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典何来

2016-12-01 16:23洪振快
少林与太极 2016年9期
关键词:老祖达摩令狐冲

洪振快

《易筋经》是武侠小说中的武学圣典。在武侠小说,如金庸的《笑傲江湖》、《天龙八部》、《鹿鼎记》,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卧龙生的《玉钗盟》,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等作品中,《易筋经》(或称《达摩易筋经》)被塑造成少林派开山祖师达摩所传的武学圣典,具有神奇的效用。2004年夏,中国媒体还热炒了一阵少林寺公布《易筋经》等所谓武学秘籍的新闻;同年9月9日嵩山少林寺现任方丈释永信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采访时宣称,《易筋经》“是达摩祖师所传,在少林寺属于上乘功法”,它“能改变一个人的体质和本能”。

基于人们对于《易筋经》的误解,本文对《易筋经》在历史上的来龙去脉、与少林寺的渊源、进入武侠小说的历史进程进行了仔细的考索,解开《易筋经》之谜,揭示其历史真相,及其对中国武侠小说武学观念(特别是内功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深刻影响,从而勾勒出一个文化史上独特的“《易筋经》现象”的历史轮廓。

一、命悬一“经”

“经”是书的最高境界,如同“线”的最高境界是“经”——地球仪上的经(纬)线一样。~部书如果成为“经”(经典),它就具有了支配他人头脑的魔力。地球仪上的那些“线”本来并不存在,但它却可以用来丈量地球的每一寸肌肤,甚至每一个毛孔,没有什么“线”能够具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和如此“经典”的地位。

《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虽然并不多愁,却十足是个多病之身,总是在伤病和求医之中度过,《笑傲江湖》这部小说的好戏也差不多都是在令狐冲生病之时演出来的。在衡山,令狐冲为救仪琳而被“采花大盗”田伯光砍成重伤,原因在于自己的剑没有田伯光的刀快;在得风清扬传授“独孤九剑”绝技后,令狐冲用一把破扫帚与华山派剑宗高手成不忧对阵,虽然剑招上令狐冲是赢了,但又羞又怒的成不忧一掌击在令狐冲胸口,使得令狐冲鲜血狂喷,从此成为一个病夫。“桃谷六仙”和不戒和尚先后为其治病,令狐冲后来方才明白,桃谷六仙“以真气替他疗伤,六道真气分别从不同经脉中注入,内伤固然并未治好,而这六道真气却停留在他体内,郁积难宣。偏生遇上了内功甚高而性子急躁的不戒和尚,强行以两道真气将桃谷六仙的真气压了下去,一时之间,似乎他内伤已愈,实则是他体内更多了两道真气,相互均衡抵制,使得他旧习内功半点也不留存,竟然成了废人”。从此以后,令狐冲便受这八道真气折磨。

令狐冲的病,连能够起死回生的“杀人名医”平一指也无从措手,认为无药可治。任盈盈手下那些武林怪人和许许多多教主、帮主、洞主、岛主更是费尽心机,准备了百种灵丹妙药,但也只是白费力气。令狐冲“身上所受的内伤十分怪异,非药石可治,须当修习高深内功,方能保命”,除非少林寺方丈方证大师将少林派至高无上的内功心法相授,令狐冲的内伤才有可能治愈,少林寺高僧方生如此言道(《笑傲江湖》十七《倾心》)。而所谓“少林派至高无上的内功心法”,则来自一部经书。

令狐冲命悬一线,需要一部经书去拯救,否则无药而治,无医可求。因此,也可以说,令狐冲是命悬一“经”。此“经”既具回天之功,自非寻常——其名乃是《易筋经》。对于武侠小说的读者来说,《易筋经》固然是如雷贯耳,即便是专业、权威人士如现任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也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宣称《易筋经>“在少林属上乘功法”,“能改变一个人的体质和本能”。然则此“经”当真具有如此奇效吗?当真是“天下武学之首”?

《笑傲江湖》这部小说写于1967年,在其浓墨重彩写《易筋经》之后,喜爱武侠小说的人大概没有不知道《易筋经》的了。在《笑傲江湖》之前,写于1963的《天龙八部》已经写到了《易筋经》。在《天龙八部》中,慕容博告诉慕容复《易筋经》是“天下武学之首”,是少林派的第一绝学,只要将《易经筋》练通了,哪怕是平庸之极的武功都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游坦之被阿紫练功的毒虫所咬,身中剧毒,不仅因练习《易筋经》而解了毒,并且因此成为武林高手。

金庸小说中提到《易筋经》的还有写于1969年的《鹿鼎记》。另外,《射雕英雄传》中郭靖所学的《九阴真经》里面有《易筋煅骨篇》,《神雕侠侣》中觉远说自己因为“看到这《九阳真经》中记着许多强身健体、易筋洗髓的法门”,所以“便一一照做,数十年来,勤习不懈,倒也百病不生,近几年来又捡着容易的教了一些给君宝”(《神雕侠侣》第四十回《华山之巅》),由此看来,金庸小说中最厉害的两部武学秘籍——《九阴真经》和《九阳真经》,实际上都不过是《易筋经》的变形罢了。如果进一步推测,金庸小说中的内功类武学秘籍都有《易筋经》的影子,可能都是《易筋经》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易筋经》实为其原型。倘若真是如此,则《易筋经》对于金庸创造武学秘籍的影响之大就不言而喻了,而且《易筋经》对于金庸的内功观念的形成可能也有重大的影响。

金庸小说给人一种印象,《易经筋》这个“天下武学之首”太过神奇、太过伟大了。自金庸之后,《易筋经》就成为武侠小说中的武学圣典,不仅武侠小说的读者如此相信,就连当今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概也确信不疑。但是,《易经筋》真有这么神奇的妙用吗?要了解这一点,首先要知道金庸小说所表达的这种观念是从哪里来的。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包括金庸在内的诸多武侠小说作家创造的诸多武学秘籍中,《易经筋》是唯一的一部历史上存在的著作,而且武侠小说写《易筋经》有一个很长的历史,绝不是始于金庸,当然也绝不会止于金庸。

当代新武侠小说提到《易筋经》的,除了金庸的《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和《鹿鼎记》之外,尚有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卧龙生的《玉钗盟》、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在这些小说中,由于认为《易筋经》是达摩所传,故而也常常称其为《达摩易筋经》。从这些小说作者的阵容来看,几乎新派武侠小说名家都写到了《易筋经》,可见受其影响之深。这当中又以卧龙生的《玉钗盟》对《达摩易筋经》的神奇作用尤为强调,其对小说叙事和结构也尤为重要,给人极其深刻的印象。《玉钗盟》以主人公徐元平夜闯少林盗取《达摩易筋经》开始,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过对《达摩易筋经》的描写。小说中讲《达摩易筋经》秘本是少林寺镇山三宝之一,所载“尽都是极难修为的上乘内功,宇宇含意博大”,“要是没有通达此中法门的高人指,点,只怕十年穷究,也难有成”。由于《玉钗盟》写于1960年,比金庸的《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和《鹿鼎记》都早,因而该小说实已早于金庸为读者树立起《易筋经》为少林武学乃至天下武学之第一经典的印象。

自然,《玉钗盟》这样写《达摩易筋经》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20世纪上半期的旧派武侠小说已有多部写到了《易筋经》,如平江不肖生的《近代侠义英雄传》、常杰淼的《雍正剑侠图》等。再往前溯,则有清末桃花馆主人唐芸洲所撰的《七剑十三侠》。

以上所言都是长篇武侠小说,实际上文言短篇武侠小说写《易筋经》的时间更早。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成书的《三异笔谈》(许仲元著)讲到一个比武故事:某人与僧人比武,以互打三拳定胜负,其人有所胆怯,在旁的朋友对他说:“你一向习练《易筋经》,现在有什么可怕的?”这句话蕴含了比较丰富的信息。一是习练《易筋经》可以不惧击打,说明在作家的观念中《易筋经》的效用非比寻常。二是作家知道有《易筋经》这么一本书,可见《易筋经》在当时已有较高的知名度。三是这篇小说写于道光年间,时间很早,可见在武侠小说中描写《易筋经》的源流实在很长。另一本道光年间吴炽昌在其所著的《客窗闲话》中讲到一个人“神力无敌于天下”,自言是练习了《易筋经》中的功法。1884年《点石斋画报》开始刊登的《淞隐漫录》(王韬著),其中不止一个故事提到《易筋经》,有“《易筋经》秘本”等说法。

可以肯定的是,在晚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易筋经》已是大家所熟知和经常运用于武侠小说中的武功秘籍,其后的小说写《易筋经》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易经筋》的确是“天下武学之首”,它的源流极为长远,对武侠小说的影响也可谓深远,它对武侠小说作家的武学观念及20世纪中国武侠小说武功面貌的塑造所产生的影响不可轻估,绝非其对《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的作用可以尽述。

《易筋经》是一部历史上存在的书。欲了解武侠小说中历史久远的“《易筋经》现象”,以及《易筋经》对武侠小说作家武学观念的影响,必须从《易筋经》的历史身影及其内容入手。以笔者有限的阅读,尚未发现清代道光之前的武侠小说中提到《易筋经》,而从晚清光绪年间开始,《易筋经》则频繁出现在武侠小说中,这种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要解开这个谜,必须了解《易筋经》的传播过程。

虽然许多人认为《易筋经》是被称为“禅宗初祖”的达摩所传,但在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之前,我们在历史上是找不到《易筋经》的踪迹的。在佛家的各种书籍中我们并没有发现它的身影,汇集佛学经典的佛藏中也没有收录它。清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汇集当世传书,也没有收录《易筋经》,甚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没有提及。实际上,《易筋经》在道光之前并不被人所重,《易筋经》的盛行是晚清的事。

《易筋经》自明天启四年问世之后,大约两百年间声名寥落,其间只有抄本,流传未广。至清嘉庆十年(1805年),始有祝文澜的刊本。道光年间,先后有傅金铨、来章氏、宋光祚等人的辑本问世。清咸丰八年(1858年),潘编辑的《卫生要术》,收入来章氏辑本中的《易筋经》十二势图。光绪八年(1882年),王祖源出版《内功图说》。据书前《内功图说叙》交代,此书得自少林寺,咸丰四年,他与临潼力士周斌同游嵩山,“住三越月,尽得其内功图及枪棒谱以归”。《内功图说》内容与《卫生要术》基本相同,二书出版以后,《易筋经》遂流传开来,此后便广为人知,民间刊本甚多,均以此二书为底本。光绪二十一年,周述官编撰《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将《易筋经》、《洗髓经》、《内功图说》等汇编成一书。据周述官的交代,他曾在四川得到一个名叫“空悟”的少林僧人赠送一本含有《易筋经》内容的书,《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便是以其书为基础,加上一些文字“增演”而成。

从《易筋经》的传播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它与武侠小说的某种联系。道光以前武侠小说很少写《易筋经》显然与当时《易筋经》流传未广、社会上对它了解不多有关。既然小说是作家写的,而作家的知识又是受时代限制的,那么我们就非常容易理解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同样的道理,从光绪年间开始,《易筋经》频繁出现在武侠小说中,是因为当时《易筋经》已经广为人知,不少作家都知道有《易筋经》这本书了。

二、“阴阳各畅”如何使得

《易筋经》的创始者一般归于达摩。金庸在小说中借少林寺方丈方证之口交代《易筋经》的来历,《笑傲江湖》第十八回《联手》详述其事:

方证缓缓说道:“佛门子弟,慈悲为本,既知少侠负此内伤,自当尽心救解。那《易筋经》神功,乃东土禅宗初祖达摩老祖所创,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得之于老祖。慧可大师本来法名神光,是洛阳人氏,幼通孔老之学,尤精玄理。达摩老祖驻锡本寺之时,神光大师来寺请益。达摩老祖见他所学驳杂,先入之见甚深,自恃聪明,难悟禅理,当下拒不收纳。神光大师苦求良久,始终未得其门而入,当即提起剑来,将自己左臂砍断了。”令狐冲“啊”的一声,心道:“这位神光大师求法学道,竟如此坚毅。”

方证说道:“达摩老祖见他这等诚心,这才将他收为弟子,改名慧可,终得承受达摩老祖的衣钵,传禅宗法统。二祖跟着达摩老祖所学的,乃是佛法大道,依《楞伽经》而明心见性。我宗武功之名虽然流传天下,实则那是末学,殊不足道。达摩老祖当年只是传授弟子们一些强身健体的法门而已。身健则心灵,心灵则易悟。但后世门下弟子,往往迷于武学,以致舍本逐末,不体老祖当年传授武功的宗旨,可叹,可叹。”说着连连摇头。过了一会,方证又道:“老祖圆寂之后,二祖在老祖的蒲团之旁见到一卷经文,那便是《易筋经》了。这卷经文义理深奥,二祖苦读钻研,不可得解,心想达摩老祖面壁九年,在石壁畔遗留此经,虽然经文寥寥,必定非同小可,于是遍历名山,访寻高僧,求解妙谛。但二祖其时已是得道高僧,他老人家苦思深虑而不可解,世上欲求智慧深湛更胜于他的大德,那也难得很了。因此历时二十余载,经文秘义,终未能彰。一日,二祖以绝大法缘,在四川峨嵋山得晤梵僧般刺密谛,讲谈佛学,大相投机。二祖取出《易筋经》来,和般刺密谛共同研读。二位高僧在峨嵋金顶互相启发,经七七四十九日,终于豁然贯通。”

方证合十赞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方证方丈续道:“但那般刺密谛大师所阐发的,大抵是禅宗佛学。直到十二年后,二祖在长安道上遇上一位精通武功的年轻人,谈论三日三晚,才将《易筋经》中的武学秘奥,尽数领悟。”他顿了一顿,说道:“那位年轻人,便是唐朝开国大功臣,后来辅佐太宗,平定突厥,出将入相,爵封卫公的李靖。李卫公建不世奇功,想来也是从《易筋经》中得到了不少教益。”令狐冲“哦”了一声,心想:“原来《易筋经》有这等大来头。”

这段对《易筋经》来历的交代并不完全是金庸的编造,其依据是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出现的《易筋经》前面的李靖序言,不过金庸作了一些改写。正是在这篇序言里面,交代《易筋经》是达摩所传——这是《易筋经》创自达摩的最早说法,也是后代此种说法的原始出处。这篇序言对民间武术界和武侠小说作家的观念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所以不妨全文引述如下,并细加辨析:

后魏孝文帝太和年间,达摩大师自梁适魏,面壁于少林寺。一日,谓其徒众日:盍各言所知,将以占乃诣。众因各陈其进修。师曰:某得吾皮,某得吾肉,某得吾骨。惟于慧可日:尔得吾髓,云云。后人漫解之,以为入道之浅深耳,盖不知其实有所指,非漫语也。迨九年功毕,示化,葬熊耳山脚,乃遗只履而去。后面壁处碑砌坏于风雨,少林僧修葺之,得一铁函,无封锁,(有际会,)百计不能开。一僧悟曰:此必胶之固也,宜以火。函遂开,乃熔蜡满注而四着故也。得所藏经二帖,一曰《洗髓经》,一曰《易筋经》。

洗髓者,谓人之生感于爱欲,一落有形,悉皆滓秽,欲修佛谛,动障真如,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必先一一洗涤净尽,纯见清虚,方可进修,入佛智地。不由此经,进修无基,无有是处。读至此,然后知向者所谓“得髓”者,非譬喻也。易筋者,谓髓骨之外、皮肉之内,莫非筋连络周身,通行血气。凡属后天,皆其提挈,借假修真。非所赞襄,立见颓靡。视作泛常,曷臻极至。舍是不为,进修不力,无有是处。读至此,然后知所谓“皮、肉、骨”,非譬喻,亦非漫语也。洗髓经帙归于慧可,附衣钵共作秘传,后世罕见。惟易筋经留镇少林,以永师德。第其经字,皆天竺文,少林诸僧不能遍译,间亦译得十之一二,复无至人。口传密秘,遂各逞其意,演而习之。竟趋旁径,落于枝叶,遂失作佛真正法门。至今少林僧众,仅以角艺擅场,是得此经之一斑也。

众中一僧,具超绝识念,惟达摩大师既留圣经,岂惟小技,今不能译,当有译者。乃怀经远访,遍历山岳。一日抵蜀,登峨嵋山,得晤西竺圣僧般刺密谛。言及此经,并陈来意。圣僧曰:佛祖心传,基先于此,然而经文不可译,佛语渊奥也。经义可译,通凡达圣也。乃一一指陈,详译其义。且止僧于山,提挈进修。百日而凝固,再百日而充周,再百日而畅达,得所谓金刚坚固地。驯此入佛智地,洵为有基筋矣。僧志坚精,不落世务,乃随圣僧化行海岳,不知所之。徐鸿客遇之海外,得其秘谛,既授于虬髯客,虬髯客复授于予。

尝试之,辄奇,始知语真不虚。惜乎未得洗髓之秘,观游佛境,又惜立志不坚,不能如僧不落世务。乃谨借六花小技,以勋伐终,中怀愧歉也。然则此经妙义,世所未闻,谨序其由,俾知巅末。企望学者,务期作佛,切勿要区区作人间事业也。若各能作佛,乃不负达摩大师留经之意。若日勇足以名世,则古之以力闻者多矣,奚足录哉!

——唐贞观二载春三月三日李靖药师甫序

《易筋经》真的是达摩所传的吗?要否定这个说法并不困难,只要证明这篇序言是伪造的,那么达摩创《易筋经》自然就是一个伪说了。要证明这篇序言是伪造的是很简单的,因为这篇序言的漏洞实在很多。

由于《易筋经》在晚清和民国初一时甚嚣尘上,为纠正人们的观念,武术史家徐震(徐哲东)和唐豪(唐范生)分别于1928年出版的《国技论略》和1930年出版的<少林武当考》中提出了不少证伪的理由,主要是从序中所提到的历史人物李靖、般刺密谛的历史活动及其他文史常识等方面判定此序并非李靖所做,也可谓言之凿凿,难以辩驳了。比如原序中说该经由虬髯客授于李靖,而虬髯客是唐末五代杜光庭所撰小说中的人物,并非历史上实有其人,把小说中关于“风尘三侠”(李靖、红拂、虬髯客)的事写入序言是一个严重的“硬伤”。金庸显然看出了这个缺陷,故而在小说中删去了虬髯客授于李靖这一说法,而直接由慧可传给李靖。另如原序说慧可得到的是《洗髓经>而不是《易筋经》,得到《易筋经》并与般刺密谛共同研读的是“众中一僧”而不是慧可,金庸直接改为慧可得到《易筋经》并与般剌密谛共同研读。这些改动可谓费尽心机,试图弥合原序中的漏洞,以便更加可信,但毕竟事实并非如此,自圆其说的努力很难成功。

龚鹏程的《达摩(易筋经)论考》一文还曾指出另一个证伪依据,即佛典中凡称经者,除少数例外如<维摩诘经》、《六祖坛经》之类,一般都是佛说如何如何,其经名、经文均有定式。而《易筋》、《洗髓》两书完全不符合佛教经典的惯例,故不仅非达摩所传,亦必非般剌密谛所译。将两经与般刺密谛所译《楞严经》对勘,便知经文体例不合,因此可判其为杜撰。其实,这篇序言中还有许多内在的逻辑矛盾。如此序中说:“《洗髓经》帙归于慧可,附衣钵,共作秘作,后世罕见;惟<易筋经》留镇少林,以永师德。”按照这个说法,慧可从达摩手中接过衣钵和《洗髓经》,而《易筋经》留镇少林,并不与《洗髓经》放在一起,《易筋经》与<洗髓经》是分开的。但此篇序言的开头却说少林和尚在达摩面壁的地方发现一个铁函,打开一看里面有《易筋经》和《洗髓经》,这就与《洗髓经>、《易筋经》分开的说法矛盾了。

其次,序中说:“师曰:某得吾皮,某得吾肉,某得吾骨;惟于慧可曰:尔得吾髓,云云。”从这段话也可以看出此序属于伪造。此段话明显出自《景德传灯录》的达摩传:“(达摩)欲西返天竺,乃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平?时门人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师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闳佛国,一见更不再见。师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师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后依位而立,师曰:‘汝得吾髓。”《景德传灯录》是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道原所撰,唐初道宣所撰《续高僧传》(完成于645年)的达摩传还没有这段话,贞观二年(627年)的李靖既不可能看到宋初的《景德传灯录》,自然也不可能撰写这样的序言。从“易筋”、“洗髓”书名的命名和取意来看,此序中强调“师”(达摩)之言并非“譬喻”、“漫语”,显然是针对《景德传灯录》中的那段话的,因为得皮、得肉、得骨、得髓就是一种“譬喻”,并非实指,而此序从达摩说二祖慧可”尔得吾髓”这句话衍生出达摩把《洗髓经》传给慧可之论,并且强调说并非“漫语”,因而只能在这段话出现之后。

从《易筋经》的具体内容也可以看出有明显不应该是佛门高僧达摩所创、所传的依据。如《易筋经》的练功方法有“配合阴阳法”一法:“其阳衰者”,“宜用童子、少妇,依法揉之”,“若用童男、少女相间揉之,令其阴阳各畅,行之更妙”。众所周知,佛门以色为大戒,怎么可能用少妇少女来“揉之”?所以《易筋经》不可能是佛门高僧达摩所传。

猜你喜欢
老祖达摩令狐冲
数学老师与达摩克利斯先生
林平之为什么恨令狐冲
我的家
达摩克利斯之剑
老街口
游老祖寺
温馨的家
得到男神,别忘了要份说明书
太极达摩伏虎棍与太极达摩杖对练(一)
谈一场情商高的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