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区脱贫攻坚的答卷

2016-12-01 03:27胡大清
老区建设 2016年13期
关键词:土坯房全区贫困村

□ 胡大清

青原区脱贫攻坚的答卷

□ 胡大清

吉安市青原区水库移民示范村富田镇长境畲族民族村

青原区于2001年1月挂牌成立,国土面积915平方公里,人口22万,辖7个乡镇1个街道和东固垦殖场,是全省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重点扶贫攻坚县之一,现有省级贫困村25个,贫困户2202户,贫困人口5236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为3.55%。居住在生存条件较差的深山区、库区、自然灾害区的农户近400人, 20户以上自然村未通水泥公路的有12个,里程26.9公里,安全饮水困难农户1249户。

三年来,全区实施“干部结对帮扶到户的精准扶贫工程”共帮扶贫困户2790户,通过“核定对象、因户施策、责任到人、限期脱贫”的帮扶,现已脱贫1229户3634人;未脱贫的贫困户有2202户523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红卡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886户1363人。

今年,我区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视察江西、吉安、井冈山的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扶贫开发政策,在吉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脱贫攻坚“六个精准”要求,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区脱贫攻坚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

一、精准发力,筑牢扶贫基础

“十二五”期间,按照中央、省、市扶贫攻坚部署要求,对25个贫困村和15326贫困人口统筹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紧扣“精准扶贫”工作主线,全力推动贫困村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贫困村摘帽退出,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13526人减少至2015年底5236人,减少57.3%,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3.55%。

1.对象识别更精准。组织区、乡镇干部对2013年底识别的10906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一访二核三清”活动,剔除“五种情形”人员661户1719人。通过精准认定,分类全区无劳动能力的“红卡户”681户1047人,有一定劳动能力贫困程度较深的 “黄卡户”904户2399人,有劳动能力家庭经济在贫困线边缘的“蓝卡户”607户 1790人。为精准扶贫、分类扶持打下了扎实基础。

2.脱贫路径更明确。区委、区政府出台了精准脱贫攻坚“24条措施”,坚持以“六大精准扶贫”为抓手,投入产业化扶贫资金3000万元,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和产业专业合作发展特色富民产业1.2万亩,扶持贫困户近2600余户 0.76万人,全区有757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保障扶贫,实现了扶贫脱贫工作从单一、粗放到统筹、精准的有效转变。

3.攻坚力度更强大。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分别担任组长,第一副组长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累计投入资金8200万元,组织区直单位,乡镇驻村干部和村主要干部831人,精准帮扶2790名贫困户,安排了25名“第一书记”到贫困村蹲村帮扶,配强配齐了乡镇扶贫工作队伍,为扶贫攻坚奠定了扎实基础。1563户实现了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的目标,3634人实现脱贫。

4.基础建设更扎实。投入资金3560万元,重点解决了贫困村交通、农田水利、村庄整治等基础设施 “最后一公里”问题。修建硬化贫困村通自然村公路76.5公里,新建高标准农田2200亩;安排58个新农村建设点,覆盖贫困村中自然村庄整治,极大地改变了贫困村面貌。搬迁移民385户 1638人,建成了东固东溪、渼陂三元洲、张家渡下街新村等一批搬迁移民安置示范点,让居住在深山区,自然灾害区群众告别深山,有效改善了生存生活环境。

二、精确制导,聚焦脱贫目标

吉安市青原区水库移民示范村江口戴家村

区委、区政府对精准扶贫攻坚高度重视,出台了“精准扶贫二十四条措施”等系列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确定了全区脱贫攻坚的时间表,划出了路线图,构筑了精准扶贫攻坚的政策支撑平台,加快了推进全区脱贫攻坚的步伐。

1.精准识别结对。实行区、乡、村三级上下联动,全面落实“321”精准扶贫帮扶到户责任。各帮扶单位的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开展调查摸底,分析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确定帮扶对象、选准帮扶产业。全区共结对帮扶贫困户1542户,引导贫困户发展井冈蜜柚、绿色蔬菜、花卉苗木、太子参、茶叶以及油茶、毛竹等特色产业5600 亩。

2.实施三大攻坚。一是打好产业精准扶贫攻坚战。坚持推进“千村万户老乡富民工程”产业扶贫模式,实施“一户一亩井冈蜜柚、一户一项增收产业、一户一人园区就业、一人一手实用技术”扶贫工程。积极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新模式。即推进“公司+基地+农户”, 如东固太子参实行“四统一分”模式,即由公司“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奖补标准、统一产品收购、分户种植管理”带动近100户贫困户发展太子参产业。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如新圩镇炉下村狮头鹅养殖合作社实行“支部引领、基地养殖、贫困户参股固定分红”,确保全村12户贫困户扶持资金5000元的资金收益20%获益的产业托管式扶贫模式,确保参与贫困户年收入达到户均1000元。推动“支部引领、群众参与、贫困户全覆盖”产业扶贫模式,如富田木湖村依据山地资源,统一流转到村建立合作社,实行村民参与,贫困户全覆盖,贫困户补助资金入股保值分红,既保证贫困户流转山地收入,贫困户扶持资金年均收益率不少于1000元,实现了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户户都有一项增收产业。二是打好安居扶贫攻坚战。全区“十三五”搬迁扶贫移民有34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66人,居住在危旧土坯房的贫困户有110户,通过深山区搬迁移民和危旧土坯房改造扶助政策,今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完成危旧土坯房改造,基本实现户户都住安全房。三是打好保障扶贫攻坚战。重点抓好教育培训和生活保障。落实贫困户子女寄宿生活补贴全覆盖,对报考“三定向”的贫困户家庭子女予以加20分录取,考取全日制的大学生一次性补助8000元全覆盖,确保了贫困户子女不因贫困而辍学。无劳动能力低保贫困户每人年均增加400元补助,兜牢贫困户基本生活底线,实现了贫困户基本生活有新提升。

3.凝聚各方力量。一是开展定点帮扶。30家区直单位驻村帮扶25个贫困村全覆盖,各单位积极开展定点扶贫工作,送技术、送资金、送物资、送信息,真正把扶贫攻坚的政策、措施落到点上,精准到户上,扶到根上。二是动员社会帮扶。全面启动全区“百企帮百村”行动,动员29家民营企业帮扶10个贫困村,发挥民营企业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管理等优势,重点开展产业、就业、捐赠和智力扶贫,真正凝聚社会力量,营造良好氛围,形成社会帮扶的新格局。

三、精细筛查,把握问题导向

我区精准扶贫攻坚工作经过多年的总结、积累、改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还面临一定的困难,是我们工作中的“短板”。

1.脱贫攻坚难度大。目前尚有5326人大多是劳动能力弱,贫困程度深的对象,是最难啃的骨头,全区每年还有因病因灾返贫人口约300人,脱贫人口大都在贫困线上,需要巩固帮扶;贫困村的交通、用电、饮水、就医、入学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部分贫困户土坯房改造,深山区、地区灾害区搬迁难度大,困难多,需要更大力度扶持。

2.部门扶贫信息沟通协调机制尚未健全。扶贫攻坚是一个系统工程,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合力共为,瞄准贫困户定点消除,但因部门扶贫信息不对称,导致扶贫攻坚对象靶向不够精准,惠及贫困人口政策落实还不到位。

3.有的贫困群众内生力不足、被动脱贫。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但有少数群众因综合素质偏低、思想观念相对落后,自主脱贫意识不强,内生力严重不足,发展产业、土坯房改造积极性不高,存在上面热、下面冷的现象,导致脱贫攻坚难度大,脱贫效果不稳定、难持续。

吉安市青原区精准扶贫工作督促暨业务培训会

四、精心谋划,理清攻坚思路

下一步,我区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提出的新的希望“三个着力、四个坚持”的重要指示,紧扣精准脱贫工作主线,保持定力,强化举措,抓住重点,主攻难点,扎实推进“六大精准扶贫”举措,打好产业扶贫、安居扶贫、保障扶贫三大攻坚战,让贫困户“种上摇钱树、住上安居房、走上致富路”。

1.坚决降低贫困发生率。贫困发生率是评价精准扶贫效果的主要指标,我区对已确认并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做到“贫困在库,脱贫出库”,对有脱贫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帮扶后让他们尽快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对确实没有脱贫能力的贫困户,提高保障标准,实现全面脱贫。确保全年减少贫困人口3000人左右,6个贫困村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到2018年所有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摘帽。

2.深入实施“六大扶贫”。基础社会扶贫方面,到2016年全区25户以上自然村基本通水泥公路任务,全面完成农村土坯房和危旧房改造;安全用水问题基本解决。在产业扶贫方面,继续安排产业专项资金每年不少于600万元,重点扶持贫困户发展富民特色产业,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确保户户有一项增收主业。积极推进“四位一体”产业精准扶贫到户模式,选择优势产业在贫困村开展产业资金担保贷款试点,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信贷支持。智力扶贫方面,每年实施“雨露计划”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00人。在劳务扶贫方面,通过帮扶引导入企务工就业,转移培训输出,每年新增贫困劳动力务工300人,拓宽其增收渠道。在安居扶贫上,全力抓好110户贫困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基本实现贫困户都能住上安居房;在保障扶贫上,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出台大病商业补充保险政策,由财政为建档立卡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购买大病商业保险,逐步推进农村贫困户政府代缴养老保险费制度。

吉安市青原区东固乡龙家塘种植基地

3.突出精准帮扶到户。一是继续实行“321”干部帮扶工作机制,落实干部精准扶贫到户责任,不脱贫不脱钩,选派干部驻村帮扶指导。结合“十三五”贫困村调整,调整单位和干部力量完成精准扶贫任务。二是项目资金到户,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落实并实施精准扶贫资金项目,整合涉农资金与扶贫资金捆绑使用,实现贫困户精准扶贫全覆盖。三是跟踪管理到户,加强扶贫监测,对已经脱贫的贫困户及时销号,返贫的都通过核定对象程序进行入库,确保帮扶干部、帮扶资金、帮扶项目、帮扶政策精准滴灌到贫困对象身上,确保帮扶到户工程取得成效。

4.持续加大政策宣传。通过政策宣传、让政策宣传有深度、广度和氛围,搅动贫困户的思想,激发其内生动力和创业就业主动性,实现“要我富”到“我要富”转变。拓宽帮扶思路,积极借鉴各地的特色和亮点,转变帮扶方式,创新帮扶思路,通过发展产业、技术培训、劳务输出、入股分红等方式,多措并举,最大范围地覆盖贫困户,确保实现我区三年大决战的目标。

胡大清,青原区扶贫和移民办

■责任编辑:于龙广

猜你喜欢
土坯房全区贫困村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全区统战部长会议召开
贫困村变身“客栈村”——勐腊县勐伴镇河边村的脱贫印记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陕西土坯房工程整治模式
怀念土坯房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
为往事干杯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