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地方党报时政新闻报道初探

2016-12-01 01:35杨程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000
科技传播 2016年12期
关键词:时政党报新闻报道

杨程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 100000



激活地方党报时政新闻报道初探

杨程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000

摘要随着都市报的崛起,以及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多元化新媒体、新格局撼动了地方党报原有的“老大”地位,也让时政新闻报道在党报参与市场竞争中的角色变得“微妙”起来。经验告诉我们,既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又坚持走群众路线,努力使时政新闻报道更加接地气、近民生,才能赋予时政报道乃至地方党报以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地方党报;时政新闻;激活报道

曾几何时,地方党报的时政新闻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渠道优势和丰富的新闻资源,始终披着“权威性”与“公信力”的闪光外衣,引领着对重大问题的政治研判和舆论导向,也成为地方党报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随着都市报的崛起,以及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多元化新媒体、新格局撼动了党报原有的“老大”地位,也让时政新闻报道在党报参与市场竞争中的角色变得“微妙”起来。一方面,地方党报所反映的党委、政府重大活动的时政新闻,其自身影响力大、人民群众关注度高使其他媒体只能望其项背;另一方面,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等部门的重大活动和会议报道,其传递的党政等部门重大决策、重大部署和重大事件的信息,本该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却因其整日里“面孔呆板、眼神空洞”,而无法吸引读者的目光,甚至令越来越多的读者敬而远之。此外,千篇一律的报道模式,领导的“讲话录”“行程表”,且表现手法单一,缺乏新闻性,也使得党报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

在传统媒体与数字化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大量“原汁原味”的民间声音甚至登上了素来“严肃”的新闻联播,这预示着,地方党报时政新闻报道改革创新已是刻不容缓。经验告诉我们,既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又坚持走群众路线,努力使时政新闻报道更加接地气、近民生,才能赋予时政报道乃至地方党报以新的生命力。

1 从“规定动作”到“自选动作”

地方党报的时政新闻报道大多以领导活动、会议报道、党委政府重点工作,以及政策性新闻为主。上述内容往往工作味道偏重,写法上也通常是一成不变的“规定动作”,势必使时政新闻给人的印象是始终“板着面孔”说事。

如何才能让时政新闻“活”起来,使其表现形式“生动”起来?笔者认为,关键是在服从服务好党政工作需要、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还应该根据不同的题材、顺应不同的受众、采用不同的方式,善于做好“自选动作”。

所谓“自选动作”,就是从占据的庞杂信息中,梳理出群众最关心、反响最强烈的党政决策部署,设身处地地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客观分析其核心内容将会给社会和群众生活带来什么、改变什么。在围绕读者关心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入解读的过程中,报道不以时政消息为单一形式,可辅之以图表分析、人物专访、现场侧记等多种形式,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摆脱时政新闻形式单板的桎梏,也可以使之更立体、更丰满、更具吸引力。

同时,在报道内容方面也要有所创新,诸如标题制作努力追求生动,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设法让标题“动”起来,但应防止出现所谓的“标题党”;导语部分不能常年一成不变,可尝试运用描写、问答、悬念等形式,并站在读者的角度,把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或老百姓最为关注的内容提炼到导语中;语言表达则越通俗易懂越好,用平民化的内容、通俗化的语言,讲述故事化的领导决策,做到既生动又可信可亲,有效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 从“硬新闻”到“软着陆”

时政新闻要想吸引读者,就要努力摆脱“高高在上”的说教模式,既不是材料和简报的压缩,也不是“作指示”与“唱高调”,而应当是生动活泼、有血有肉、丰富多彩,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有一位新闻评论人曾说过:“放眼现在的网络舆论,似乎是政策执行越左越安全,网络评论越右越正义。”为了扭转舆论的趋势,挽救时政新闻,新闻工作者应该适度改变自己的文风,改变之前的“命令性”新闻,多使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述死板的政策。

如何才能让读者感到时政新闻应该看、值得看,看了有用?首先要精心选择报道内容,高度关注民生,突出平民视角,报道符合老百姓生活、情趣、关注的新闻。百姓关心的不外乎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事实上,从全国两会、省两会,到市两会,代表、委员从国家、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到民生福祉的议政建言,其实都是百姓关注的。以市里名义召开的重要会议或市领导进行的重要调研活动,其实都是有明确的目的,或研讨政策、或公布中心工作、或调查研究解决某一问题的措施等,其中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这时候,记者应该眼睛向下,细心寻找、发现、挖掘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新政策、新措施、新方法、新经验,从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的角度切入,选择读者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时政新闻既体现权威性,又不失实用性。

其次,报道的语言应是读者熟悉易懂的语言,不能只站在组织会议或活动的部门一边,板起面孔地报道会议,动辄指出、强调、号召、要求,再加上首先、其次、然后三段论模式,这种特有的八股文风,未免生涩、高冷,显现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派头,自然会让读者“望而生畏”。只有不断探索营造清新的文风,善于把会议语言、文件语言转化为新闻语言,变成老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多用事实、数字、群众身边的典型说话,就有了亲切感,就能缩短新闻与老百姓的距离,让读者喜闻乐见。同时,报道中还应该注意融入必要的背景材料,让时政新闻更加鲜活、立体化。道理很简单,对于一项工作的开展、一个政策的实施,大多数读者并不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不清楚政策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不清楚这项工作在国内外及其他省市的进展情况。通过背景介绍,有助于增强读者对新闻的理解,因深入而生动,因真切而感人,这样文字就会流淌出真实的力量,也最能抓住读者的心。

3 从“平面化”到“多平台”

在信息时代资讯超乎发达的当下,时政新闻也不能再延续传统党报单一式、平面化的报道样式,要善于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注重与新媒体互动、联动,将时政新闻进行多层次、多平台的推送,扩大报纸在读者、网民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生存和发展能力。

一方面,可以在平面媒体报道时政新闻的同时,利用新媒体自身优势,将群众关注的时政新闻做深、做强。例如,在笔者的家乡大连市,为了举全市之力解决停车难题,市政府多次召开政府办公会议,专题研究讨论解决办法。《大连日报》在平面媒体上做了关于政府办公会的时政新闻报道后,又在《大连日报》微信公众平台上推出《看国内外停车高招》,文图并茂,还有视频点睛,将全国其他地区,甚至世界上成功的停车场一一展示。这一模式已经完全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时政新闻报道的模式,模糊了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界线。用新闻报道推动网络平台的建设,用网络互动丰富时政新闻的报道内容,让平面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同时,在追求新、活、贴近性的过程中,既能使时政新闻报出新意、报出个性,也让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得到最有效的传播,可谓一举多得。

在纸媒与网络信息平台双向发展的同时,时政新闻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走双向媒体互交的传播方式,借助数字技术和终端的发展,新闻产品得以实现全媒介呈现。时政新闻由于历史传统在传播中有着一定的传送单向性,受众在接受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被动的因素,在这方面,时政新闻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开展新闻双向互交,在向群众发布新闻的同时与群众进行交流,吸收群众的意见,吸收网友的意见,并将其及时向上反映,做到信息的双向沟通与传播。

另一方面,在注重政府部门转变作风的时代,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意识不断增强,这也为时政新闻走融合发展之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时政报道在充分抓住自身权威性的同时,借助新媒体灵活、快捷、高效等特点,将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第一时间以百姓易于、便于接受的方式知晓,同时也可以让群众呼声上传至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做到这一点,时政新闻报道才能真正放下架子,走入寻常百姓家。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时政新闻报道还有许多规范性的要求,还有许多条条框框的约束,但只要时政新闻记者能从“群众的立场”出发,不断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和创新,把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与百姓需要统一起来,把重要的时政信息同群众的思想、感情、生活联系起来,必然会进一步增强党报的可读性,提高党报的传播力。

探营上海迪士尼乐园 快乐“魔法”背后有多少“黑科技”

6月16日,中国大陆首座迪士尼梦幻乐园——上海迪士尼乐园正式开门纳客。奇想花园、中式漫月轩、最高的城堡……耗时6年打造,这样一个万众期待的乐园,是如何从童话故事走进现实?记者曾两次亲临迪士尼建设工地,寻找奇幻世界后隐藏的“魔法”,揭开连接梦幻与现实的神秘面纱。

一进入迪士尼乐园入口,便步入了“米奇大街”。它是全球迪士尼乐园中第一个以米奇和他的伙伴们为主题的迎宾大道,米妮、唐老鸭、黛丝、高飞以及布鲁托等伙伴在这里欢聚。米奇大街上的每座建筑外墙都是全园区最复杂的外立面,要人工雕刻、上色、做旧,一个多月前,不少人还在这里精雕细琢,为这座梦幻乐园的每一个细节,施展最后一道“魔法”。

早在项目经理王栋的施工队伍进驻迪士尼之前,十几个美方的“幻想工程师”,带着3.6万张图纸和一个1比100的模型率先进场了。整个施工期间,“幻想工程师”们不断根据图纸和模型严格纠正施工现场的一砖一瓦,又不断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修改模型、图纸。“由于工程的特殊性,加上中美设计观念的差异,随着施工生产任务的推进,图纸随时都在变更。”王栋说,为了更好地将美方的构想落地,项目部成立了包括总包、分包、厂家等在内的400人的深化设计团队,完成了4万张的深化设计图纸,“仅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承建项目的总图纸量就超过了10万张”。

一种名为“主题雕刻抹灰”的“建筑魔法”,为22栋建筑“量身定制”出145套华丽“外衣”,将动画片中的梦幻空间搬进了现实。它是一种装饰性砂浆抹灰技术,在国外多用于修复古城墙、城堡等,国内尚处于萌芽阶段。它用现代技术还原古代建筑效果,让人真假难辨。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项技术在每一个建筑外立面的应用,都经过了基层清理、钢丝网片安装、抹灰、雕刻、上色、做旧等近20道繁琐工序,每道工序都由手工完成,建筑中的每一种配色、花纹、裂痕,全部是工人们用毛笔一笔一笔手工绘制。这样“做旧”的迪士尼,据说可以保持30年不变。

《科技日报》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65-0005-02

作者简介:杨程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猜你喜欢
时政党报新闻报道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时政
时政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时政