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洼之国”荷兰的防洪之道

2016-12-01 03:27程宇航
老区建设 2016年13期
关键词:三角洲荷兰人防洪

□ 程宇航

“低洼之国”荷兰的防洪之道

□ 程宇航

今年6月底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出现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致使许多城市出现严重内涝,武汉尤其严重,以致“城里看海”成了武汉的一大景观。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内涝呢?武汉市有关方面负责人所作出的解释之一说,武汉地势低洼,历史上就是沼泽地,所以洪涝严重。这当然有道理。然而,地势低洼的城市必定会洪涝吗?答案是否定的;难道就不能把洪涝给防住吗?答案是肯定的。世界闻名的“低地之国”荷兰就是成功防治洪涝的典型例证。

一、“低洼之国”与水斗争的历史

1.“低洼之国”的低洼现实

荷兰地处欧洲西北部,东面与德国为邻,南接比利时。西、北濒临北海。荷兰又叫“尼德兰”,意即“低洼之国”。荷兰面积41,543平方公里(只比我国海南省大一些),但有1/3的领土仅高于北海海面1米,1/4的领土低于海平面,最低点在海平面6.76米以下。这使得荷兰随时都有可能遭受海潮、洪水、海水倒灌等问题。

2.荷兰人与水斗争的历史

一部荷兰历史,就是荷兰人与水斗争、向水借地与水共处的历史。诚如荷兰国王亚历山大去年10月访华期间接受采访时所说:荷兰人拥有与水斗争的基因,因为这样才能在海拔如此低的地区生存。自中世纪以来,荷兰人一直不断修筑堤坝以便围海造田,抵御洪水和预防侵蚀。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荷兰人填海筑坝造出千里堤坝和相当于1/4国土面积的陆地。

3.荷兰人与水斗争的宝贵经验

荷兰现有人口1700多万人,其中过半都生活在低洼地区,他们的安居乐业全靠由17500公里长的海堤、沙丘以及堰坝组成的高科技防洪网络。在气候剧变以及狂乱风暴让海平面不断上涨之时,荷兰人掌握了庇护这些低洼地区的妙招,并让这国家在相关领域的经验遥遥领先。在与浩瀚的海洋斗争了好几个世纪之后,荷兰自豪地自封为这个星球上的“安全洲”,并将它的经验向全世界进行了推广(如今荷兰企业承担着40%国际竞争中的清淤项目)。

4.荷兰人的气魄——拦海造田

1927年一1932年,荷兰建成了世界闻名的阿夫斯勒特坝(即须德海工程),长达32km。

坝基宽220米,高10余米,全长32.5公里,坝顶为高速公路。大坝建成后,荷兰的海岸线不仅缩短了300公里,更是大大减轻了海水对内陆的侵袭。靠着这样的围海造地技术,荷兰人获得了相当于国土面积1/5的千万顷良田。

二、一场特大洪灾促使荷兰建起世界最高防洪级别大坝

1.前所未有的“1953年大灾难”

1953年1月31日夜晚,时值天文大潮,海水比正常水位高出许多,而凑巧此时北海上空出现了一个强劲风暴。涨潮再加上恶劣的气候导致一场毁灭性的风暴潮出现在北海,侵袭荷兰。当大多数荷兰人还沉睡在梦中的时候,来自北海的滔天巨浪径直扑向荷兰海岸,古老的防洪堤不堪一击,67道防洪堤被摧毁,著名的荷兰临海大坝被撕开450个口子,肆虐的海水恣意直入,涌进内陆,席卷全国。

2.5.1 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分布情况 237例患者共监测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370次(最少者1次,最多者3次),人均1.56次;平均血药谷浓度为(10.4±9.7)mg/L。万古霉素治疗窗为10~20 mg/L[11],在此范围内的有85例患者的121次监测结果;其余均不在此范围内,监测不合格率为67.3%。这提示我院ICU老年感染患者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达标率不高,详见表3。

这场大洪灾淹没了荷兰5.7%的国土(14.5万公顷),共造成1835人死亡,7.2万人被疏散,5万栋房屋被洪水冲毁,数千人无家可归,20多万头牲畜被淹死;190千米的提防被冲坏,89个闸坝垮掉,损失总额达15亿荷兰盾(相当于60多亿人民币)。巨大的灾难让荷兰人更加意识到抗水防洪的重要性,认识到要继续前进的唯一途径便是要建立起面对海洋的更加牢固的防洪工事。

2. 举世闻名的三角洲工程

遭遇这次创伤后,荷兰政府决心在西南部低地省份,亦即在鹿特丹以南的海湾之间建造一套控制北海海水流入流出的水利系统。这个宏大工程就是规模宏大的三角洲工程,包括大坝、防洪坝、人工岛屿等12个大型防洪项目,其中有62个跨度为2.4公里的大门。

按照设计要求,这个耗时长达30年、耗资高达30亿美元的建设计划,建成后应能抵御 “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河堤和水坝系统也应能抵御1250年出现一次的严重洪灾。

三角洲工程位于莱茵河、马斯河、斯凯尔德河三河交汇入海处,主要用于防止洪水及海水倒灌。该项工程不但技术复杂,而且施工难度很大,其中的防洪大坝,建有65个高30米至40米、重量为1.8万吨的坝墩,并安装了62个巨型活动钢板闸门。

为解决修筑大坝所需大量石头,荷兰政府在全国动员了500余艘船只,不惜耗巨资从法国和葡萄牙等国进口石头来满足工程的需要。

工程于1956年动工,1986年正式启用,采用了世界上水利技术的最新成果,共耗资50亿欧元。迄今为止,三角洲规划安排的项目已经全部完成,投入资金达180亿荷兰盾(约合人民币700亿元)。

这个震惊世界的工程不仅可以阻挡强劲海潮、排放河水、让船只通过,也是接出海口三角洲各岛之间的桥梁,成为荷兰西南部的交通要道。三角洲工程是地球上两处可从卫星上看到的建筑物之一,也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成为荷兰的著名旅游景点,给荷兰带来许多游客。

三、创新防洪理论

1953年大洪灾后,荷兰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防洪系统。荷兰人一直以此为骄傲,深信自己将远离洪灾。直到肆虐美国南方的 “卡特里娜”飓风(2005年8月28日,飓风“卡特里娜”袭击美国港口城市新奥尔良,造成遇难总人数增至至少1069人遇难、高达15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是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难之一)发生,才大惊失色,居安思危,开始重新审视本国的防洪系统,并提出了新的防洪理念。

1. 对大坝继续投资、进行加高

尽管当时设计是抵御万年一遇的洪水,但上世纪50年代的人们尚未意识到温室效应带来的海平面上升的威胁。1995年,莱茵河泛滥,荷兰出现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水灾。联合国的气候变迁委员会的资料则显示,海平面从1901年到2010年已经上涨了19厘米,预测海平面会在2100年前比20世纪末上涨26—82cm。面对严酷的大自然现实,荷兰人决定花费重金,继续对大坝进行投资、加高。

2.完善的防洪理论

在过去几年中,荷兰人对有关控制河流沿岸洪水的理论作了修改。目前,政府正在讨论一项价值达22亿美元的计划,重新设计河流管理控制体系。根据新的理论,荷兰将不再修建高水坝,而是为河水 “留出空间”,也就是允许河与河之间的一些地方定期发洪水,及时释放因春雨和融冰增大的河水水量。

3. 深入人心的抗灾理念

“1953年大灾难”过后,全民防灾、抗灾的理念在荷兰深入人心。荷兰有许多关于海洋和抗洪的博物馆,除了满足游客对荷兰海洋、水坝工程、洪水、渔业、海洋史、海事的知识好奇之外,还告诫荷兰的年轻一代懂得与大海和平共处的道理。荷兰的中小学校安排有自然灾害预防教育,孩子们可以通过宣传手册,从小树立防灾意识。另外,政府也会根据洪水情况制作出风险图,告知民众风险程度和预防措施;当洪水到来时,居民可自行判断危险程度,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4. 重视环境治理

在内陆洪水的治理上,荷兰政府明白,单靠一道道堤坝,不足以抵御更多的暴雨,更完善的方法是兼顾环境治理。内河的治理是一项庞大的综合性工程,结合了空间策划、空间测量、防灾意识培养以及紧急应变措施。通过采用这些多重保护方法,荷兰的防洪措施更有弹性。

5. 推行大数据应用:提升防洪能力

荷兰政府计划推出一项数字三角洲工程,旨在为治水专家提供一个实时的智能监测面板。参与该工程机构将负责分析整合荷兰100多个与水管理相关的不同项目数据,以及通过这些数据加快水管理创新进度的可行性。小组将具体研究如何整合和分析现有的众多水资源数据,包括降水量预测、水位和水质监测、堤防传感器、雷达数据、模型预测值,以及当前和历史的维护数据,包括来自水闸、泵站和闸坝的数据等。数字三角洲工程将研究如何改变防洪策略以及整个荷兰水资源系统的管理工作,预计可以节省高达15%的荷兰年度水资源管理预算。

程宇航,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邵猷芬

猜你喜欢
三角洲荷兰人防洪
《城市道桥与防洪》杂志公益广告
夏季防洪防汛
02 中老铁路:“搜山”小分队日行万步备战首个“防洪大考”
三门峡地区下沉式窑洞防洪防涝设计研究
“小气”的荷兰人
#毕业一起去旅行# 荷兰人的书香生活:离“天堂”最近的书店
浑然天成的《荷兰人》
壮丽的河口三角洲
科罗拉多河三角洲
壮丽的地球“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