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2016-11-30 15:04张倩天津商业大学天津300134
中国科技纵横 2016年1期
关键词:智慧图书馆信息服务大数据

张倩(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



“互联网+”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张倩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

【摘 要】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传统行业融合发展,是图书馆提升信息服务的新起点。本文论述“互联网+”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建设的重要因素,提出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4A模型,并从建立机制、规范标准、搭建平台以及培养专业队伍等方面研究“互联网+”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 大数据 智慧图书馆 信息服务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的部分提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图书馆要提升信息服务,需做到要以读者为本,提供个性化服务,必须引用“互联网+”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模式,以求得更好的发展。

1 “互联网+”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四点要素

提升信息服务要以互联网为基础,创新2.0模式图书馆全面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开发移动图书馆、提供个性化服务,以用户为中心,将互联网与图书馆信息服务完美融合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1.1 更新观念

引入创新2.0模式,利用“互联网+”图书馆信息服务,关键在于更新观念,把图书馆从单一的藏书和借阅模式中脱离出来,建立图书馆云平台,为读者提供智能化服务。

1.2 转变模式

“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实现需要将互联网技术渗透到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各个环节,并善于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变其传统的工作模式。利用图书馆云平台向读者发送消息通知其还书期限、知识信息讲座等内容,形成泛在图书馆,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泛在化,切实做到以用户为中心,将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图书馆的围墙以外[2]。

1.3 革新技术

“互联网+”信息服务关键之一在于大数据的成功应用,除了数据量要足够“大”,还有三个必要条件:实时性、全面性、差异化分析。云平台的建立使得这三个必要条件得以满足,图书馆利用云计算可以实现即时存储、数据的分布式处理、集中存储和异构分析平台。

1.4 提升服务

利用大数据统计读者数据经异构式分析处理产生多维数据表,进而建立准确可靠的信息推送方案,使得用户体验度大幅度提升。真正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不应该是图书馆吸引读者的噱头或手段,而是互联网工具化后的全景渗透和读者引导服务的全新模式。

2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建设方向

于图书馆而言,大数据应该是“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基础,建立数据量大、种类繁多、真实性高、及时反馈的图书馆云中心,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铺平的道路。

2.1 图书馆大数据的4A模型

大数据是智慧图书馆建设与运营服务的重要支撑技术,具有4V+1C的特点。分别是数据体量巨大(Volume)、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价值密度低(Value)、处理速度快(Velocity)和具有较大的复杂性(Complexity)[3]。对于图书馆而言,这只是大数据带给我们的表面现象,我们需要建立契合图书馆发展的4A模型,即数据采集、数据访问、数据可用性和数据分析。

(1)数据采集(Acquisition):涵盖从图书馆机房到借还书等各个环节的读者数据,这里面既包括图书借还数据,也包括读者的上机行为,无线网络接入情况,信息咨询内容,甚至还包括图书馆监听系统中的读者用馆行为习惯等各种非结构化数据,既有文本数据又有图像数据还兼顾了音视频数据。

(2)数据访问(Access):涵盖实时地通过各种信息化系统采集上来的数据,保证这些数据在“及时响应”、“全面覆盖”和“多样性”这三个维度上的更新与增长。为此图书馆应加大对图书馆网络中心的建设力度,采用网络中心整体解决方案,提升图书馆网络中心的硬件配置,优化存储结构,可采用虚拟化技术以便节省硬件投入成本,大力发展虚拟化建设,建立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存储以及虚拟化桌面。

(3)数据可用性(Availablity):涵盖基于图书馆云的数据存储内容,保证数据的采集、存储和组织过程科学合理,剔除无用数据,保留有效数据,再将这部分数据进行分类整合,配置数据备份以及灾难恢复方案。

(4)数据分析(Analysis):对图书馆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全面挖掘,涵盖通过智能计算等系统对读者行为进行关联分析,智能计算访问流量,采集读者行为,建立读者行为模型,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2.2 专家系统助力大数据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

大数据不是万能,不是有了大数据就有了一切,专家系统、领袖意见无法完全被大数据所替代,信息服务离不开馆员决策,而服务模式也不能单靠大数据来决定,智慧图书馆的建立仍然需要专家意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魏群义老师认为,当今的图书馆信息管理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相对隔离与独立;②无法全面集成图书馆的业务和管理工作;③信息孤岛现象日益严重④难以体现以读者为中心的信息服务[4]。如果要解决上述问题将图书馆的信息数据整合并加以利用,不仅仅需要技术支持更需要领导决策以及各部门的配合。

3 结语

“互联网+” 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图书馆是知识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2.0改变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图书馆应以此为契机、利用大数据技术大力推进图书馆云平台的建立,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调整信息服务模式,引用更多的先进互联网技术、科学分析和挖掘大数据体系,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升自身的信息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要)[N].人民日报,2015-03-06002.

[2]刘姝.泛在图书馆环境下学科馆员泛在化服务的实践[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02:74-76+113.

[3]陈臣.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个性化智慧服务体系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3,06:75-79.

[4]魏群义,彭晓东.浅谈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05:38-40+108.

作者简介:张倩(1982—),女,天津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南开大学,馆员,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

猜你喜欢
智慧图书馆信息服务大数据
公共图书馆科技创新服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