要是指勇于竞争,力求上进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人类各类的竞赛或竞争都与好胜心的驱使相关,而青少年的好胜心尤为强烈。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心理发展特点,引导学生从竞赛中体验学习的魅力,进而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好胜心,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因此,本人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的同时创新评价机制,开展各小组之间的竞赛,以便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外探究的积极性。新的评价机制内容即“四化”:

一是评价对象实行小组化。即将评价对象有对每个学生的单评转变为对每个小组的组评,进而将对个人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这就使个人荣誉升华为了小组荣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且学生为了获得小组荣誉,必然会主动不提高个人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进步。

二是评价内容实行综合化。即在对学生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对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团结写作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定凡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有独到之处的给予奖分。

三是评价标准实行分层化。即在立足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发展学生的原有水平,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独特性。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同时考查级别相同而组别不同的同学,优胜者获奖分;尤其鼓励低级别的同学向高级别的挑战,低级别的获胜得双倍奖分。

四是评价的结果实行计分量化,即上述四类评价都以具体分数体现,用表格公示在教室内。不仅每次每天都有得分的记载,每周每月还可进行总结评比。

由于采用了“四化”的评价机制,各小组成员每天都保持一种上进求胜的心态,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还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上进心;还能帮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小组荣誉中获取更多的机会,提高自身自信心,从而提高整个班集体的学习效果。正是有了上述小组合作为基础的竞争机制作为保障,再加上同学们好奇心和好胜心的驱动,各组成员在长达两周的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期间,表现异常活跃。比如说,8个小组制订了11个探究方案,因为其中有三个组分别制订了两个方案,他们不愿放弃其中任何一个。结果一组成员又分成两小组分别进行探究,他们似乎是在做着自己喜欢的游戏,而不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他们敢想敢做,并不拘泥于教材的限制,如教材推荐的器材涉及到的食物是糖,面包,辣椒酱和醋,有一组同学同时使用红糖,白糖,冰糖,蜜糖和水果糖。并发现蚂蚁最喜欢的是蜜糖。另一组同学使用的是猪肉皮,生鱼片,南瓜,冬瓜和芹菜。结果发现蚂蚁避让芹菜。

探究期间,有不少同学在网上搜索或查阅书籍,甚至还有的在半夜起来打着电筒想看看蚂蚁夜里的活动。在课间闲暇时,也常看到三五成群的学生在教室里,墙根边,树底下,或谈论蚂蚁,或观察蚂蚁。

最难忘的是,各组代表汇报探究结果的那一节课。一个女生深情地说道,“说实话,我以前非常讨厌蚂蚁,曾用开水去烫死蚂蚁。现在觉得自己很残忍,每一只小小的蚂蚁都是一条生命啊,为了生存,它们终日忙碌着。尽管它们非常弱小,但它们坚持不懈,团结合作,硬是把那数倍于它们体重的蜘蛛,蚱蜢等搬到了它们的洞穴,它们的团队精神和顽强毅力取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

还有一位男生挺神气地往讲台前一站,高声地说,“老师,同学们,今天我要代表我们组揭开‘霸王乌江自刎的谜底。我们知道蚂蚁很喜欢含糖的甜食,古时的张良就是利用蚂蚁的这一特性,先用一种饴糖构成那6个大字,然后嗅到气味的蚂蚁赶来沿着饴糖而聚,就成了项羽看到的所谓代表天意的大字。”

那节课掌声不断。我也因蚂蚁的精神而感动,但更因学生探究世界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学习热情而感动!

我体会最深的是,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创建新的评价机制,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热情,主动地进行课外探究,而且这样的课外探究还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果,那就是学生们越来越热爱生物课了。

参考文献:

[1]杨占武.初中生物学实验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J].课程教育研究,2014,(12):38.

[2]施飞.试论分层合作教学在初中生物分组实验教学中的实践[J].新课程,2015,(10):115.

[3]廖娥.小组协作探究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关爱明天,2014,(04):136.

[4]张军涛.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J].学周刊,2015,(01):84.

[5]杨小雨.小组合作给初中生物课堂插上腾飞的双翼[J].考试周刊,2015,(A1):148.

猜你喜欢
好胜心蚂蚁课外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关于好胜心
我们会“隐身”让蚂蚁来保护自己
蚂蚁
蚂蚁找吃的等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